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作者:金佳晔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2-05 浏览次数:7855
一、新四军文化历史价值与理论意义
(一)新四军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新四军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特别是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为第四军赢得 “铁军” 赞誉,初步形成了优良传统。在南方游击战争时期,红军和红军游击队在艰难环境中坚持作战,进一步淬炼了优良传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四军在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重建,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新四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包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精神、严格的纪律要求、深厚的群众基础等。这种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
(二)新四军文化的历史价值
新四军文化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 听党指挥、绝对忠诚:新四军始终牢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执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这种精神体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重要性,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新时代,弘扬这种精神有助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
2. 英勇善战、顽强拼搏:新四军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以英勇顽强、所向披靡的担当,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这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勇敢无畏、努力拼搏奋斗的精神。
3. 报国为民、无私奉献:新四军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关心和帮助群众。他们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当代,这有助于党员干部牢记宗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4. 统一战线、精诚团结:新四军是带有统一战线鲜明特征的人民抗日武装,它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局面。这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继续高举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应对挑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5. 文化建设和宣传:新四军在抗战期间开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演剧等,充分发挥了文艺的社会政治效益,形成了文化发展的繁荣局面。这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提供了借鉴,显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探索文化发展的路径和成就。在文艺宣传方面,新四军也有突出表现。例如《抗敌报》《抗敌》杂志以及《抗敌画报》《拂晓报》《战士报》等一系列报刊的出版,宣传了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新四军还创作了许多歌曲,如《新四军军歌》,其曲调雄浑有力,鼓舞人心,将新四军威武之师所向披靡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新四军还通过演抗日戏剧、绘抗日漫画、写抗日标语、发抗日传单等形式,形成强大的抗日声势。这些文化内容体现了新四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着无数人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
6. 教育和激励后人:新四军的历史和文化激励着后人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党爱国情怀、责任担当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新四军文化所蕴含的这些历史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新四军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研究意义
1. 新四军文化在艺术中的理论研究意义
(1)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
新四军文化中的文艺作品大多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如宣传抗日、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等。这会影响艺术教育理念,使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审美培养,而是更加重视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在艺术教育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艺术作品可以成为改变社会、推动进步的力量,就像新四军的文艺工作者利用文艺作品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一样。
(2)注重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新四军文化源于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战斗和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文化融入艺术教育后,促使艺术教育强调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会被鼓励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如同新四军文艺工作者从战士和民众的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创作出贴近大众、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2. 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内容方面的研究意义
(1)丰富艺术教育的素材库
新四军文化涵盖了戏剧、音乐、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例如,新四军的抗战演剧运动产生了大量的戏剧作品,从话剧到地方戏曲都有涉及。这些作品可以直接作为艺术教育中的学习素材和创作素材。
音乐领域:
新四军拥有强大的音乐家队伍,创作出了大量反映部队作战、根据地建设等内容的歌曲,这些歌曲在鼓舞军民抗日斗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及其作品:任光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其作品有《渔光曲》《大地行军曲》《抗敌歌》《打回老家去》等。1940 年参加新四军后,创作了《打靶歌》《擦枪歌》《反对投降》《王老五反对开小差》《友军呼声》《别了三年的皖南》(又名《新四军东征歌》)等40余首歌曲;何仿年仅 14 岁时改编了民歌《鲜花调》,形成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江南民歌《茉莉花》。此外,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如《新四军军歌》,这首歌气势磅礴,激励着战士们的斗志。还有《石臼渔歌》,歌曲曲调悠扬,具有典型的江南民歌五声调式,地域特色鲜明,节奏上长音加切分,多处乐句尾音延长,映衬出水天一色、湖光山影的开阔视野与乐观胸襟,极大地振奋了苏南新四军部队和沿湖百姓抗战的士气。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新四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新四军的峥嵘岁月,寄托了民族情感与精神,成为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源泉。这些歌曲在当时鼓舞了军民的抗战热情,也在后世传承和弘扬了新四军的革命精神。
美术领域:
①宣传画:新四军创作了许多宣传画,用于宣传抗日思想、鼓舞军民士气等。这些宣传画的主题通常包括战斗场景、英雄人物、军民团结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②壁画:例如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在长兴的 “江南红村” 礼堂外墙上绘制的总长近 80 米、高 3 米的大型墙绘作品,以时间顺序描绘了粟裕、王必成、吴咏湘、江渭清等革命将领在当地带领新四军奋勇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
③年画:新四军里鲁艺师生创作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年画,如沈柔坚创作的石板年画《拥军爱民》、吴耘创作的年画《拥军公约》、毛哲民创作的油印年画《冬至图》等。
④报刊插图和封面画:在新四军创办的各种报刊中,有大量的插图和刊头画、封面画采用了木刻作品。当时的美术工作者们用木刻这种形式为报刊版面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例如芦芒在《江淮日报》《盐阜大众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插图,他为《先锋杂志》创作的封面木刻作品《坚持华中阵地》在盐阜抗日根据地反 “扫荡” 斗争中起到了鼓舞军民士气的作用。
⑤木刻连环画:新四军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不少木刻连环画,如吕蒙、莫朴、程亚君合作创作的《铁佛寺》。这部作品根据真实事件创作,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难斗争。
⑥绘画作品:一些美术工作者通过绘画记录了新四军的战斗、生活以及根据地建设等场景,还有画家创作了新四军将领的肖像画等。例如知名画家、新四军画派黄嘉明和康金梅夫妇共同创作的《长城在这里延伸 —— 新四军百名英雄谱》,真实刻画了叶挺、项英、陈毅、刘少奇、彭雪枫、邓子恢等新四军将领的音容笑貌,该作品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这些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新四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新四军的战斗生活和精神风貌,对于宣传抗日、鼓舞士气、传承革命精神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舞蹈领域:
在新四军文化中,舞蹈也有着一定的体现和发展。例如,海安花鼓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早期的海安花鼓以说唱为主要形式,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文化干部从舞蹈表演的角度提炼了海安花鼓的舞蹈动作,使其逐渐从以说唱为主演变为载歌载舞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海安民间文艺工作者又对海安花鼓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大胆创新。
此外以新四军为主题的情景舞蹈表演,如《大刀进行曲》生动地展现了新四军抗日大刀队杀敌卫国的战斗场面;少儿舞蹈《烽火儿童团》呈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少年英雄人物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和爱国主义精神;由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出演的男女群舞《木刻中的回响》用现当代舞蹈语言表达了现代学子用木刻画的形式来时刻铭记鲁艺文艺兵的英勇就义的伟大历史;盐城歌舞团出演的舞剧《烽烟桃花飞》展现了在硝烟弥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中儿女顽强的意志以及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舞蹈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新四军的战斗精神和爱国情怀,传承和弘扬了新四军文化。
(2)传承地方特色艺术文化
新四军在不同地区的活动,融合了当地的艺术文化元素。例如在一些地方,新四军的文艺工作者将地方戏曲、民间艺术形式与抗战宣传相结合。在艺术教育中,这些地方特色艺术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有助于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艺术,丰富艺术教育的多元性。
3. 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方法方面的研究意义
(1)启发情景式教学
新四军文化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环境。在艺术教育中,可以借鉴这种情景,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与新四军文化相关的音乐或戏剧作品时,教师可以创设当时的战争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
(2)倡导合作创作
新四军的文艺工作是众多文艺工作者、战士和民众合作的成果。在艺术教育中,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得到倡导。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模拟新四军文艺创作中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目标方面的研究意义
(1)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新四军文化中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通过在艺术教育中融入新四军文化,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这种情感的培养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使学生不仅掌握艺术技能,更成为具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艺术人才。
(2)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四军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宣传抗战、鼓舞士气、动员民众的社会责任。在艺术教育中引入新四军文化,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学生在艺术学习和实践中,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努力用艺术作品去影响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
1. 历史价值的传承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英勇事迹、顽强精神和崇高理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通过在艺术教育中传承新四军文化,可以让年轻一代深刻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铭记先辈们的奉献和牺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新四军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传承新四军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艺术教育的丰富与创新
新四军文化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从新四军的战斗故事、英雄人物到他们的文艺创作,如诗歌、音乐、绘画等,都可以成为艺术教育的生动内容。将这些元素融入艺术教育中,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新四军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例如,新四军的战地文艺演出、民间文艺改编等,体现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革命的紧密结合。传承新四军文化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文化自信的树立
新四军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新四军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习和传承新四军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传统,感受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
1. 艺术教育的载体作用
艺术教育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这些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传承新四军文化的有效载体。例如,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演唱新四军时期的革命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革命精神;美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以新四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展现新四军的英雄形象和战斗场景;舞蹈和戏剧教学可以编排以新四军故事为蓝本的舞蹈剧和话剧,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新四军的战斗生活。
艺术教育具有直观性、感染力和趣味性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艺术教育传承新四军文化,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历史教育和思想洗礼,提高教育效果。
2. 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目前,关于新四军的历史资料、文艺作品、纪念馆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资源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通过参观纪念馆、阅读历史书籍、欣赏文艺作品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新四军文化。同时,还可以邀请新四军老战士、历史专家等进行讲座和交流,增强学生对新四军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也为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提供了便利。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新四军的纪录片、电影、音乐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新四军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和交流活动,扩大新四军文化的传播范围。
3. 教育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提供了政策保障。例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强调了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为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艺术比赛、组织文艺演出等形式,推动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艺术教育传承新四军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培养爱国情怀,还可以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树立文化自信。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载体作用,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结合教育政策的支持,积极探索有效的传承途径和方法,让新四军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三、新四军文化背景下音乐、舞蹈、美术课程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以《新四军军歌》为例进行分析:
1. 作品背景
《新四军军歌》由陈毅作词,何士德作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新四军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战的精神风貌。
2. 音乐特点
(1)旋律激昂有力:旋律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充满了战斗的激情。旋律线条起伏较大,高音部分激昂高亢,展现出新四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低音部分沉稳有力,给人以坚实的支撑感,象征着新四军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2)节奏明快坚定:节奏明快,多采用进行曲的节奏风格,具有强烈的推动力。这种节奏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让人感受到新四军战士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决心。
(3)和声丰富饱满:和声运用丰富多样,既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又营造出宏大的气势。和声中常常运用到强烈的和弦进行,突出了音乐的张力和戏剧性,更好地表现了新四军的战斗场景和英雄气概。
3. 歌词内涵
(1)历史意义:歌词中回顾了新四军的历史使命和战斗历程,强调了新四军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等词句,让人们铭记新四军的光荣传统和历史贡献。
(2)战斗精神:歌词充满了战斗精神,表达了新四军战士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等词句,激励着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爱国情怀:歌词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了新四军战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等词句,表达了新四军战士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4. 教育价值
(1)历史教育:通过学习《新四军军歌》,学生可以了解新四军的历史背景、战斗历程和英雄事迹,增强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爱国主义教育:歌曲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艺术教育:《新四军军歌》作为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欣赏和演唱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唱水平,感受音乐的魅力。总之,《新四军军歌》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教育中,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分析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四军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以新四军木刻版画为例进行分析。
1. 作品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活跃在华中地区,与日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木刻版画作为一种易于制作、传播迅速的艺术形式,在新四军的文化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版画家深入新四军战斗生活,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新四军战斗场景、英雄人物和军民鱼水情的作品。
2. 艺术特点
线条刚劲有力。木刻版画以刀代笔,线条简洁明快、刚劲有力。在新四军木刻版画中,这种线条特点被充分运用,用来表现新四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坚定信念。如刻画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场景时,有力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动态和气势,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战斗氛围。
黑白对比强烈。木刻版画通常采用黑白两色,对比强烈。这种表现手法在新四军木刻版画中,有助于突出主题,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例如,在表现战斗场面时,黑色的硝烟和白色的光芒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同时,黑白对比也使得画面更加简洁、醒目,便于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快速传播。
构图饱满丰富。新四军木刻版画的构图往往饱满丰富,画面中人物、场景众多,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战斗活力。画家们通过巧妙的构图,将新四军的战斗生活、军民团结等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有的作品中会同时出现战士们战斗、群众支援前线、后方生产建设等场景,全面地反映了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3. 内容内涵
展现战斗场景。许多作品直接描绘了新四军与日军的激烈战斗,如《夜袭》《冲锋》等。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新四军战士们的勇敢无畏和顽强拼搏精神。画面中的战士们或手持武器冲锋陷阵,或与敌人展开近身搏斗,充分体现了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歌颂英雄人物。新四军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成为了木刻版画的重要题材。例如,《彭雪枫将军》等作品,通过细腻的刻画,展现了英雄人物的风采和气质。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英雄的歌颂,更是对广大新四军战士的激励和鼓舞。
反映军民鱼水情。新四军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木刻版画也充分反映了这种军民鱼水情。作品中常常出现群众为新四军送粮、送衣、抬担架等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新四军的支持和拥护。同时,也展现了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 教育价值
历史教育。新四军木刻版画是抗日战争历史的生动记录,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新四军的战斗生活和历史贡献。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艺术教育。木刻版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学习新四军木刻版画,学生可以了解木刻版画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价值观教育。新四军木刻版画所传达的勇敢、顽强、团结、奉献等精神,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品可以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新四军木刻版画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艺术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分析这些作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四军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三、以舞蹈作品《铁军颂》为例进行分析。
1. 作品背景
《铁军颂》以新四军的战斗历程和铁军精神为创作背景。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这部舞蹈作品旨在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新四军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2. 艺术特点
动作刚劲有力。舞蹈中的动作充满力量感,舞者通过有力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新四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例如,在表现战斗场景时,舞者的动作果断、迅猛,仿佛在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舞蹈动作中还融入了一些军事动作元素,如立正、敬礼、跑步等,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队形变化丰富。《铁军颂》中的队形变化多样,通过不同的队形组合,展现出新四军的战斗风貌和团队精神。例如,在表现大规模战斗场景时,舞者们会组成整齐的方阵,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在表现游击战场景时,队形则会变得更加灵活多变,体现出新四军的机智与勇敢。队形变化还与音乐、灯光等元素紧密配合,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情感表达真挚。舞蹈作品通过舞者的表情、动作和肢体语言,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四军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在表现新四军战士牺牲的场景时,舞者们的表情悲痛而坚定,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和崇高情怀。情感表达还体现在舞蹈的节奏和韵律上,通过快慢结合、张弛有度的舞蹈节奏,将观众带入到不同的情感氛围中,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新四军的历史和精神。
3. 内容内涵
弘扬铁军精神。《铁军颂》通过舞蹈的形式,弘扬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即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舞蹈作品中,舞者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紧密的团结、严格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展现了新四军的精神风貌。铁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舞蹈作品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铁军精神。
展现历史画卷。舞蹈作品以新四军的战斗历程为线索,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新四军的成立、发展到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战斗,再到最终的胜利,舞蹈作品通过不同的场景和情节,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历史画卷的展现,不仅让观众了解了新四军的历史,更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表达爱国情怀。《铁军颂》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舞者们通过舞蹈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舞蹈作品中的爱国情怀,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4. 教育价值
历史教育。舞蹈作品以新四军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艺术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那段历史。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新四军的战斗历程和历史贡献,接受一次生动的历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铁军颂》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于青少年来说,观看这样的舞蹈作品,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铁军颂》中的舞蹈动作、队形变化、情感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接受一次艺术教育。
总之,舞蹈作品《铁军颂》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传承新四军文化、弘扬铁军精神的重要艺术载体。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和欣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新四军的历史和精神,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艺术教育。
四、新四军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实践的构建思路和设计方案
(一)新四军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构建思路
1. 赏析作品,初步感受。欣赏和新四军相关的艺术作品,初步感受艺术带来感官冲击,初步了解新四军文化。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新四军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例如舞蹈课可以播放和革命历史相关题材的舞蹈、舞剧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舞蹈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舞蹈技巧等,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水平。让学生通过欣赏舞蹈作品,感受新四军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对新四军的敬仰之情。
2. 实地考察,加深了解。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新四军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可以邀请新四军老战士或专家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四军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实地考察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要求学生在考察后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写作、摄影等,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进一步巩固对新四军文化的认识。
3. 主题创作,合作创新。主题活动开展以新四军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活动课程。例如设计以新四军文化为主题的艺术项目,如制作新四军文化主题的手抄报、举办新四军文化艺术展览等。再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四军的故事” 主题活动,用绘画、手工、舞蹈、歌唱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学生可以结合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共同完成项目任务。通过综合艺术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新四军文化。
4. 第二课堂,注重实践。例如编排以新四军文化为主题的戏剧作品,让学生参与剧本创作、角色表演、舞台设计等环节。通过戏剧表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验新四军的历史和文化,培养综合艺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戏剧表演比赛或汇报演出,邀请学校师生、家长和社区居民观看。在演出后,组织观众与演员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体会,增强戏剧作品的教育效果。注重艺术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为社区绘制新四军文化墙、制作新四军文化宣传海报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将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实践能力。
(二)新四军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实践设计思路
1. 赏析《华中鲁艺记》,感受新四军文化魅力。
由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排,以1941年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以王海纹、江涛、丘东平等鲁艺师生的真人真事为原型,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上海进步青年海纹、颜清纯等人告别家乡在鲁艺中队长江涛的带领下奔赴鲁艺,沿途亲眼目睹日寇的种种罪行,越发坚定抗日救亡的信念。在华中鲁艺,进步青年在教导主任丘东平的指导和影响下,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抗日战士。在日伪发动大扫荡时,鲁艺师生被迫撤离,丘东平、江涛不幸牺牲。海纹号召女学员们用歌舞吸引敌人,希望赢得机会让部队撤离。敌人逼近,海纹等九位女战士纵身跃入河中,消失在鲜红的河水之中。为崇高理想献出青春乃至生命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华中鲁艺传承学校。《华中鲁艺记》,融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打造极具该校特色的思政课程。学生通过观看、学习、排练该剧,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该剧艺术化呈现了当年华中鲁艺教学实践的热烈场面,展示了一群向往革命的年轻人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心路历程,再现了华中鲁艺师生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用艺术鼓舞抗战斗志,用坚定的信仰凝聚革命力量,用炽热的情感繁荣抗战文艺,用热血谱写壮丽的生命之歌,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艺魂、军魂和民族魂。在艺术表现方面,《华中鲁艺记》融合江苏民歌风味、地方淮剧腔调等多种艺术元素,融进了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艺术特色,舞台灵动唯美,人物形象鲜活,音乐曲风多元,在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同时,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地方融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该剧以青春、热血、爱国、奉献为主色调,为新时代青年构筑跨越时空的对话情境,激发他们反思、叩问青春——我们是谁,我们走向何处,我们为未来的青年留下什么?引导他们对自我、对青春、对人生意义进行更深的思考。
该剧舞蹈部分均由学前教育专业的孩子参与排练与演出,组织学生进行赏析,分析表现手法、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等方面。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赏析过后以小组为单位节选自己喜欢的舞蹈片段学习,例如《山芋歌》《茅山下》《绝唱》《无名草》《姐姐妹妹》《渡河》《芦花颂》等等进一步感受新四军舞蹈的魅力,欣赏优秀作品、传承鲁艺精神。
新四军舞蹈是中国舞蹈艺术的瑰宝,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该部作品中舞蹈形式多样,包括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舞蹈动作刚健有力、舒展大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战争、革命、军民生活等为题材,融入了地方本土红色故事文化,反映了新四军的战斗历程和革命精神。通过舞蹈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战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为新四军战士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1. 实地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了解新四军文化历史。
历史的长河因传承而波澜壮阔,革命的精神因铭记而不朽。在新四军纪念馆内行走,彷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回响之上。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耳边似乎还回响着枪炮的轰鸣,眼前浮现出烈士们英勇奋战的身影。在这里,红色基因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激励着每一位盐幼学子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同学们纷纷在纪念馆内留下自己的手印,与先烈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击掌”,这份敬意与感慨,化作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深植根于心中。此次研学活动,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下,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盐城这座城市的了解和热爱。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和海盐文化,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幼教事业中,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下一代而不懈努力。
那在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感悟和艺术灵感的激发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只是走马观花的看过、走过显然是行不通的,不能只做形式主义的艺术教育实践实地考察,而是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进行历史感悟和艺术灵感的激发,让学生在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中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成长。例如参观前的准备知识铺垫、观察中的引导、参观后的总结与拓展都是必要的。
知识铺垫:在参观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播放纪录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新四军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重要人物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新四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选取一些与新四军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歌曲、诗歌等,让学生提前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历史的关系,为参观活动做好知识和情感上的准备;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纪念馆的展览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新四军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是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从纪念馆的陈列中,你能发现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参观中的引导:细致观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纪念馆中的展品,包括文物、照片、艺术作品等。让学生关注展品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服饰、武器的样式等,通过细节感受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魅力。
例如,在观察新四军战士的照片时,引导学生注意战士们坚定的眼神、刚毅的面容,体会他们的英勇和坚韧;在欣赏新四军时期的绘画作品时,让学生关注画面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方面的特点;故事讲述,教师或讲解员可以结合展品,讲述一些新四军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事迹。这些故事可以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讲述新四军文艺战士在战火中坚持创作,用艺术作品鼓舞士气的故事;或者讲述某个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让学生了解到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故事可以如何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艺术分析,当学生看到纪念馆中的艺术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分析绘画作品的风格流派、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分析雕塑作品的造型特点、材质运用、艺术表现力等。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艺术作品之间的异同,探讨它们在表现新四军文化方面的独特之处。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艺术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情境体验,利用纪念馆的场景布置和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例如,通过播放战争场景的音效、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或者通过模拟新四军战士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他们的艰苦生活和坚定信念,在情境体验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如果自己是当时的一名文艺工作者,会如何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
参观后的总结与拓展:小组讨论,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参观过程中的感受、发现和思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些主题进行讨论,如 “新四军文化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如何通过艺术作品传承和弘扬新四军精神” 等,加深学生对历史和艺术的理解;艺术创作,布置与参观内容相关的艺术创作任务,让学生将参观中获得的历史感悟和艺术灵感转化为实际的作品。创作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绘画、书法、诗歌、散文、音乐、舞蹈等,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完善作品。创作完成后,可以组织作品展示和分享活动,让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艺术表现力;深入研究,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让学生查阅更多关于新四军文化和艺术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或者让学生对某一件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撰写艺术评论等。
通过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为后期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后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
2. 华中鲁艺记为灵感,主题创作舞蹈《木刻中的回响》。
本舞蹈以《华中鲁艺记》为基础,九女投河片段为创作灵感,表演者均为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演绎, 该作品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革命历史事迹为根据,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回望这座抗战文艺堡垒的血色传奇。通过两个平行时空在舞台的交织与对话,表现当代学生在传习木刻版画的过程中连接1941年的华中鲁艺校园,在木刻的刀笔声中听到历史的回响。历史的华中鲁艺先辈以刀代笔、以笔为枪,在铁笔刻木的铮铮响中开展民族救亡,革命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接力文艺的枪杆,刻写新的奋斗故事。
该作品以舞蹈的艺术形式,用现当代舞蹈肢体语言配合木刻画道具将历史场景立体还原,演活讲透华中鲁艺故事、盐城故事、青春故事。舞蹈片段展现了九女投河最终壮烈牺牲的真实事迹,1941年7月,敌人对盐阜根据地发起疯狂“扫荡”,200多名鲁艺师生在转移时不幸被敌军包围,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王海纹等8名女学生和1名女记者宁死不降,朝着滔滔河水毅然跳下。这一跃,成就了青春永恒;这一跃,立起了壮丽的旗帜;这一跃,定格了革命者坚定的信仰与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为华中鲁艺的唯一传承学校,回顾盐城幼专历史,缅怀革命英烈,该作品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传扬新四军文化、传递新四军精神。
3. 勇于挑战与实践,传承并发扬新四军精神。
《木刻中的回响》男女群舞作品,通过与全省院校的同台竞技,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最终荣获2023年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特等奖的优异成绩,同学们在学习与排练的过程中牢记新四军精神,再苦再累都无一放弃,朱陈晨同学、徐艺嘉同学甚至在比赛的时候仍然带伤咬牙坚持,赛后她们坚强地表示“这点苦痛不算什么,只要能取得好成绩一切都值得,决不轻言放弃,我们是团队的一份子,少一个都会影响舞蹈呈现的效果,我们要学习鲁艺新四军精神并发扬光大,很幸运能参与这次三年一次的比赛演绎这段舞蹈”,可见通过此次舞蹈比赛,一方面践行新四军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学生也全身心的感悟、感受、体会、体悟到新四军在盐城鲁艺的这段历史,传扬和发展了这段新四军无畏艰险、团结奉献的精神。
2024年6月24日下午,盐城市委中心组举行学习交流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和在盐城考察时重要指示精神,交流学习体会,该作品参与了“青讲青听”盐城市青年思政课优秀宣讲作品展示。新四军精神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是思政课程建设的要求,在此次的青年思政课优秀宣讲作品的实践表演中,又一次加深了学生们对盐阜这片土地上先驱革命的历史与传奇事迹,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展示了舞蹈,也体现了思政进课堂的多面性和可行性,传承并发扬新四军精神。
五、新四军文化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的总结与反思
新四军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历史记忆。在艺术教育领域,引入新四军文化的精神,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意识。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与当代艺术形式融合不足。在当代艺术领域,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断涌现,但在新四军文化的艺术教育中,与这些当代艺术形式的融合还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新媒体艺术等方式来展示和传播新四军文化,导致新四军文化在当代艺术教育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
专业知识储备不够。部分艺术教育教师对新四军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学中难以准确地传达新四军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生对新四军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因此还需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