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抗战时期罗生特参与新四军医疗卫生建设研究
抗战时期罗生特参与新四军医疗卫生建设研究
作者:崔财周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2-04 浏览次数:7838
抗战以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日本法西斯,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也受到国际人士的帮助,雅各布·罗森费尔德(Jakob Rosenfeld,1903-1952,中文名:罗生特,以下称为罗生特)就是其中的一位。本文从罗生特参加新四军的原因、具体表现和罗生特精神三个维度探讨抗战时期罗生特参与新四军医疗卫生建设,细化新四军史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新四军抗战的艰难历程和彰显中国抗战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罗生特来到中国与参加新四军的考量
罗生特来到中国与德国纳粹的反犹政策紧密相连。1903年,罗生特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中产家庭,他的父亲迈克尔·罗森费尔德(Michael Rosenfeld)曾担任奥地利军官,母亲是一位犹太教徒。1922年,罗生特入读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专修泌尿科和妇科,192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被取缔,罗生特被捕入狱,1934年,他出狱后,在维也纳开办了泌尿外科诊所。在此期间,罗生特阅读了《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和《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等书籍,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反对专制统治。二战前后,德国纳粹大肆迫害犹太人,罗生特深受其害。1938年3月12日,德国入侵奥地利,罗生特因犹太人身份被关进达豪集中营(Dachau)。1938年7月12日的一份报告指出:“至1938年5月23日雅可布·罗森费尔德医生一直住在皮匠胡同11区14号。于1938年5月23日被盖世太保抓获,目前在达豪。”在集中营中罗生特认识了一位德国共产党员,并积极为他治病。在其他人都劝说不要救助一位共产党时,罗生特表示:“我认识他,同情共产主义者。假如我们不帮他,他很快就会死的”。此时罗生特了解到共产主义思想,那种奋不顾身,为了理想信念而舍生取义的精神深深地触动到他。1938年9月23日,罗生特被转移到德国布痕瓦特集中营(Buchenwald),继续从事艰苦的劳动。罗生特经历各种折磨后,由于德国纳粹未能找到他犯罪的证据,不得不将他释放,但必须驱逐且永远不能回国。当时许多国家迫于德国纳粹的淫威,对犹太人签证作出诸多限制,而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尽可能帮助犹太人获得签证,罗生特和其他犹太人考虑前往中国。
罗生特选择新四军与其海外统战工作相关。为了争取全世界人民的支持,新四军派出大量人员前往亚洲、欧洲等地,广泛宣传新四军的抗战主张,吸引了大批国际人士来到新四军。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美国记者和社会活动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等。经过国外记者的宣传,国际社会了解到新四军面临的困难和重要贡献,为新四军获得国际社会支持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新四军,罗生特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罗生特从相关报纸上还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中国处在全民抗日战争的世界反法西斯前哨,还有一个以毛泽东为首的坚决抗日武装。在多种因素考量下,1939年6月13日,罗生特前往上海避难,他看到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激起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新四军对国际人士统战工作的实践证明中国抗战争取外援的必要性,“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外部重要条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各国人民相互支援,共同战斗的结果”。
罗生特参加新四军还与国际人士帮助密切相关。罗生特在上海定居后开设诊所,因医术高超而小有名气,他结识了德国共产党员汉斯·希伯(Hans Shippe),经常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讨论中国革命。在交往中,罗生特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表达强烈的参军意愿。在希伯的引荐下,罗生特在上海结识了新四军的军医处处长沈其震。当罗生特表达要加入新四军时,沈其震表示:“这个给富裕生活宠惯了的外国人会甘愿用他漂亮的诊所去换中国农村的粘土茅屋,这不过是一时的激情”。然而,在罗生特的坚持下,他毅然加入新四军,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在前往新四军的途中,罗生特携带大量医用物资,巧妙穿过敌占区,来到新四军军部,并受到热烈欢迎。刘少奇平易近人的态度给罗生特留下深刻的印象,尽力为他安排好的住宿条件。陈毅对罗生特说:“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本军将士热烈欢迎罗生特先生不远万里而来,为了抗击日寇,搞好本军医疗卫生工作,深望先生贡献才华。”在欢迎仪式上,罗生特用响亮的声音高呼:“打到法西斯!打倒希特勒”!士兵们也一起响应,现场气氛异常高涨。由此来看,罗生特参与新四军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反犹主义盛行,罗生特被迫逃离奥地利;另一方面,罗生特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在国际人士的帮助下,毅然加入新四军,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
二、罗生特参与新四军医疗卫生建设的表现
罗生特加入新四军后,积极救助病人,对患者认真负责,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广泛赞誉。奥中友协常务副主席格尔德·卡明斯基(Gerd Kaminski)回忆说:“一次,一名警卫员学骑自行车摔断了踝骨,由于诊断错误,同事们要给警卫员做截肢手术,罗生特正好在场,他当即命令同事停止截肢手术。经他治疗,这个警卫员在一个月之内就康复了。”这个消息很快在盐城传开,很多民众慕名而来,寻求罗生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新四军领导不忍心罗生特如此辛苦的工作,但他对病人不加限制,只要有病人来,他都积极治疗。罗生特本是泌尿科专家,但也诊治其它疾病,而且经常药到病除。罗生特表示:“一个医生,他必须有音乐家的耳朵,鹰一样敏锐的眼睛,一双万能的手(会做木工、泥瓦工、缝纫工、钳工,将来有了电还会是电工),戏剧家的嘴巴。”罗生特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作为一名医生需要是“多面手”,在新四军中,他便成了高级“万金油”医生。自始至终,罗生特从未忘记自己的目标,拯救尽可能多的生命。沈其震回忆说:“罗生特一抵达盐城马上就开始做手术。这位大鼻子洋人从早晨八点到晚上一、二点接连不断地做手术,还帮着抬担架,陪伤病员去病床,然后才喝口茶水或开水,吃点小吃。”
罗生特对待病人十分认真,经常为新四军领导人治病,积极倡导计划生育。新四军军部医院发现斑疹伤寒病例时,罗生特与新四军卫生部副部长戴济民发生了争执。由于这种疾病传染性极大,罗生特命令烧掉病床上的所存草垫,但戴副部长认为此种做法是一种浪费,最后他以理服人,迅速处理了伤寒问题。罗生特制造医疗器械,建议完善用药制度。罗生特注重因地制宜,重视土制器材,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罗生特以固定伤肢为例,可以用树枝、高粱杆、鞋底等都替代夹板,这充分说明罗生特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时新四军情况,具体指导医疗实践。此外,罗生特提倡合理用药,建议制定医药配发制度。1941年,新四军卫生部规定:“司药在发药时间外一概不发药,如果发药时遇处方超过用量或无医生特记符号的不得配发,各部队领取药品应遵照发药时间并备领药本。”这样避免了乱开药方和乱抓药的情况,也避免了医药浪费。1941年11月,新四军卫生部进一步强调,“应有严格的工作检查制度,及时按级汇报,各师卫生部于每月终将本月部队状况书面报告军卫生部”。该制度的建立,不仅使卫生部掌握各部队医药供给情况,也加强了药材采购和管理水平。罗生特重视卫生防控,积极培养专业医学人才。当时苏北地区流行黑热病、疟疾和痢疾等传染病,严重地危害根据地军民的健康。据记载:“在1938-1940年,在普查新战士时发现患疟疾和脾肿大者占55%,肺结核虽然得不出确诊数字,但从军部直属医院住院死亡126例中,肺结核占1/3,可以推测其严重程度。”罗生特和卫生部的医务人员,通过《盐阜报》《江淮日报》向民众宣传卫生知识,取得良好效果。此外,当时很多连队卫生人员缺编,现有的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较差。罗生特建议,将原卫生训练班充实扩建,于1941年6月成立了新四军华中卫生学校,第一期就招收学员162名,他亲自担任教员,向学员讲授妇科、泌尿科及战地救护等医学理论知识。罗生特还利用举办短训班,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利用多种形式加速对医务人员的培养。总体来看,罗生特参加新四军后,积极救助病人,对患者认真负责,根据新四军的实际医疗情况,制造医疗器械,培养医学人才。罗生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超的医术赢得军民的一致好评,对新四军的医疗卫生建设提供重要帮助,有力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发展。
三、罗生特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抗战时期罗生特因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新四军医疗卫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受到中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罗生特精神的时代价值表现在:一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是推动中犹奥友好关系,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罗生特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罗生特在深入了共产党的主张后,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春,罗生特提出入党申请,陈毅主动做他的入党介绍人,“1943年初,经陈毅和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部长钱俊瑞介绍,经中共华中局批准,罗生特作为特别党员被吸收入党”。罗生特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新四军这样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密切联系群众,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队”。罗生特曾打算写一本关于新四军的书,详细地介绍新四军和中国的基本情况。罗生特认为,西方对中国的描述是肤浅的,因为这些描述要么以租界企业家的商业生活为主题,要么专注于“赛珍珠式”的肤浅描述,如果外国人从中国城市里走出,他们就能更好地认识中国。此外,罗生特积极传唱和创作红色歌曲,鼓舞士气。在鲁迅艺术学院的一次晚会上,罗生特与陈毅讨论中国历史,用法语吟唱《马赛曲》和《国际歌》,其间还演唱了自己创作的《反法西斯进行曲》。我们是中国的青年,我们的血染红了中国的大地,使这神圣的中国的大地得到了自由。······大家一起来挽救我们的中国!我们不怕死,我们是中国的青年。罗生特热情颂扬了中国青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大无畏革命主义精神,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定能取得彻底胜利。《反法西斯进行曲》是罗生特在新四军中创造的红色歌曲,它不仅是音乐本身,也是抗战时期国际人士帮助中国的例证。
罗生特积极宣传新四军的抗战主张,并寻求国际人士的帮助。1944年,罗生特以个人名义发表声明:“数年以来,我在八路军新四军当外科医生,这两支军队对于抵抗日寇侵袭的英勇战绩,和为了民主主义而奋斗的功勋,是人人称赞的。”1944年,罗生特听到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后高喊:“德国、比利时、荷兰的弟兄们,挪威、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巴尔干人们起来吧!为了我们真正的解放,高呼起法西斯匪帮最恐惧的话”!随后,罗生特进一步表达了对德日法西斯的斗争是正义的,两者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罗生特强调:“中国人民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奥地利人民的敌人是纳粹德国,所以反对法西斯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的斗争,把我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国内许多报纸也报道罗生特对中国抗战的帮助。《江淮日报》评价道:“正义终是得到人们的赞扬和支持的,不少的国际友人,他们无条件地为我们服务,没有国界和人种的分别。在苏北,参加新四军的国际友人,罗生特这是第一个!”1942年3月8日,陈毅高度赞扬罗生特的贡献:“新四军的艰苦斗争为你所亲见,所身受。新四军的一切,你永远是一个证明人。”
罗生特在中犹奥之间的国际友好关系起到推动作用。虽然罗生特于1949年返回奥地利,并于1952年病逝于以色列,但是他的精神却一直流传。当时苏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吴之理表示:“罗生特同志是中奥人民友谊的奠基者;著名的奥地利外科医师,反法西斯的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卫生领导者,罗生特医师永垂不朽。”1992年10月8日,国家主席杨尚昆接见了参加纪念活动的奥地利联邦议会代表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还举办了座谈会、展览会等活动,深切缅怀罗生特同志。1992年以色列和中国建交后,中国驻以色列外交人员每年参观罗生特在以色列的基里亚特·沙乌尔公墓(Kiryat Shaul Cemetery)。1996年,在中奥建交25周年之际,上海外国语大学在上海举办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雅各布·罗森费尔德博士生平事迹展”。1999年,在犹太大流散博物馆(Museum of the Jewish People)举办了罗生特生平事迹展,让以色列民众了解到他对中犹、中奥友谊的贡献,许多人热泪盈眶,并出版了名为《我都认识他们》(I Knew Them All)一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罗生特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得益彰。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进一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顶层设计,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是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罗生特跨越国界、超越种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与和平事业坚持不懈奋斗,弘扬罗生特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总体来看,罗生特参与新四军医疗卫生建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罗生特从事医学专业,立志治病救人,德国纳粹的反犹政策导致他被迫离开国家,而中国的外交政策为犹太人来到中国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罗生特受到新四军统战工作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并受到国际人士的帮助加入新四军。罗生特在新四军期间,积极救助病人,开办医学院校,普及医疗知识,为新四军医疗卫生建设和国际形象提供重要帮助,为中国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罗生特精神是抗战时期救死扶伤,发扬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呈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罗生特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一方面,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另一方面,继续前行,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追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研究抗战时期罗生特参与新四军医疗卫生建设,为了解新四军的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一个思路,为透视国际友人帮助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事业提供一个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