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新闻动态 > 身残志不残 意志如昨坚--记一级革命伤残军人张克威的故事
身残志不残 意志如昨坚--记一级革命伤残军人张克威的故事
作者:蔡立荣 责任编辑:姚云炤 孙加永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07-12 浏览次数:657
张克威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张克威,1916年生,江苏省丹阳县人。1935年毕业于江苏省立丹阳师范学校,因书法、绘画课优胜而深得吕凤子先生赏识。1938年6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部进入苏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8月,张克威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1940年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新4团2营政治教导员。1941年10月,在黄桥战役中受重伤,转运到阜宁县东沟东北大东庄(时属硕集区)八路军五纵队休养所截去一条右腿,24岁成为一位一级革命伤残军人。
八路军五纵队卫生部在东沟大东庄的“民船医院”
1940年10月7日,黄克诚率领八路军五纵队纵队部和卫生部进驻阜宁县东沟东北大东庄(时属硕集区)。时任纵队部参谋程国璠回忆,纵队部和卫生部分开驻,卫生部驻大东庄南约500米一条河旁几户人家。第二天,卫生部部长张化一约他上东沟街,在街上买一把木匠用的锯子,在铁匠铺买几把小刀,到商店里又买几瓶烧酒。程参谋问张部长,买这些干什么?张部长告诉他,前方打仗,有伤员要送来,伤员做手术用。卫生部部长张化一回忆,卫生部只有两个人,卫生部就是一个收容伤员的治疗单位。由于日伪军和顽韩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严密封锁,药材和医疗器械严重缺乏,连最起码的麻醉药品、碘酒、盐水、酒精都很难买到,消炎类治伤药,更是禁止销售药品,药店买不到。当时,没有药品,需要时到东沟、益林街上买,没有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要时临时在周边聘请人来帮忙。医疗设备什么都没有。在淮安县车桥战斗中送来的伤员都安置在租借的几十条小民船上,工作人员也住在船上,一切治疗都在船上进行。以防止一有敌情,能随时快速安全转移。所以,休养所人称“民船医院”,这就是八路军五纵队在盐阜地区建的第一所正规医院。伤病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尽管条件艰苦,但“民船医院”仍救治了不少红军战士和伤病员,为保障战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阜宁县羊寨街羊克礼接受采访时讲:“我于1926年出生在阜宁县羊寨街一个贫寒家庭里,10岁左右父母双亡。1940年10月,八路军五纵队(后来称新四军3师)在本县硕集地区建一所后方医院(时大东庄属硕集区,后方医院指大东庄的“民船医院”),需招一批“小鬼”给伤员喂饭喂药。当时我才15岁,便去报名参了军,在后方医院当看护员。11月,曹甸战役开始,五纵队休养所迁至湖垛街,因我年龄小个子不高,还没摸过枪,又被安排回家,后参加地方民兵打游击。1945年,我被编入阜宁县独立团,后又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特务第3团,跟随黄克诚师长赴东北战场。”张克威,1940年10初在黄桥战役中受重伤,右腿粉碎性骨折,从400多里外的泰兴县黄桥送到大东庄时,伤口己化脓生蛆,蛆往外爬,必须立即做截肢手术。张部长回忆,木匠锯子不好用,他在东沟一家油坊借来钢锯条,经过磨洗油迹、消毒后当骨锯用,用杀猪刀代替离断刀,用拉肌布代替拉钩,没有灯光(无影灯),只好将民船上面船蓬子拆掉,在敞蓬露天的船上动手术。他主刀,医务主任(内科医生)王成旭当助手。本来想能尽量把右腿保留住,但前4次手术后都感染,第5次高位截肢手术才保住张克威一条性命,他24岁时成终身残废。陈毅军长多次前来探望,并委托黄克诚司令员与上海地下党联系为他定做一副假肢。
那时,许多将士在前方英勇杀敌,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转移到地方老百姓家里养伤,送来时都是能行能走的,能到外面晒太阳,都因在无医院、无医生、无药治疗的情况下,得不到应有的治疗而牺牲,许多人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来。我曾采访到,在阜宁战役中受伤的张连长和警卫员,2人安置在阜宁县城东北10余里黄浦村徐姓家(徐家3代人为他们守墓),在益林战役中几位也不知姓名的伤员,安置在陈良陶滩王姓家,都是这样无声无息的牺牲。他们没有享受到到医院治疗的待遇,许多人不知道也没有见过医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那时候县城就没有医院。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阜宁县人民医院从东沟搬至阜宁县城,药品、医疗设备等总共就是一付担子挑到阜城的,<<阜宁县人民医院志>>称“一担挑医院”。
重温历史,才知中国的沧桑巨变来之不易,
回首往昔,方懂今日的美好生活弥足珍贵。
身残志坚与初心不改的张克威
张克威伤愈,但他并没有因失去一条腿而丧失革命意志,他不能回到老部队上前方去杀敌打鬼子,但他也不愿意复员回乡到老家。他告别军旅生涯转换战场,留在“红色阜宁”大地,到新四军三师休养所,满怀热情地担任休养所伤病员和休养所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
1941年3月,新四军三师休养所从盐城县湖垛(今建湖县)转转到阜宁县硕集东南陆楼子,5月份转移到王桥口,8月份移驻郭墅许庄。在许庄,三师卫生部建立三师后方医院(军卫生部叉调来两个休养所),张克威任三师后方医院副院长,后任三师卫生部协理员兼党总支书记。1942年11月,日伪军将要开始对盐阜区进行第二大扫荡,三师贯彻“精兵简政”方针,精简机构和人员。三师卫生部和后方医院撤销,一部分医务人员调回军卫生部,一部分医务人员调到战斗部队,一部分医务人员调到三师各旅休养所,收治所在县地方武装部队和在该县作战的三师主力部队的伤病员。张克威转移至阜东县(今滨海县)黄海边隐蔽打埋伏。
1943年4月,盐阜区军民笫二次反“扫荡”结束后,三师政治部印刷厂驻在阜东县(原属阜宁县)小王庄(滨海县振东乡合兴村4组),张克威任印刷厂厂长。敌人封锁,油墨、纸张、铸字紧缺,他想方设法采购,保证印刷厂正常生产。是年秋,印刷厂在小王庄分水、陆两条路往阜宁县境内搬迁,张克威主动负责走陆路搬迁的任务。和三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李恩求一起从小王庄出发,绕道淤尖走黄河故道,担挑、车推200多里的陆路,衣不解体,车不卸货,日宿夜行,途中要避开日伪军据点炮楼,要防止土匪抢劫,还要担任运输队的后勤工作和做运输队员的思想工作,一路上,人员没有掉队,没有伤亡,机器设备和印刷材料完好无损,终于到达阜宁县西乡地区,园满的完成陆路搬迁的繁重任务,最后到达益林西南乡继续生产。现在我们要完成这一项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但是,张克威园满的完成了。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新四军三师部队挺进淮南和东北,张克威留在苏北华中野战军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第六后方医院副院长。他与阜宁人民结下深厚的鱼水深情、生死相依的真实场景历历在目,我们难以忘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先后任上海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政委、华东军区卫生部军药处政委。1952年任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1956年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负责发展江苏中医队伍,其间与数名宫廷御医后人有亲密交往,1959年任南京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76年“文革”结束后先后任江苏新医学院(南京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南京市第二卫校合併,1978年又分开,南京中医学院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南京药科大学党委书记。为江苏省中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他在南京药科大学离休后,担任南京药科大学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老年和关工委主任,1993年1月在南京病世。
张克威正如他在<<七十感怀>>一首诗中所言,是一位“......余虽平凡人,却走不凡路:身残志不残,意志如昨坚”的一级革命伤残军人。他是我国数以万计的革命伤残军人中的普通一员。
当时,送来大东庄的还有一位叫侯智峰的军人,他在淮安县车桥战斗中负重伤,也在民船上动手术锯掉了一条左腿,3师后方医院驻许庄时,他任第2医疗队(休养所驻冯庄)休养连连长,“文革”期间任驻在安徽省肥西县一军医院院长。我国1955年在授军衔的将军中,就有10位独腿将军和10位独臂将军。他们都是身残志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紧跟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干一辈子革命。
革命前辈的信仰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要永远继承,发揚他们初心不改的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作者:盐城市阜宁县烈士陵园管理所 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