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一对抗日英雄
一对抗日英雄
作者:莫战兰 责任编辑:徐银山 来源:《铁军》2013年第10期 日期:2013-12-09 浏览次数:7007
1946年6月下旬,在中原突围战斗中,张极生、吴大群随新四军第五师从平汉铁路向东转移,在河南信阳地区遭遇国民党军队伏击,双双被俘。这一对在抗日战场上相识、相恋乃至结成革命伴侣的战友,在经历敌人种种残酷迫害后壮烈牺牲。时年张极生30岁、吴大群25岁。
华侨出身
张极生,又名张清、张清江,1916年4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官桥镇岭兜村。
张极生的父亲张作成旅居菲律宾宿务市经商,母亲王晒守望家业。1925年,父亲将九岁的张极生接到宿务市华侨小学读书。1930年,张极生回到福建进入南安读初中,之后升入泉州培元中学高中部。这年夏,张极生的进步思想已被中共岭兜党支部成员关注。1933年秋,张极生被选为共青团晋南县委宣传委员兼团梅岭区委书记。1935年9月至10月,岭兜村遭受国民党两次惨绝人寰的围剿,党组织根据中央隐蔽待机的指示,张极生于1935年底前往菲律宾。
投奔延安
张极生虽然远离家乡,但心中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的安危。在失去党组织领导后,他独立战斗,不失时机地继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罪行。张极生请父亲资助,在宿务市开办书店,出售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张极生怀抱赤子之心,组织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向华侨募集善款支援祖国抗日。集资创办《烽火报》,他亲自编排抗战消息、写评论,印刷后分发各地华侨。
1937年11月,张极生满怀报效祖国的热情,号召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成员返回祖国抗日,数十人踊跃报名。后经研究商洽,决定分批回国。第一批由张极生、杨志民、孙权裕、黄再成、蔡振声等五人,被称为“开路五先锋”。
1938年1月中旬,“开路五先锋”绕道马尼拉,乘英国轮船到香港,经广州到武汉,得到邹韬奋帮助,五人中除蔡振声留在武汉外,其他四位勇士到了延安。
各显身手
四勇士到延安后,经四个月的培训,黄再成分配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孙权裕分配到晋东南,杨志民分配到山西决死队,张极生分配到新四军。他们路经武汉时,正逢日军调动大部兵力进逼武汉,党组织改派他们留在国统区第九战区第二政工大队。第二政工大队由国民党将领陈诚统率。到国民党部队去,接受国民党的领导,这是张极生始料不及的,但他还是接受了工作安排。况且,这个政工大队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它的前身是上海战地服务团,是抗战初期由郭沫若建议上海地下党组建的。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吴大群,这位正在著名教育家李公朴办的上海量才补习学校读书的品学兼优的小姑娘,毅然弃学参加上海地下党组建的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事情就这么巧,吴大群后被派往陕北公学学习后也被分配到第九战区第二政工大队工作。
张极生随政工大队辗转湖北阳新、通城、道山等离前线较近的地区进行宣传抗日活动,动员群众,保卫武汉,救护伤兵,以后又转到了湖南平江县。
1938年冬,日寇逼近长沙,造成长沙城内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烧毁房屋5万余幢,烧死2万余人,伤者无数,20万居民流离失所。第二政工大队接到立即赶往长沙参加抢救和处理善后工作的通知,全体队员日夜兼程赶到长沙时,大火还在熊熊燃烧,国民党的各级政府官员,早已逃得无影无踪。第二政工大队的同志们立即投入到被大火包围的伤兵医院进行抢救工作,张极生更是哪里有伤情就冲到哪里,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这时,他觉得第二政工大队的工作有意义了,实现了自己要参加的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救亡工作的愿望。
革命友谊
第二政工大队的工作业绩和作风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却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妒忌和排斥,他们寻找各种借口,从各方面施加压力,逼迫第二政工大队放弃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安排一些与抗日无关的演讲等活动。党支部根据形势,利用国民党上层之间的矛盾,及时安排党员张凯君、邬凌秋、孔湘桂等率领队内革命青年28人撤到桂林陈诚行营,编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临时政工队。张极生、吴大群包含在28人之中。
1939年2月,临时政工队奉命从桂林步行到重庆,队员们意识到这是陈诚有意用这种方式消磨大家的抗日意识。党支部激励大家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不能就这样被国民党击垮。他们每天步行六七十里,沿途进行抗日宣传,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访问抗日家属及人民群众,调查国民党在征兵、优抚工作中的各种舞弊行为。到了繁华的县城,他们还利用戏院或简易舞台,演出抗日活报剧。就这样,两个月步行3000里,大家的热情始终如一,28人的坚强集体没有一个人掉队。到达重庆后,这支极具战斗力的坚强集体被强行解体。
张极生、吴大群虽然被国民党拆分两地,但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决心没有改变,在革命征途中建立起来的友谊没有改变,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热情没有改变。吴大群边授文化课边教抗战歌,常常自己作词谱曲,有时相约与极生合作。有歌词代表作《我们都是小战士》为证:“四月四,四月四,我们都是小战士;小战士,小战士,我们不做摇篮里的胖娃娃,要做抗战的小战士;我们不做旧社会的寄生虫,要做新社会的小主人翁。”
共同抗日
1939年,吴大群与张极生在重庆以极其简朴的形式结为连理。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了接受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血的教训,党组织决定部分同志紧急疏散。张极生与吴大群返菲律宾开展工作,他们在香港待机启程时,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被困香港,后转澳门。由于吴大群怀有身孕,在澳门一家医院诞下婴儿后,为集中精力回国抗日,婴儿交托院方抚养。
1943年,张极生在桂林文化供应社发行部工作,由于出版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发行部在广西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吴大群到桂林羊角山的东山小学任教。当时叶挺将军被软禁在羊角山,距东山小学只有百步之遥,吴大群和她的战友们为秘密保护叶挺将军及家属做了很多工作,为叶挺将军的女儿及其他孩子的教育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1944年,日寇把战火烧到湘桂。张极生携家带口,随机关向南迁移,辗转重庆,战乱中不幸丢失一个孩子。这年秋天,张极生被安排在重庆中外出版社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秉性耿直的张极生由于看不惯国民党当局的官僚作风,怀着对日军的深仇大恨和对国民党腐败的强烈不满,和吴大群决心到抗日前线去,并把身边唯一的孩子寄托友人抚养。
1945年5月,张极生、吴大群、龚若青三人经中共南方局同意被编为一组,张极生担任组长,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中原新四军第五师,一对抗日夫妻终于实现了到抗日根据地报效祖国的愿望。经信(阳)应(山)随(县)中心县委决定,张极生任县北区区长,吴大群先后任职《七七日报》及区政府秘书。
在新的岗位上,他们迸发出更高的热情,各项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英雄远行
1945年8月15日,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终于迎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可是蒋介石在完成内战准备之后,捍然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调集军队22万人围攻中原解放区。在敌军重兵围困下,根据毛泽东“生存第一,胜利第二”,“巧妙避开敌之打击,分途突出包围圈”的指示,李先念、郑位三各率领一路人马分别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史称“中原突围”。张极生、吴大群在这次转移中双双牺牲。
英雄的身影远去了,连英雄的三个孩子也流落四方,不知如今可安在?
英雄的身影走远了,英雄的形象将永远印在我们心间,英雄的精神将永远鞭策我们前进。
为人民共和国牺牲的英雄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