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从“宋公堤”建设看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情怀及时代价值
从“宋公堤”建设看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情怀及时代价值
作者:金辉 胡玲玲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2-05 浏览次数:7866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践行这个宗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来盐城考察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黄海之滨,古黄河畔一条镇海御潮的雄堤——宋公堤,犹如巨龙昂首傲视大海守护万家平安。这是历史在盐阜大地上留下的人与大海搏斗的印记,更是亲民爱民的共产党人用泥土垒起在盐阜人民心中不朽的精神丰碑。
一、“宋公堤”修筑的历史背景
(一)海啸为患深重,民生难以为继
江苏盐阜地区,地处黄海滩涂,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饱受海潮、洪涝和盐碱之苦。1194年,黄河大规模改道南下夺淮后,带来的巨量泥沙逐步淤积形成今天的江苏省滨海、响水、射阳等县的大部分地区。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泥沙骤然停供,海洋侵蚀力量随即显现,海岸线急剧内退,尤以今滨海县沿海一带为重。近代以来,海岸线已蚀退近17公里,海啸亦加凶猛、频繁,沿海民生不堪。就在新四军达到盐阜地区的前一年,1939年8月30日,海啸肆虐、风雨交加,阜宁地区损失惨重。据《阜宁县志》记载,此次海啸吞没40多个村庄、淹没农田上万亩,造成3000余人死亡,受灾群众数以万计。当地乡绅杨芷江等人,四处奔走,恳求国民党当局拨款修堤,出钱赈灾。但国民党官员心中没有百姓,毫无信仰和担当,沆瀣一气、欺上瞒下,以修堤之名,行贪污之实。最后用来修筑海堤的费用还不到10万元,只修了一道低于高潮位的海堤。1940年8月,海啸又起,偷工减料修成的海堤瞬间被海浪冲破,淹死了数万人,沿海地区再次变成了一片盐碱地。老百姓十分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将这座海堤讽称为“韩小堤”。开明绅士杨芷江痛恨国民政府腐败无能,悲愤填膺:捍患未周无远虑,堤防重决有深悲。桑田坐看成沧海,庐舍行间痛离别。面对着一场场惊天拍岸的海啸和灾后惨不忍睹、惊心噩梦的场面,阜宁(包含今天的滨海县)沿海人民在苦难中挣扎,日夜盼望着能够有一条坚固的海堤,矗立在海边,挡住肆虐的海潮。
(二)敌伪顽肆意破坏,共产党力争民心
工程建设前期,因战时条件所限,修堤经费是一大难题,民主政府“以盐税作抵发行公债”,并承诺归政府偿还,但是由于国民党、敌伪顽的破坏,公债发行工作遇到了巨大阻力,才售得10万余元。工程开工的第三天粮食就告急,为了保证修堤成功,新四军第三师遂以新购进的12万元军粮全数让予接济民工,及时解决了民工的粮荒问题,整个宋公堤的建设未给当地民众增加一丝负担。敌伪势力恶意散布谣言,国民党韩顽政府配合敌伪。他们造谣说“中央大军仍旧要来,日本皇军也不放过新四军”,“新四军征修堤坝,是一种欺骗,实际上借此抽壮丁”,“想骗老百姓的100万块钱”。这导致开工前几天,民工不敢参加,每天仅有1000余人工作。在修堤过程中,数位共产党干部被敌方蓄意暗杀。八滩区区长陈振东遭10多个匪徒捆绑,他说:“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死而何憾!”匪徒残忍地截去他的双腿,将他抛入黄海。宋乃德的安全同样遇到威胁,但他毫不退缩。敌伪势力从未停止对海堤修筑的阻挠。一方面宋乃德从未退缩,积极防范,不使其影响修堤进程;另一方面新四军配合工程修建,逐步剿灭敌伪势力。1941年5月15日起,宋乃德等共产党人克服缺钱缺粮缺水、敌伪土匪破坏等重重困难,利用战争间隙,争分夺秒,率领各方力量修筑海堤,仅用84天时间就建成了长近45千米的高标准坚固长堤,当地乡绅和群众纷纷感叹“艰苦廉洁,莫有如此者”。
二、“宋公堤”修筑的为民情怀
(一)心系民生,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宋公堤修建之前,国民党韩德勤政府修筑“韩小堤”,严重挫伤了群众的信心。而人民立场贯穿宋公堤修筑全程,是宋乃德和新四军、抗日民主政府立足苏北的根本保障,也是开展工作的最终目标。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刚成立的时候,为了改善当地的民生疾苦问题,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生政权,为革命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决定将修堤作为解决沿海民众生计、建立和巩固苏北根据地的突破口。1941年2月,阜宁县参议会召开,推选计雨亭为参议长,杨芷江等为副参议长。此次会议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修筑海堤建议案,参加会议的100多位议员对提案反复辩论。提案经会议通过,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发行筑堤公债100万元,海堤修好后由政府负责偿还,并决定建立修堤委员会,宋乃德兼任主任,下设沿海工程办事处。民主政府修筑此堤,使沿海地域50万亩土地得以重振生产,几十万人生命财产得到安全保障,为改水、治土、种粮、植被、取鱼虾、办盐场以及沿海地区民众生活与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百姓从此兴垦种植、安居乐业。
(二)廉洁公正,始终抓好自身建设
宋公堤的修建,既是得民心的德政工程,更是赢民心的廉政工程。合理分配争得民心,同甘共苦心悦诚服。随着工程推进,工地民工人数达到一两万人,为了对百姓负责,也为了让民工掌握工作量和报酬,工地上民工每天的施工量和报酬价格都公开明示,如民工每挖运1立方米土的工资为0.27元,这份酬劳相当于修“韩小堤”时民工工资的7倍,所挖土方数量记录在公示牌上,接受群众监督。除了经费完全向工人们公开,修堤任务的分配也做到合理,强者做难处,弱者做易处。办事人的不官僚,与工夫大众,同其艰苦。在立足未稳、财政困窘且戎马倥偬之际,宋乃德等共产党人能够动员、组织上万民工修成海堤,堪称奇迹,展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情怀,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与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三)不畏牺牲,始终保持斗争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部修堤史,更是一部担当史和斗争史。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人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宋公堤的修筑史,就是一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历史。筑起宋公堤的不仅只有土方和砂石,它是广大苏北父老乡亲和新四军战士们舍生忘死、不惧牺牲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宋公堤的身上,凝聚着他们不畏牺牲、敢于斗争的崇高品格,他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四)勇于担当,始终坚持实干为先
修筑海堤是一场硬仗,宋乃德始终做到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从争取乡绅耆老同意修堤到吃住在工棚进行实地勘察、现场指挥,从带病冒雨赶往海堤稳定民工、鼓舞士气到同潮水争速度提前完成五丈河堵口工程,展现了不怕吃苦、勇于担当的新政府干部形象,也极大地提振了广大民工信心。宋公堤的建设,是对水利史上“冬不挑河,夏不打堆”的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南堤修建时雨水多发,工地不堪作业全线告急,这时,宋乃德拖着生病的身体,不顾医生和身边工作人员的阻拦,冒雨趟水赶赴八滩,几次被狂风暴雨打落马背掉入泥水中,硬是凭着内心坚定地信念赶到了堤上。到了八滩他立即召开堤委扩大会议,统一思想,作出继续修堤的决定。民工们看到宋县长拖着病体涉水前来,无一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共产党、民主政府和新四军、八路军的干部才能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益。
三、“宋公堤”修筑的的时代价值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如今80多年过去,宋公堤仍在发挥着“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作用,既是彰显红色文化的遗址遗迹,也是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初心”见证。为了发扬光荣传统,建设更多新时代“宋公堤”,把民生工程真正做成民心工程,进一步汲取“宋公堤”修筑的时代价值很有必要。
(一)坚持党的领导
研究宋公堤的修建过程发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工程筹备之初,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军队领导人便给予工程持续的关注与支持,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从政治的高度确定了宋公堤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宋公堤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过程中,黄克诚、张爱萍、曹荻秋等人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工程进展情况,要求共产党员一定要冲在最前,靠前指挥,和群众同甘共苦。宋乃德、陈振东等人驻扎现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工程建设倾尽全力。在南堤建设过程中,现场连续多天阴雨,疫情并发,宋乃德带领党员干部们设法排除积水,并且带病前往现场坚持修堤直到昏倒被抬出,广大民工和开明绅士们见此情景,无不为共产党人担当使命、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从而更加坚定了齐心协力修建海堤的决心。宋公堤的顺利建设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各项事业的引领者、掌舵者,是中国人民的坚强主心骨。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二)锻造“天下为公”的公仆之心
宋公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四军来到盐阜地区后,在最困难时期为沿海人民办的一件大实事,是刘少奇、黄克诚、宋乃德等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与使命。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标准”到“人民至上”,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事实证明,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人民拥护,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镜,从党的历史经验中解锁为民服务初心,不断增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要强化理论武装,学懂弄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正确领会“民者,国之根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
(三)弘扬“问计于民”的优良传统
1940年冬,刚上任不久的宋乃德就来到东坎镇,召开地方士绅座谈会,广泛征求工作建议。就在这次会上,地方著名士绅田厚斋、杨芷江提出了“修筑海堤、防潮御卤”的建议。新政府一成立,就尊重民意,召开座谈会,广泛探讨修筑海堤的议题。为人民谋幸福,贵在把事情办在急需处、做到人民心坎上。但有的地方谋划工作乐于“闭门造车”,推动工作惯于“纸上谈兵”,工作决策如同“空中楼阁”,施行之初便成夭折之日。问政于民方可知得失,问需于民方能明方向,问计于民方能定良策。要始终坚持为民谋幸福关键在“为民”的理念,俯下身子、迈开步子,访民情、问民需,用心倾听群众所思所想,站在群众立场思考问题,找准科学决策的切入口。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共享落实到共建中,以共建促共享,坚持全民共享、共建共享,补齐共同富裕短板,提升共同富裕质量,全面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树牢“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广泛,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三次分配领域政策有效衔接,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