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我的姑爷爷张应平
我的姑爷爷张应平
作者:陈加胜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4-06-14 浏览次数:7832
我同姑爷爷、姑奶奶从没有见过面,我是听爷爷、奶奶、爸爸和村里一些老人叙述的情况,并根据一份《张应平同志简历表》,才得以理清了姑爷爷张应平的平生经历。
参加红军长征到陕北
张应平1902 年出生于广西梧州,原名苏木榕。1930 年2 月参加红军,在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纵队。从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姑爷爷都参加了。他开始在三纵队林彪手下负责通信工作,1932 年9 月调到红十二军电话排,1934 年5月调到红一军团司令部通信科。
当年,中央红军在蒋介石重兵围剿中不仅没被消灭,反而在历次反围剿战斗中发展壮大,一度发展到30 多万兵力,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人民政府。但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主力8.6 万人在撤离中央苏区、突破湘江封锁线后锐减至3 万人,1935 年10 月到达陕北只剩6000 人。张应平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陕北后,1936年2 月调到中央军委三局机务科工作。
赴新四军军部与我姑奶奶成婚
1937 年7 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8 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8 年8 月,新四军军部进驻皖南时,急需无线电人才,我姑爷爷奉命从陕北中央军委带领另外两名懂无线电的红军战士来到新四军军部,安排在军部通信科,姑爷爷担任机务室主任。
我爷爷奶奶家在云岭罗里村,有7 间房屋。新四军军部有几部电台就设在我爷爷家。1939 年7 月1日,日军飞机轰炸云岭新四军军部时,爷爷家7 间房屋全被炸成一堆瓦砾。项英等军部领导还专门来到我家看望,项英说,日军飞机炸毁了你们家的房屋,你们对革命做出了贡献。目前还没能把日军赶出中国,抗战形势严峻,我们也很困难,暂时拿不出钱给你们重建房屋,这是国难。但请你们相信,抗战一定会胜利的,共产党不会忘记你们的,到时候国家会拿钱资助你们重建房屋的……除了我家,村里陈应匡家房屋也被炸得什么都没有了,全村绝大多数人家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还有云岭老村、新村和中村董家村的老百姓房屋都遭到了轰炸。新四军军部是不可能有那么多钱去帮助修建的。所以广大民众都自认“对革命做贡献”了!
随后,爷爷就挨着太公房屋盖了两间土墙茅草屋,军部有两部电台就设到这两间茅草屋里。爸爸多次告诉我说,他经常看到张应平在我太公家厅堂里捣鼓着电台和发电机,有时修理工具不得手时就搬到军部修械所解决。
新四军军部在我们罗里村的近三年中,张应平有时也去各地作战部队检查指导电台设备使用和故障排除等技术上的问题,所以有关支队司令员等都熟悉他,像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还成了我姑爷爷的好朋友。
张应平平时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军部电台,也就是在我家,从而结识了我爷爷的大妹妹陈清香,后来就成了我的姑爷爷。
我姑奶奶陈清香是1909 年4 月23 日出生的,17岁就嫁人了,婆家就在附近村的岗上肖家,丈夫叫肖青松,两人生一女儿叫肖炉宜。后肖青松被国民党抽壮丁死在了战场上,姑奶奶和女儿成了“孤儿寡母”。此后她就常回娘家住着,天天都能接触到在我家捣鼓电台的张应平。张应平比她大7 岁,时间长了,两人相互都有了一些了解,1940 年底两人正式确立婚姻关系。1941 年初新四军军部向北转移时,遭8 万重兵的国民党军的阻击,激战七天七夜、弹尽粮绝后分散突围,姑爷爷张应平就突围回到了我家。
隐居罗里寻找党组织
张应平突围到我家后,我奶奶的主要任务是望风。一旦有顽军或军警特务一类的生人出现,就把他藏到阁楼上柴火堆下,或者转移到屋后的山上去。
罗里村有一条一直延伸到村庄中间的山岗,山岗的北头连接着黄山余脉的大山。这条山岗虽然不高,但长满了大树,恰似一片原始森林。当年奶奶掩护过好几批从茂林突围出来的新四军。每次都是先匆匆忙忙地做点饭让他们吃饱,并带上一些锅巴作干粮,然后迅速隐藏到这条山岗的树林中,再往北进入大山中去。张应平隐藏到我家后,一直想找中共组织,因他也是个老党员了。可当时云岭地区中共党组织都隐蔽转移,个别党组织已转入地下、停止了活动。况且他隐藏到我家村里人都是不知道的。为了安全,家人也不敢去四处打听。
时间长了,国民党顽军还是怀疑到我家。先后把我爷爷、奶奶抓去了,但他俩都宁死不说。爷爷被打得头破血流,奶奶也被打得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我家因此被定为“堡垒户”,奶奶还享受了政府补助。
丧心病狂的国民党顽军,为搜捕突围的新四军,把村里这条山岗上的树木都砍光了。家中和山岗是无法隐藏了,我爷爷就帮助他俩在王家岗田野里的一块较凹的平地上盖了三间草屋。张应平和我姑奶奶就隐居在那里。
这里地形很好,地势凹,外面人不走到跟前都看不到,而他俩只要往高处一站,就可以看到村庄,看到很远的地方。这块凹地连着山岗,山岗树木柴草茂盛,直连着大山,便于撤离。他俩一边以种田为生,一边秘密寻找党组织。
1944 年4 月30 日,张应平第二个儿子张武子出世了。1945年姑爷爷终于联系上了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书记兼新四军皖南游击支队司令的洪林,于是夫妇就带着两个孩子去了新四军皖南游击支队,随后去了新四军沿江支队。1946 年2 月中共皖南地委成立,同年5月,姑爷爷被调到皖南地委负责电台工作。1951 年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曾希圣为主席。皖南、皖北军区合并成立安徽军区(后改名安徽省军区),隶属华东军区,刘飞任司令员,曾希圣任政委,办公地点在合肥。我姑爷爷张应平调到安徽军区担任机务室主任,一家四口总算过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
转业广西从事广播电台工作
1950 年5月1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张应平是广西梧州人,从1930 年2 月到江西参加红军,离开家乡已经有20 年了,经常想念家乡。那年他已经48 岁了,得知家乡建立广播电台的消息时,结合自己一直从事无线电通信工作的专长,萌发了回家乡的念头。于是他向省军区司令员刘飞提出转业回广西的要求。
1953 年,安徽省军区领导终于批准了他的要求,那年,张应平51 岁,他立即办理转业手续,回到阔别20 多年的广西梧州老家,随即就到了南宁,参加筹建广播电台的工作。因为急于带着妻儿回广西老家,妻儿三人的户口迁移手续没有办理,仍在安徽。没有户籍,就没有粮油供应。那时粮食等生活用品都凭户口本,户籍管理较严,手续比较麻烦。为了把我姑奶奶和两个孩子的户口迁移到广西南宁,他准备找皖南时期的军部领导,可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都已牺牲,叶挺也已遇难,就想起当年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他与谭震林较熟,还同岁。此时主持华东局工作的谭震林已调中央工作了,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应平提笔给谭震林写了封信,报告自己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后的情况,要求将两个孩子和家属户口随他迁到广西南宁。后在谭震林的亲自过问下如愿以偿。
1966 年8 月,64 岁的姑爷爷张应平离休了。但离休也没能躲过那场劫难!造反派抓住他从皖南事变突围出来后的“脱党”问题,大做文章批他,斗他。姑爷爷就给安徽省军区和从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新四军战友写信,要求他们出来作证,可这时他们的日子都不好过。他想找谭震林,可谭震林也被打倒了。
姑爷爷被整病倒了,住进了医院。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也不敢理睬他,甚至不给他治疗,赶他出院。姑爷爷几乎绝望了,这时他想到了林彪。因为他刚参加中央红军时,就在林彪领导的部队,因姑爷爷是搞无线电通信工作的,与林彪这样的领导经常接触,相互认识,且印象较深。这时的林彪已经是仅次于毛泽东主席的二号人物,于是就给林彪写信了。
在林彪的过问下,广西方面立即重视起来,使张应平得到了较好的治疗,恢复了健康,造反派也不纠缠他了,使他又平安幸福地生活了8 年,1974 年6 月21日午时在广西南宁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