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新四军抗战家书思政教育研究
新四军抗战家书思政教育研究
作者:陈文婕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2-03 浏览次数:8106
新四军抗战家书是新四军将领写给家人及亲友的信件,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艰苦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历史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强调,新四军的历史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新四军抗战家书将作为全新研究视角,拓宽新四军抗战历史的研究领域、感悟新四军抗战家书的家国情怀、系统探究新四军抗战家书在不同时代的价值意义及作为思政教育资源既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又可以对人的思想品德及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宝贵的思政教育文本素材。
一、新四军抗战家书蕴含的丰富内涵
家书是笔者与亲友间沟通的私人书信,是传递内心情感的介质与载体。而抗战时期因为战事而身处他乡或与外界分离。新四军抗战家书是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特殊产物,是不可复制的红色文化资源。
翻开新四军抗战家书,行云流水间有对父母的牵挂、对子女的嘱托、对亲友的慰藉,更多的是记录新四军将领为追求革命理想信念无所畏惧的心路历程,我们能感受到新四军将领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不畏强暴的伟大气概。新四军抗战家书作为抗战时期的特殊存在,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内涵。
二、新四军抗战家书蕴含思政教育的功能
深入挖掘研究新四军抗战家书的价值,对弘扬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有着重大意义,立足在思政教育的环境中,新四军抗战家书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功能、崇高的革命信仰思想凝聚功能、高尚的价值观引领功能。
(一)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功能
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我国核心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我们国家凝聚全族人民的核心思想武器、是发扬传统美德与不断拼搏奋斗的精神之源。
党史教育起到思想引领作用,他用党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卓绝的成就来鼓舞人民斗志,用优良的传统作风来凝聚力量,用实践经验来启迪智慧,为将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遭国民党非法扣押,先后被囚禁在江西上饶、广西桂林等地。叶挺将军不惧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写信表示“个人之操守至死不可变”;并在重庆渣滓洞监狱作《囚歌》以明志,誓言“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1946年3月4日叶挺将军获释。叶挺将军在出狱后仅10个小时就写了入党申请,他在《新华日报》对记者发表的谈话中说:“在失去自由的五年零两个月当中,有很多的事件可以考虑既往的事情。出狱后的第二天就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经过五年多考虑的结果。”叶挺将军在入党志愿书中说:“我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同志能贡献其全部力量为中国人民来工作,在我失去自由的环境中,更能深刻了解了这一点。所以在我囚禁的期间,我就有了这个决心:“如果我能自由了,一定要继续牺牲了的同志们的精神,重新加入共产党,贡献我全部的力量,来为中国人民服务。” 毛主席亲自修稿并润色批准了叶挺的入党复电。在胡乔木同志草拟的复电中,起首称叶挺为“叶希夷”,毛主席将其改为“叶挺同志”,后改为“叶挺将军”,最后又改为“亲爱的叶挺同志”。3月5日,中共中央复电,称赞叶挺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叶挺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正是叶挺将军坚定的共产主义志向,坚守不变的革命初心,宁死不屈的崇高个人品格无不渗透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二)崇高的革命信仰思想凝聚功能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新四军将领殚精竭虑、在救国道路上不断探索,但坚定的革命信仰从未磨灭。
1940 年 2 月,新四军战士潘涛在给妻子贾春英的家书写道:“倭寇践踏我国河山,苏区许多同志为国损(捐)躯,其中不少是汝熟悉之同志,吾与队友化悲痛为力量,急赴前线杀敌。倭寇不除,国无宁日,谈何家全?”信中传达了抗战当前依稀可见的硝烟战事,表达了共产党人信念如炬、前仆后继、一心报国的抗战决心。虽惦念家中妻儿,但国家与民族之未来,他亦然选择奔赴前线。生动诠释了先国后家,誓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决心。
新四军战士李云鹏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文字虽朴实无华,但体现了李云鹏对抗日战争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
1939 年 5 月 7 日 ,陈毅在写给父亲陈家余的信中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三五年头敌定片甲不回也”。
日军侵华期间,日本公然违反国际法,在中国及日本国内组建大批生化武器,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新四军小河口军部后方医院医疗队长刘宗歆坚定了抗日报国的信念,立志投身抗日救亡的一线战场。在后方医院积累了经验,也在伤员中获得了好口碑。刘宗歆还教会了妻子陈娟应急护理常识,并让她参与医疗护理工作,热情积极地向妻子介绍新四军抗日救国的政策与主张,立志与妻子一起加入新四军。1938年6月11日,刘宗歆在写给妻妹陈丽的信中写道:“金华现在虽然比较的危险,但我们仍是前去,多少人被枪杀了,多少财产土地被毁灭劫去了,难道我个人的生命还过分的重视!我很高兴能到前方去生活几时。”短短数语,慷慨激昂,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及坚定的政治立场。1941年12月26日,刘宗歆给妻子的书信中提及了鼠疫疫情,“十日来信收到,我在义乌诊治鼠疫病人已得五十多人,半死半活(发病后一天内服药者多治愈,二天后服药者多死亡),疫势未减,很忙短时间不能走开。”但仅仅6天后,12月31日,刘宗歆因抢救病人感染鼠疫,以身殉职,时年29岁。
(三)高尚的价值观引领功能
新四军将领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之下,仍然艰苦朴素、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国家意识和集体意识高于一切。
陈毅在给妻子张茜的信中说:“养成专门俄语人材,才更能切实可靠,有巩固的发展前途。”嘱咐妻子多学习,坚持按原则秉公办理。
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在写给妻子林颖的家书中说:“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彭雪枫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作为一生身体力行的最高准则。
1939年,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部秘书胡孟晋在给妻子张惠的《辞别书》写道:“亲爱的,谁不愿骨肉团聚,谁不留念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国之不存家何在”?......请不要依恋,要知道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的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信中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家中的关切。但更多表达的是“舍弃小家而顾大家”的高尚情操。
新四军抗战家书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优秀红色文化,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意义,可以作为青少年及广大群众进行思政教育的优质教材。新四军将领既铮铮铁骨,又铁汉柔情。行文间流露出来的写实性和生动性,新四军抗战家书这个“活文物”掷地有声,振聋发聩,闪耀着岁月的光芒。他们将家书如此具有民族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本留给后人,提供了思政教育的优秀载体,为当代思政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启示作用。学校和社会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利用其各自优势,努力将抗战家书的思政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吸引更多受教育者对新四军抗战家书的兴趣,调动受教育者仔细研读抗战家书的的积极性,提高受教育者的民族认同感和政治责任意识,努力推动将新四军抗战家书作为单纯的历史文本到思政教育教材的逐渐深化。
三、新四军抗战家书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四军抗战家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新四军抗战家书在形成的过程中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品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新四军抗战家书运用到思政教育之中,既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立足思维维度,确定受思政教育者
思政教育是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是确定思政教育者贯穿始终的主线问题。我们在品读新四军抗战家书时能深深的感受到新四军将领对父母妻儿、亲朋战友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一心报国的情怀,能深深体会他们坚韧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做好思政教育就是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把新四军抗战家书这一优秀的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之中,激活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激励受思政教育者。
(二)立足理论维度,健全新四军抗战家书全方位育人的思政课程体系及思政师资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想要更好的实现新四军抗战家书思政教育功能,就必须充分利用好思政课程,全方位健全新四军抗战家书育人的课程体系。从理论高度对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坚定“四个自信”,从而引导受教育者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以新四军抗战家书为榜样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涵养与品德,锤炼一支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思政教师队伍。新四军将领面对侵略者是身先士卒的英勇战士,面对亲友他们是子女、是父母。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从新四军抗战家书中汲取力量再铸魂育人。思政教育中“言传身教”非常重要,特别是其中的“身教”不可或缺。思政教师始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的原则,将新四军将领的事迹作为自身坚定的行动指南,深刻领悟新四军抗战家书所蕴含的意志情感,内化于心而外化于心,担当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创新教学方法,练好基本功,用真情实感的语言和以身作则的行为规范来感染受教育者。
(三)立足方法维度,落实思政教育课程如何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把理论、思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思政教育课程不可照本宣科,新四军抗战家书本身就是一个个真是生动的故事,家书的文本内容及易触发阅读者的情感共鸣。在思政教育课程中可以以小见大、用讲故事代替讲道理的形式把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深层次理论实践问题讲透彻,唤醒受教育者的认同感。
把新四军抗战家书用红色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思政教师要做到避免单一的灌输理论,忽视思政教学的情感融入、思政教学的僵化形式、理论语言艰深晦涩等习惯,要把新四军将领抗战家书中蕴含的思想理论与思政教程内容相结合,用抗战家书中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鲜活的故事来解读思政教材的内容理论,把晦涩难懂的教学理论变成生动易懂的真实故事。比如,在讲授叶挺将军的入党志愿中“我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同志能贡献其全部力量为中国人民来工作”时,可以把叶挺将军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到历经千帆后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用事实讲述、寓情于理。其次就是要融入主人公的情感教育,他们面对革命事业激情满怀,面对家人亲朋情难割舍,思政教师要用饱含深情而又通俗形象的语言去实现理论语言向生动语言的转换。再者就是把家书中的主人公与倾听对象结合起来,可组织倾听者跨越时空给主人公回信;也可让倾听者化身为主人公来诉说对革命信仰的追随;也可针对信中提及的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使受教育者带着问题深入学习研究,自觉的进行党史教育学习去“沉浸式”的参与进来。
(四)立足创新维度,搭建新四军抗战家书立体化传播方式
当前媒体仍然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充分有效的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力量发挥传播作用,进一步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度,打造新四军抗战家书的立体化传播方式,为思政课教学聚势赋能。
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戏剧表演等传统媒体是广大群众较为熟知的信息传播工具。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核严格,在公信力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品牌建设,通过挖掘新四军抗战家书背后的故事,可用经典传唱、诗歌讲述等方式创建独特的电视节目或者期刊专栏,用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回忆唤醒人们的红色记忆,使之入脑入心入血入魂,不仅提升了传统媒体对新四军抗战家书的传播力度,更能提升新四军抗战家书的思政教育效果。
新兴媒体:新兴媒体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在思政教育中能够能更生动形象的展现思政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将新四军抗战家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红色资源可看可思可摸可读。
一是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即时传播的优势搭建思政教育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云课堂”,将数字课程资源为思政教育教学夯基筑台。
二是利用网络信息交互优势,打造新四军抗战家书思政教育网络共同教研,鼓励大中小学教师、红色场馆讲解员等积极加入思政教师队伍进行史料挖掘、备课磨课、学情分析等思政教研活动,鼓励其录制思政线上“精品课程”进行示范教学。
三是以5G+全息技术为依托,赋能思政教育数字化,构建思政课数字教学场景。在教学设计中,利用5G全息教室,通过全息技术呈现出来,让历史更鲜活、让文字有温度、让理论不空洞,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
四是发挥网络数据库的资源集约优势,打造集权威思政课程、课件、自主学习、教学辅助等思政教育资源于一体的“思政课数据库”。不断丰富新四军抗战家书思政课程网络数据库的来源、类别、内容、形式。
五是利用人们触手可及的手机平台进行推广,如抖音、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网络直播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借助新媒体牢牢占据网络舆论的制高点,使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因此将新四军抗战家书的相关内容通过网络向受教育者展示背后的故事,更可以通过直播卖货的形式带动新四军抗战家书相关文创产品的销量,更可以创建专门的新四军抗战家书网站。
(五)立足空间维度,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实现联动效应
深入思政教育研究,促进新四军抗战家书与党史、军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拓宽空间维度。在时代浪潮中坚定理想,让受教育者在学习中可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课堂,可充分利用馆内馆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种育人载体。利用革命遗址遗迹、红色场馆等红色文化基地的优势,组织红色研学、红色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红色历史教育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提高立德树人的失效。
(六)立足价值维度,全面落实思政教育课程落地生根
新四军抗战家书的思政教育最终落脚点就是人的培养,全面解决培养什么的人这个根本问题,也是实现思政理论课程落地生根。新四军将领把无产阶级思想深深烙印在字里行间,潜移默化的教育他人要坚定政治立场,为国为民、廉洁自律、艰苦奋斗。他们坚定不移的信仰共产主义事业,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对革命事业不懈追求,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新四军抗战家书是学习的载体,思政教育课程是手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才是目的。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新四军抗战家书的故事,把人生理想抱负落实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中,脚踏实地,立鸿鹄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纸故情尚在。新四军抗战家书作为新四军革命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工作当中,唯有不断探索新四军抗战家书的思政教育功能,把新四军抗战家书融入思政教育,才能让我们在人民军队走过的艰苦岁月、先辈身上体现的崇高品德面前,涤荡内心的浮躁和功利,自觉把责任和使命高高举过头顶。重视新四军抗战家书中的思政教育作用,用血与火的新四军抗战家书文本内容育人,才能使广大群众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保持利剑锋芒,培养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