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1941年新四军反“清剿”作战中的调查研究
1941年新四军反“清剿”作战中的调查研究
作者:汪楠 许凤 李圆圆 揭鹏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1-29 浏览次数:7867
《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于2023年3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标志着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统法宝再度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份文件的出台,突显了调查研究在决策制定、政策落实及探索真理中的核心作用。正如历史上,尤其是在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洞察战争规律,制订出科学的策略和战术,为取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望1937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紧接着在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中共代表与国民党方面经过多次谈判,将分散在南方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正式改制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随着新四军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终于拥有了正式的军队编制。这一转折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游击战争的能力,同时也巩固了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根基。这对于加深和扩大华中地区的抗日战争活动,具有深远且持久的作用
1941年,在日本伪军的“清剿”运动中,新四军遭遇了严峻的敌对态势与错综复杂的战场条件。为了针对性地抵御敌人,新四军把情报搜集和调研工作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认为这是策略和战术决策的根本。在这样的形势下,新四军深入展开了全面的侦查,力图准确把握敌军动态、地形地貌及群众的支援程度,这些信息对于战斗计划的制定具有决定性意义。
文章重点探讨新四军在执行反清剿作战过程中,指挥员和战士们如何高度重视并巧妙执行侦察与调研任务。通过具体战例分析,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对情报的精准分析、周密的计划和指挥艺术,取得最终胜利的策略与技巧。
一、 调查研究是新四军军事斗争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调查与调研,作为我党我军宝贵的传统,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行事决策的根本路径,也是开展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通过真正走进战斗一线、调查敌人的战斗特点、并洞察俘虏的心理需求与期盼,进而能出台针对性的政策,使敌人弃暗投明。
1941年1月,日军计划在苏北作战,目的是策应、监督国民党军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的投降,并讨伐苏北新四军。日军将所辖军队集中起来,准备在策应李长江投降之后,兵分两路向北夹攻盐城,占领盐阜地区。针对这一形势,新四军做出部署,同时,在掘港、东台、海安各留1个团担任警戒,以应付日军的“扫荡”。在此期间,新四军军部仍然在为争取李长江做大量工作,希望他悬崖勒马。其实,在1941年1月初,新四军就已经对李长江部队进行了深入调查,但在调查时新四军军部认为李长江本人的政治立场尚不明确,处于中间状态,所以新四军军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出预防李长江投敌的军事部署。军部决定集中主力隐蔽集结于海安至曲塘之线区域内,对李长江部加强侦察监视,如对李长江争取无效时,坚决发起讨伐战役。
2月13日,李长江公开投敌后,新四军立即发布《讨伐李逆长江命令》,任命粟裕为讨逆指挥部总指挥,叶飞为副总指挥,刘炎为政治委员。新四军军部对李长江所部的军事力量分布和作战序列进行了细致的侦查工作,涉及该部的编制规模、实力、装备状况以及活动区域等关键信息。该部队隶属于国民党军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主要在苏皖地区展开行动。其战斗编制采用旅、团、营、连的结构。李长江的部队擅长灵活机动的战术,能够迅速展开和集结,展现出了较高的机动战斗能力。粟裕对李长江的潜在动向进行了深入分析,预测其可能的撤退路线,以便于设下伏击或实施围剿。同时,他还对当地的地形和交通设施,如道路和桥梁等,进行了详细调查,这些情报为新四军第一师的灵活机动战术提供了重要支持。
首先,粟裕隐蔽集结主力部队于海安附近地区,制定出周密的作战方案。指挥第一师所属3个旅发起讨李战役,采取中央突破、两翼合围的战法,沿海安至泰州的公路及其两侧向姜堰、泰州攻击前进。从李长江公开投敌到新四军发布讨伐令,只有短短几天的准备时间。讨逆指挥部对泰州城内部情况不熟悉,不清泰州城内部防御布置、兵力分布等情况,粟裕亲临泰州城郊指挥作战,亲自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命令第二旅一个主力团利用暗夜突入城内,直捣李长江的指挥所,打乱敌人的指挥体系。经过连续三天的激烈战斗,第一师部队成功夺取了泰州城和姜堰等关键战略点,俘获了李长江率领的五千余名叛军,并成功说服了两支队的叛军重新回到抗日阵营。
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苏北民众抵抗日本侵略的信心,保卫了苏北的抗日根据地。同时,这次战斗对日伪军造成了重创,有效削弱了他们在苏北的影响力。这些连续的胜利为新四军在苏北地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在苏中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二)正确战术的前提是贴合实际的调查研究
在1941年7月20日,日伪军向新四军军部和第三师领导机关所在地盐城和阜宁区发动大规模进攻。这场进攻是在日军对苏北盐阜地区展开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中的一部分。日军以1.7万人兵力从东台、兴化、射阳、陈家洋等4路发动进攻。新四军在盐城外围进行阻击,新四军第三师利用地下党组织网络在敌占区和日伪军内部的地下党组织,搜集日军兵力部署、行动路线、装备情况等关键情报。通过群众举报和观察,获取日军的兵力部署、行动路线等信息。同时通过其它渠道,例如通过打入日伪内部的地下党员收集情报。基于充分的情报信息,我第三师并没有死守在盐城外围,出于对敌我力量对比和战场动态研判,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建议避免与日军正面决战,主张避敌锋芒,主力部队撤离盐城,主力迅速转移到日伪军侧翼,使日军进攻扑空。毛泽东同志常提醒全党同志,深入调查研究是拟定详细措施的根本。面对难题,我们之所以暂时找不到解决之道,并非因为智慧不足,而是因为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只有当我们对问题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就会浮出水面。日伪军围攻盐城,这就是敌军抛给我军的一个难题。面对这个困难,我军指战员同志深入调查,在此次战斗中,采用了“敌来不迎,敌去必送”的新战术。正是由于新四军第三师的基于前线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后,采取的“敌来不迎,敌去必送”的战术原则,才使得在日伪军中了“空城计”后的反击中取得了胜利。
(三)调查研究的形式不拘一格
毛泽东同志在亲自实践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归纳了开展调查研究的关键方式,即组织调查会议、进行实地访谈、驻点基层体验以及深入剖析文献资料。
从1941年9月中旬到10月初旬,粟裕先后派出3支部队,第一旅参谋长张藩率领第二团进入江都、高邮、宝应地区,与江高独立团共同控制邵伯以东和高邮东南地区,建立了高宝同情区。第二旅参谋长杜屏率领第六团主力一部,向淮阴、宝应地区发展。第三旅参谋长梅嘉生和彭德清率领的南进支队,向南通、海门地区发展,先后作战20余次,击溃盘踞当地的伪军5个团,建立了通海、通西同情区6。
当时抗日战争形势严峻,日军企图消灭新四军主力,巩固其占领区。为了拓展抗日根据地的边界,争取更多中间势力的支持,同时孤立并分化日伪军,新四军在苏南、苏中、苏北等地积极开展政治宣传活动。有效地争取了中间派的支持,对日伪军形成了孤立和瓦解的态势。特别是高宝、通海、通西这些位于苏中、苏北、苏南交界的关键地带,因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成为新四军建立同情区的重点。1941年新四军在建立通海、通西同情区时,通过走访询问,获取第一手资料。访谈不同人员,包括与当地民众、商人等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对抗日斗争的态度。研究日伪政府发布的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了解其政策、宣传和动向。例如,在日伪政权为支持战争而对民众强征各种苛捐杂税,加剧了农民的负担,并对粮食、棉花等重要物资实行统制,限制了流通,进而引起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第一师在充分了解这些政策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后,适时地提出了建立同情区的举措。
建立同情区后,新四军深知不能简单复制过去的经验,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研,适时调整和完善同情区的政策。为此,新四军军部等机构采取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通过公开出版物、分析战场缴获的日军文件、访谈不同人员(包括经过感化教育的日本和朝鲜士兵)、与各界人士交流,以及利用社交网络了解同情区民众的关注点。在此基础上,在同情区实施了与中心区不同的政策,例如暂不实行减租、不征税、不改变现有基层政权结构。正是由于新四军军部的主要领导干部当时能够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苏北根据地不仅能保持稳定,还得以有序扩张,成功挫败了日伪军侵蚀根据地的阴谋。
粟裕将军通过前线考察,准确把握敌军部署的矛盾,制定了针对性战术。他主张游击战以拖延敌人,坚决捍卫根据地核心地带,确保根据地的安全与发展。
图1 本文所涉及的各主要新四军反“清剿”作战名称、地点及双方战斗结果
二、讨论
在战时,深入敌情和地形的搜集与分析对制定决策具有导向作用,这对构思战略战术至关重要。前线考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它让指挥官直接获取现场信息,深刻理解战局。历史已证明调查研究对胜利的显著影响。指挥官对此的重视,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战术战略的实效性,提高作战成功率。无论军事指导还是应对根据和群众问题,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新四军第一师的指挥官粟裕,素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这一点在他的指挥风格中尤为突出。他通过实地的侦察和了解,成功地运用了多种灵活多变的战术,有时用以击退敌军,有时则巧妙地避开敌人的锋芒。粟裕同志经常亲临战斗的前线,亲自指挥作战,他对泰州郊区的深入侦察,对战役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亲临前线的方法,使他能直接获得敌军部署和行动的详细信息,从而在部队的部署和战术决策上更加精准。
情报的搜集是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环,对于军事行动的成败至关重要。粟裕对敌人的行动和战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通过侦察兵和侦察小组的活动,预判敌军可能的撤退路线,并据此设伏或进行包围和压制。这种策略不仅帮助他们夺取了关键位置,还打击了敌人的士气,扰乱了敌军的指挥系统。粟裕擅长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如游击战、伏击和反击,有效地应对战场上各种突发情况。他能够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其错误,最终引导部队走向胜利。
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下,新四军采取了灵活的分散指挥体系与秘密的布防策略,成功规避了敌军的侦察,确保了作战行动的隐秘性。新四军军部及主要指战员合理运用该策略使得新四军能够抓住时机最终取得战事的胜利。
值得关注的是,新四军在积极抗击日伪军的同时,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推动了苏北地区的社会发展,例如在多个地区设立了同情区,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和社会管理机制。新四军的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不仅确保了根据地的安全与稳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也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通过实施恰当的政策,新四军在根据地保持了强大的影响力,增强了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调查研究在军事指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1941年新四军军部指挥的战斗战役为案例,着重指出实地仔细侦察与掌握敌情、地形对于策略制订的关键性影响。新四军的指挥员和战士们亲自深入前线,搜集了宝贵的直接情报,这使决策更加精确,并能灵活地应用各式战术,有效应对战场上的各种复杂状况。情报的收集不仅对战斗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还能够提升我军士气,同时扰乱敌人军心。此外,新四军在作战中采用的分散指挥和秘密设防等策略,以及对根据地的巩固发展,都充分体现了调查研究工作在其中的核心作用,这些都为其后的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