《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黄桥决战中的陈毅
黄桥决战中的陈毅
作者:李涛 责任编辑:祝新汉 来源:《铁军》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1-28 浏览次数:8054
陈毅与粟裕
今年是陈毅同志逝世40周年。陈毅同志在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黄桥决战中,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斗争”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反共顽固派;在军事上,面对数倍于新四军的强敌,临危不乱,果断决策,出奇制胜,从而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回顾这段历史,瞻仰黄桥决战的纪念地和遗迹,我们黄桥人倍感亲切。
利用统战法宝 争取中间势力
1939年5月,陈毅按照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派惠浴宇赴苏北联络李明扬部队,着手争取中间势力——鲁苏皖边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和副总指挥李长江(以下简称“二李”)。为此,陈毅曾三进泰州。
1939年7月,陈毅在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和苏北特委书记惠浴宇陪同下,一进泰州。李明扬避而不见,李长江出面接待,双方就此建立了联系。
此后,陈毅又援助“二李”一批枪支,同时派陶勇所属部队帮助“二李”从江南国民党第三战区运回十万发子弹。至此,“二李”对新四军的态度缓和多了。
1939年12月,陈毅由管文蔚、惠浴宇陪同二进泰州。这次“二李”待之若上宾,泰州城内到处张贴了“欢迎四将军”(即指新四军)的标语,这一标语反映了“二李”还不敢公开得罪韩德勤,但我军的统战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二天,李明扬又邀陈毅等到他的部队去演讲。陈毅充分发挥演讲才能,大讲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虽然天气极冷,滴水成冰,台下的听众却感到温暖,听得入神。
1940年春,陈毅由惠浴宇陪同三进泰州,进一步向“二李”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要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利害,坚持正义,不要跟在韩德勤那样的顽固派后面,并严正指出,只有和共产党团结抗日,才有光明前途。陈毅恳切的言谈感动得李明扬频频点头。最后,陈毅与“二李”签订了“团结抗日,互助互让,共同发展”的协议。
在陈毅积极争取“二李”时,韩德勤也改变策略,表示要与“二李”“摒弃前嫌,重修旧好、共同反共”, “二李”在韩德勤的拉拢施压下,露出其摇摆性。
6月28日,“二李”在韩德勤的挑唆下,纠集13个团万余兵力进攻郭村我挺纵驻地。挺纵和苏皖支队在郭村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奋起反击,歼灭“二李”部队三个团,致使李部全线溃退。7月3日,新四军取得郭村大捷,直逼泰州。此时陈毅突然下令收兵,派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与“二李”和谈,释放全部俘虏,归还部分枪支,并且退出郭村、宜陵、塘头等地;此外,还主动将以吴家桥为中心的3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让给“二李”。这样,最终促成“二李”严守中立,同意借道让新四军东进。
7月下旬,新四军主力东进黄桥。途中,韩顽令税警总团陈泰运部和保安四旅何克谦部对我南北夹击。陈毅分析:陈泰运属中间势力,是可争取的对象;而何克谦部勾结日伪,无恶不作。于是我军在北新街击溃陈泰运部两团、歼灭一营后随即遣返俘虏,归还枪支,示以团结抗日之大义,促其保持中立;对何克谦部,我军则顺应民意,坚决予以歼灭。陈毅“拉陈打何”的举措,进一步表明我军团结抗日的政策,有利于我军组织各界抗日爱国人士、团体声讨韩顽破坏团结抗日的阴谋。9月,我军又连续取得了营溪反击战和姜堰战斗的胜利。此时,气急败坏的韩德勤不顾苏北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呼声,召开旅以上军官参加的军事会议,调兵遣将,图谋“将苏北新四军赶下长江喝水”。大战一触即发。
临危决策 独立决战
决战事关华中大局,涉及全党全军,党中央和中原局都十分关切,并直接统筹、掌握。陈毅、粟裕负责全权实战指挥。中央、中原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之间,一时电报频传、反复磋商。
陈毅在战前,接到上级机关许多前后不连贯、不一致的指示:或要求待援兵到达后歼韩主力;或要求迅速地独立打破重围,准备言和停战,也就是不准备歼韩主力,暂不求一举解决苏北问题。陈、粟分析:经过两个多月准备,决战时机已经到来,即使援军不能到达,也非歼韩主力不可。如果采取“打破重围、言和停战”的方针,则韩军主力虽被击退而主力尚在,我军则人员弹药消耗而苏北问题仍未解决,越拖则困难越大。因而只有采取“独立决战、歼韩主力”的方针,才可能实现党中央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迅速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的战略意图。
于是陈毅基本遵照中央9月11日指示精神,形成了一个“独立”解决韩德勤的方针,就是在八路军和新四军四支队、五支队的战略配合下,不固守两星期待援,而是以独立作战为原则,韩若来攻,则坚决歼韩主力。
精心部署 首战必胜
决战在即,韩军南下投入进攻的主力为八十九军一一七师和三十三师、独立六旅,此外还有五个保安旅、“二李”和陈泰运的部队共约3万人。苏北新四军只有三个纵队、九个团,共有战斗人员5000余人。陈毅经过深思熟虑,决心使用2/3以上兵力首歼独立六旅,只派陶勇的第三纵队担任黄桥守备任务。首歼独立六旅是争取决战胜利的关键。独立六旅是韩军主力中的佼佼者,3000多人,装备精,火力强,首歼该旅,即可震动全线,挫伤韩军士气和实力,鼓舞我军士气,同时迫使中间势力更加严守中立、杂牌军不敢轻举妄动。
10月4日凌晨,韩军猛攻黄桥,战况激烈。八团浴血奋战,反复争夺黄桥前沿300米要点。发电厂失守后,韩军直逼黄桥土城。
陈毅指挥所的电话响个不停,陶勇报告战况:顽军七次冲到东门口均被击退。三团已扩大防区投入战斗,但预备队还未动用,准备对付更严重的情况。
此刻,陈毅心急如焚:中路右翼独六旅为何迟迟不来?我以其为首歼对象,若其改变计划而不来,则列阵伏击的两个纵队将变成空招。再待机下去,一一七师又赶上去攻黄桥,阵地就可能被突破。
陈毅深谙古今兵法,他认为独六旅并没有因察觉我军设伏而改道,故一、二纵队待机出击的计划坚持不变,并当即命令陶勇:“守住黄桥,守住主阵地!决不允许敌人再向前发展,一定要把发电厂夺回来!准备再打退顽固派七次冲锋!”
下午,黄桥东门争夺战更加激烈,我军阵地上一片硝烟。
总指挥室里,陈毅听电话、下命令,嗓子都哑了。桌上的饭菜热了几回,陈毅仍一口未动。
不出所料,下午3时许,粟裕打来电话:“翁达的独立六旅前锋已越过高桥,距黄桥只有六里路了。”
“来了好哇,翁达是韩德勤的王牌,一定要抓住时机,打他个痛快,一个都不要放过!”陈毅兴奋地对着话筒喊。
于是我军采用“黄鼠狼吃蛇”的办法,将独六旅连头带尾切成数段,几小时冲杀后,独六旅全军覆没,中将旅长翁达自杀。陈毅这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午饭。
我突击队乘胜连夜向东直插八十九军军部侧背,敌人一片混乱,我军猛打猛冲,机动分割、包围溃乱之敌,经一夜混战、激战,全歼八十九军主力一万余人,军长李守维溺毙于黄桥东北水沟中,韩德勤率残部千余人北逃。
六日,黄桥决战取得胜利,实现了“一战定江淮”的战略目标。
决战胜利后,苏北士绅韩紫石赠一副对联盛赞陈毅的才智与胆识:“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万里胆包身。”这一战充分表明,陈老总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