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绵绵思念 > 东台崔氏,一门三杰
东台崔氏,一门三杰
作者:丁从坤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4-12-11 浏览次数:7875
苏北东台市许河镇芦河村有崔氏,崔氏一门三杰,终身许党,在当地传为佳话。
崔业骧:用生命书写忠诚
崔业骧(1904—1947),出生于许河镇芦河村崔氏六房墩子。只读过一年私塾就辍了学。上世纪三十年代经人介绍到海安县海北学校做校工,有幸遇上了在海北学校任教的俞铭璜(中共党员)。俞先生见崔业骧忠厚老实,勤奋好学。就利用业余时间教他读书写字,给他讲革命道理,指导他回家乡办学堂,为革命培养人才。
1940 年5 月,新四军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提前安排民运工作同志到苏北开展工作。崔业骧凭借一张地下党给的“良民证”,装扮成一个买小猪的,和大儿子崔恒旃一起,推着独轮车,步行到敌占区的南通天生港,接来了一位来东台地区工作的尤同志。两天后,崔业骧接到地下党联系人通知,叫他到杨家河参加会议,会上他被任命为富东地区文教委员。从此,他一边教书,一边配合地下党的抗日宣传活动,负责开展冬学、扫盲等工作。富东区建立后,他又兼任了区农抗会会长。不幸的是“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占领富安镇的日伪军,利用叛徒混入区游击连做内应,于1942 年农历正月初七之夜里应外合,将富东区干部和游击连长颜如海等17 名同志围捕,严刑拷打后杀害。崔业骧当夜未在区委食宿,逃过此劫。富东区撤并到唐洋区后,他继续任文教委员,一边教学,一边为党工作。但1947 年秋土地改革高潮时党内整风,受极左思潮影响,崔业骧被审查。少数敌对分子借机挑拨离间,造谣说崔业骧是共产党的叛徒,是当年富东区委被端的罪魁……一些不明真相的农民干部听信谣言,一次又一次批斗、逼供,动私刑将他往死里整。生命垂危之际,崔业骧对妻子吴宗英说:“能证明我清白的同志有的被敌人杀害,有的也同样正在挨批斗,但我坚信共产党不会冤枉我的,无论我遭受多大的冤屈,你都要信党,带着孩子们坚定不移跟党走。”崔业骧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忠诚。
崔业骧被逼死后,妻子吴宗英接着也被牵连审查,当时她正怀孕,肚中胎儿被打得胎死腹中。在最艰难时刻,所幸苏中区党委负责人陈丕显及时赶到,断然喝止,纠正了极左错误,为崔业骧等一大批遭冤屈的同志平了反。崔业骧去世时,长子崔恒旃正在淮海前线杀敌。1950 年吴宗英响应抗美援朝号召,又把三子崔恒岳送到部队。在朝鲜战场,崔恒岳见到了正在朝鲜参战的大哥崔恒旃、大嫂赵淑贞,一家三人皆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贡献青春热血,并立功受奖。消息传来,吴宗英甚为欣慰,宁静的月夜,她在丈夫遗像前祭拜:业骧,你可以瞑目了,儿女们没有给你丢脸!
崔左夫:芦荡情系《沙家滨》
崔左夫(1927—2007),崔业骧的长子,曾用名崔恒旃。
1940 年崔恒旃随父去南通以购小猪名义接来地下党员尤同志,在回来的路上父推车他拉车,夜深人静时,听尤同志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他听得如痴如醉,忘记了苦与累。后来方知这位尤同志是大作家吴强的妻子。由此,他萌生了投笔从戎的信念。第二年,他恳求父亲请民运工作的同志介绍他到苏中抗大“四联中”就读,毕业后被保送至苏中公学深造。1944 年参加新四军,1945 年入党。入伍后历任新四军一纵的团报师报编辑,新华社华中一支社记者,军报主编,师宣传科长,团副政委。他在赴朝参战前后陆续出版了《胜利的创造者》《淮海前线目击记》《战斗在长津湖畔》三部报告文学集。
1955 年《人民日报》点名公布彭冰山(东台民主建政首任县长,时任二十六军副政委)是“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崔左夫因受过彭冰山夫妻关心指导而被审查8 个月,并被剥夺军职,规定不准与军外文艺工作者有私下来往。不久,他的作品《钱塘风雨》又被军报点名批判。一个血气方刚的军旅记者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打击无法承受,情绪变得消沉低落,常常一个人闷在宿舍里不吃不睡也不能写了。妻子淑贞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不知如何是好。母亲吴宗英知情后开门见山对儿子说“: 我们这一家人靠党翻了身,坚定不移跟党走是你父亲的临终嘱咐。要党相信你,你就要干出成绩给党看!”母亲一席话使崔左夫豁然开朗。他立即收拾行装到苏、锡、澄、虞等苏南地区拜访部队的老同志,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写出了《血染着的姓名,36 个伤病员斗争纪实》。这一佳作被建军30 年征文刊用后,即被上海沪剧团编剧改编成沪剧《芦荡火种》。
1964 年5 月,《芦荡火种》被调京公演,毛主席、周总理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不久被改编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浜》,崔左夫成为公认的《沙家浜》原作者。在抗日战争50 周年之际,中国和平出版社为其出版了30 余万字的《血染着的姓名》一书。中央电视台为此播映了专题片“情系阳澄湖”,上海东方电视台还邀请崔左夫重返沙家浜部队,拍摄了《〈沙家浜〉的首位宣传者》专题片,此片于2002 年八一建军节在全国播映。
2007 年崔左夫逝世后,安葬在东台市三仓烈士陵园内的红军新四军园区粟裕大将墓的旁边。
崔华:热血谱写《行军歌》
崔华(1928—2012),崔左夫的堂妹。7 岁丧父,自幼随崔荷、崔英二位姐姐和堂兄崔恒旃一起在崔业骧学堂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
1940 年7 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司令兼参谋长的粟裕选择崔氏六房墩子为指挥黄桥决战的通讯地,住崔华家祖宅,崔华一家搬住厨房。崔华亲眼看到粟司令在指挥黄桥决战前后,指导民运工作队发动驻地群众参加抗日、建立乡村政权不分日夜地工作。所住的堂屋整夜烛光通明,发报机响声不断。她母亲患了眼疾,粟司令特地叫医务人员给予医治。在粟司令的直接感召下,六房墩子先后有40 多人投身抗日。崔华13 岁参加抗日青年先锋队,15 岁参加新四军,17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新四军后,她是师宣传队(文工团)里的歌唱演员,她在《白毛女》剧中演喜儿,歌喉甜美,演技出众,指战员和广大观众赞不绝口。
在1945 年对日最后一战的高邮战役中,崔华冒着枪林弹雨一个晚上从战场上抢救出40 多位伤员,被师部评为“救死扶伤”模范。师长陶勇,副政委武洪祥亲自为她颁奖。之后在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多次大战役中,三次负伤,九次立功。
1949 年6 月,粟司令和楚青托崔华的直接领导介绍她与福建籍老红军刘国兴(皖南事变幸存者,时任新四军七师独立团政委)结为革命伴侣,那年她20岁。婚后不久,华东随军南下服务团在上海组成,崔华被抽调至三大队二中队任指导员,随部队进军福建。
在进军福建途中,崔华满怀激情地创作了一曲《行军歌》:
咳嗨哟嗬,咳嗨哟嗬!
亲爱的同志努力向前走,
跨过高山,越过激流,
咬紧牙关,努力向前走!
咳嗨哟嗬,咳嗨哟嗬!
一百里路程,走了九十九,
今天的目的地就在前头!
……
洪亮的歌声响彻天空,南下服务团一路行军一路歌,历尽艰辛进入八闽大地……
1952 年崔华由部队转地方工作,先后任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指导员、福建医学院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人 事处长。1971 年调省卫生部门任党组成员、副厅长达21 年。
崔华一生,立功、授奖无数,仅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就达25 次之多。离休后,她担任福建省多个社团领导职务,深入基层调研,撰文、著书、建言,为党的事业奔走呼号,直至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曾题写条幅称她为“铁军女杰”。
2012 年年初,崔华去世,享年83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