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临床免疫学的领军人孔宪涛
临床免疫学的领军人孔宪涛
作者:傅宗哲 责任编辑:徐君华 来源:《铁军》2012年第8期 日期:2013-12-05 浏览次数:6993
孔宪涛在报告会上演讲
1980年,我去上海长征医院看望当年二医大医疗系老同学孔宪涛,他带我参观了他们实验诊断科,并送我一本他编写的《临床免疫学技术》。孔宪涛自1981年担任研究生教学任务以来,带出了144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86名,硕士生58名。这些研究生,后来成为正、副教授的有100多名,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有30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2名。孔门弟子几乎占长征医院科主任的一半,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教研室主任多名,上海市数十家三甲医院中的检验科主任1/3出于孔门,还有分散在军内外、国内外的许多教授也出自孔门。因而,上海市医学界常称孔宪涛的学生为“孔家军”。为此他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及全军伯乐称号。
到奶牛场取小牛血自制试剂
在上世纪70—80年代,免疫疾病的治疗还是个新课题。孔宪涛知道,一种疾病的新治疗方法往往是先在实验室完成的,临床则是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当时医院集中财力从国外购买了一些实验仪器,但试剂进口代价昂贵。怎么办?孔宪涛决心自己研制。于是,他带着助手跑到郊区奶牛场。在奶牛场,通常情况下母牛生了小牛犊,若是母的就留下养大成为奶牛,公的就杀掉卖给西餐馆做牛排。孔宪涛就帮助工人杀牛,取小牛血带回来制备抗血清试剂。他制备的抗血清,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进口试剂对照,完全一致。
肾病专家梅长林,读博时要做一项检测肝硬化的Ⅲ型胶原蛋白的研究。孔宪涛经常带着他天不亮就赶往郊区奶牛场,因为胎牛皮内Ⅲ型胶原蛋白含量最高。他们帮助杀好牛后,将胎牛皮慢慢剥下,切碎、冰冻,再急忙赶回医院,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有时即使一切按程序做,也可能由于不明原因而失败。在孔宪涛的指导下,梅长林经过七八个月研究,终于获得成功。只要用一滴血,就能检验出肝硬化,这项成果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些试剂合成过程中会冒出剧毒气雾,为安全起见,孔宪涛就戴着防毒面具做实验。学生们隔着玻璃罩看到导师做实验的情景,深受感动。几年之内,孔宪涛带领几位技术人员,自力更生,先后合成了或制成了近20种抗血清,制备了50余种新的试剂,其中20余种填补了国内外试剂产品的空白。原先卖仪器的外国公司,等着他再去买他们的试剂,哪里知道孔宪涛他们不仅试剂自给自足,而且还向外出售,成为上海和华东地区的试剂中心。
攻关临床免疫疾病
医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断服务。孔宪涛探索研究免疫学,是为了治疗免疫疾病。以往我们对免疫疾病缺乏认识,如变态反应疾病(包括风疹、鼻炎、哮喘、肾炎、肺炎、贫血、血小板减少及一些皮肤病等),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动脉炎、甲状腺炎、原发性肌炎、交感性眼炎等), 这些疾病发病率高。此外还有免疫缺陷病、感染性疾病等,也知之甚少。
免疫球蛋白分子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病,对人体危害较大。孔宪涛认为,分子病外国有,我国也肯定会有,只是见了不认识或检查水平低而已。因此,他在实验研究中根据蛋白分子的不同特征分析判断,如对蛋白分子ΙɡΑ的分子变异,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多方论证,作出了ΙɡΑ半分子病的正确诊断。
从1978年起,孔宪涛在国内先后发现了五种免疫球蛋白分子病,为我国填补了空白,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在30多年的研究中,他们总结了400余例检测免疫球蛋白分子病的经验,归纳出诊断该类疾病的八步程序,为医学界开创这类疾病检查打下了基础。在探索研究中,他们还发现其他多种蛋白病,总结提出了鉴别良性与恶性蛋白血症的五条要点,为医院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经验,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肝炎、肝硬化、肝癌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孔宪涛根据我国人群发病形势,对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开始进行实验研究,这也是他在临床免疫疾病研究上的第二个重点。他从大量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病例测定中观察到免疫球蛋白增高的现象,用免疫学诊断的方法,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检测,取得了进展。他先后带领30多名博士、硕士等技术人员,研究建立了透明质酸、Ⅰ型胶原等十多种新的检测方法,对肝炎、肝硬化发生机制进行了成功研究。
孔宪涛用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了解肝炎的发展变化,在实验中探索到肝炎变化机制后,还发现了肝硬化免疫球蛋白增高的规律。他在肝硬化形成机制研究上,先后完成了分子免疫学、基因调控等20余项实验课题,建立了十多种肝纤维化早期检测方法,为慢性肝病、早期肝硬化提供了重要诊断依据,使我国肝病检测方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孔宪涛带研究生,有他独特的办法。他说:“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就得从刷瓶子开始,这样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动手能力。”院士王红阳是孔宪涛带教的笫一名硕士研究生。她说:“28年前孔教授给我上的笫一堂课就是刷瓶瓶罐罐,每天双手各提一桶25公斤重的蒸馏水爬三楼,累得满头大汗。刷试管要刷18遍,试管要一点水迹没有。”她理解孔教授这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王红阳说:“没有孔教授,当年我的课题就没法完成,如没有这个课题成果,1984年我就不可能作为第三世界青年科学家出席在加拿大召开的世界免疫大会。”
孔宪涛的学生徐沪济,到澳大利亚读博,导师看到他动手能力很强,很快就有论文发表,问他的中国老师是谁,他说是孔宪涛。于是那位导师提出,快请他来。这是孔宪涛笫一次到国外访问的原由。
鼓励学生超越老师
孔宪涛认为,任何一位导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总是有限的,关键是要导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孔宪涛对学生们说:“我对你们的要求,就是要超过我。”“你们的论文我一看就懂,会令我失望。如果我一时看不懂,要通过学习钻研才懂,那才有希望。”
院士曹雪涛说:“孔教授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学生站在自己肩膀上超过自己,培养的学生一个比一个优秀。他的实验室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发挥出很大的辐射作用,辐射到科研、教学、临床各方面。”现在,曹院士的学生先后发表了八篇优秀博士论文,在博导中全国排名笫一。他说:“在这一点上,我继承了我导师的胸怀,就是让学生超过自己。”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胸怀,孔宪涛竭力将学生推上世界舞台。现任实验诊断科主任仲人前,博士毕业后孔宪涛推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澳大利亚亚德里克大学著名临床免疫实验室深造,学成回国后,孔宪涛将科主任职务让给了他。
孔宪涛对他的学生们提出“要超过我”的要求,后来不少学生超过了他。2006年,长征医院血液科主任侯健,诊断出华人第一例ΙɡE骨髓瘤,孔宪涛高兴地说:“太好了,当年我做了成百上千的标本,没有发现一例,现在你发现了,把华人多发性骨髓瘤系列补齐了。”
孔宪涛带研究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的学生王杰军读博时做层黏蛋白研究遇到困难,去找孔宪涛。孔教授并不直接教他办法,而是和他聊天,探讨启发他。谈着谈着,王杰军来了灵感,赶快回到实验室接着做,终于成功了。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检验科主任高春芳,读博时做肝的星状细胞研究。当时德国人刚做出来,但他们用的什么方法不知道。孔宪涛就和高春芳聊,启发她创新。于是她与硕士生研究创造了一种方法,当分离到第18次时,星状细胞分离出来了,这项成果属国内首次,世界第二。高春芳说:“教授没有教你方法,却让你有激情,有想法,有办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孔宪涛对研究生要求也更高了。上世纪80年代末,孔宪涛要求学生论文上“中华牌”(即登中华医学杂志),这在当时已是很高的要求了。后来孔宪涛又鼓励学生“打世界牌”,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989年,他的学生葛依工在某国际著名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孔宪涛在科里反复表扬,希望大家向他学习。长征医院骨科主任王强说:“孔教授从不强迫我们做什么,但从他鼓励什么,我就知道要做什么。”教授一鼓励,他所有的学生都发SCI。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学生王强想到英国去做博士后,外国导师一看标书上记载有五篇SCI,立即表示,赶快来!孔宪涛的学生不少走上科研、教学岗位,也有较多的人走上临床工作,还有毕业后出国深造的,真是孔门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