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别阅读 > 长津湖畔并肩作战的军中伉俪
长津湖畔并肩作战的军中伉俪
作者:杨晓伟 邹文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4-12-16 浏览次数:59
长津湖畔,除了浴血奋战的英雄战士,还有一群志愿军白衣女天使,和男兵一样坚定不移地完成党和祖国交付的任务。苏南溧阳籍开国女校官孙惠(1919—2011 年)就是其中之一。孙惠是溧阳别桥人,1938 年11月在水西参加新四军,1943 年与时任新四军二师五旅卫生部长的李坡(1916—2004,湖北武汉人)结为革命伴侣,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两人又一同去了朝鲜战场。
夫妻共赴战场
1950 年10 月30 日,朱德同志亲临曲阜孔林,给九兵团300 多名团以上干部作了战前动员。
时任九兵团卫生部副部长的李坡回到曲阜九兵团留守处,告诉孙惠部队准备开拔的消息。此时孙惠已是3 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李晓南6岁,儿子李晓东3 岁,最小的孩子李晓惠刚满周岁,年近六旬的母亲朱凤英也在一起生活。根据兵团的安排,孙惠应该作为家属留守后方。但她坚定地对丈夫说:“我要跟兵团一起上前线。”
抚摸着熟睡中的3 个儿女,孙惠依依不舍。母亲朱凤英看出她的心思,深明大义地说,你就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那些年日本人打到溧阳,土匪汉奸出没,新四军在我们家开会,都是我给陈司令他们放哨,觉悟高着呢。
11 月1 日,九兵团由兖州地区发出第一列火车,向东北边境进发。李坡在列车行进中组织卫生部人员收听广播,在火车站购买报纸,使官兵了解朝鲜战局发展。部队下车后,抓紧时间给战士们做出国作战的思想动员。
九兵团抵达沈阳,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完成换装计划,全兵团有15 万多人,只补了5 万件大衣,很多指战员还穿着南方的薄棉衣和胶鞋。兵团卫生部计划为每个军发齐战救药材1.5 万份,急救包1 万个,担架600 副,李坡赴东北军区后勤部办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领足。
11 月4 日至19 日,九兵团由辽宁安东、吉林辑安、临江隐蔽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孙惠被任命为志愿军九兵团直属医疗队队长。11 月12 日,直属医疗队随兵团部到达安东渡过鸭绿江,李坡、孙惠共赴保家卫国的战场。
志愿军刚进入朝鲜,就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寒冷的气候。
在行进中,兵团卫生部与直属医疗队不时和连队搅在一起。李坡、孙惠看到有的战士头戴棉帽,脚上却穿着短帮胶鞋;有的战士穿了棉衣,下身却穿着单裤。有的班只有一两床棉被,战士们只好将一两床棉被摊在雪地,10 多人挤在一起互相搂抱取暖抵御严寒。指战员对朝鲜的寒冷气候极不适应,不少人的手被冻伤,裂开了一道道口子,有的人耳朵冻成了烂肉。
风雪交加,在黑夜中爬山困难无比,前面人走过的路马上就变得非常湿滑,后面的人摔倒那是常事。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摸黑前进,胶布鞋灌满了泥土、雪水掺合的浆液,磨得两脚生疼,脚变成了青紫色。长途跋涉使不少人掉队,有些战士到了地方连背包都没解,靠着树就睡着了,有些战士休息后再也没有醒来。
这样的环境男兵都受不了,对女战士而言更不容易了。医疗队的女医生体单力薄,不仅要带医疗设备和药品,还有粮食和油盐,路上湿滑,总是摔跤,有个女医生嘴磕在石头上,摔断两颗门牙。遇到河流,女同志不方便脱掉棉裤,只能穿着过河,上了岸棉裤冻得硬邦邦,还要继续行军。五十九师文工团的高景清来了月事,卫生纸冻的跟木棍一样,把腿都磨破了,一迈步就疼,后来几个女战士,用大衣和被子支起来一个帐篷,由卫生员用棉花和纱布给她换下了冰硬的血纸。下山的时候女战士们坐在背包上,背包带绑着树枝,由男战士拉着慢慢滑下山去。
粮食匮乏是后勤补给最大的问题,鉴于形势紧迫,九兵团入朝准备仓促,部队还未进入战区,下发的粮食就已经吃完了,各部只能“就地筹措”。但行军地区人口稀少,而且物产贫瘠,刮地三尺所得也极为有限。天寒地冻,御寒衣物严重不足,加上粮食供应极为困难,肚中缺食少油,九兵团还未到达战场,就发生了大面积的冻伤,部队没有高寒地区生活经验,冻伤后就去烤火,加剧了伤情。
战斗开始后,兵团医院就开始了接收运转伤病员的工作,李坡除了处理行政上的工作,大部分时间与孙惠一起站在手术台前抢救伤员。九兵团直属医疗队承担着极其繁重的伤员抢救任务,有时在一个山谷中躺着同时送来急需抢救的伤员达千人以上,触目惊心的场景,使孙惠在多年之后依旧不忍回忆。
伤员衣衫单薄地挤在仅有的几十户人家家里,甚至牛棚、地窖,很多女护士脱下自己的毛衣棉衣给伤员穿上。很多战士冻伤极为严重,军医在教科书中都没见过:有的伤员踝关节以下脚冻得发黑坏死,溃烂后露出趾骨,有的伤员手冻坏死,破溃露出掌指骨,感染化脓,多伴高烧,往往只能进行截肢手术,很多女护士边哭边辅助手术。有些伤员是枪伤、严重冻伤混合伤,医护人员眼睁睁看着他们在冰雪中死去,悲愤不已。
对孙惠而言,战士们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为了治疗更多的伤员,挽救战士的生命,医疗队对可以在前线做手术的,如挖弹、取骨等就不向后方送,以减少伤员的痛苦。孙惠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几十个小时几乎手不离手术刀,几天几夜难得有吃饭的时间,饿极了就吃几口馒头……
医疗队的条件极为艰苦,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由于敌机干扰,不仅粮弹供应不及时,消炎类药品因为伤员众多而严重缺乏,连伤员急需的绷带也发生了困难,护士们只能在换药后收回脏绷带,把用过的绷带清洗消毒后再用。她们利用休息时间,冒着敌机扫射轰炸的危险,凿开冰层在冰凉的溪水里洗绷带,天寒地冻,手一伸进冰水里,就疼得钻心,但她们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葡萄糖、生理盐水等输液水全部冻成冰疙瘩,需要先烤火融化后才能使用。有的药品会因为冻结冰而失效,药品的保存成为重要问题,寒冷的天气伤口虽然不易感染,可是却也会因冻伤而恶化,许多伤员都是因为太过寒冷而伤重难愈。在严酷的条件下,孙惠利用偏僻的民房烧炕取暖,作手术室抢救伤员,想方设法使他们脱离险境。
医护人员尽了最大努力,虽然每天还是有官兵因伤病牺牲,但绝大部分伤员得以存活下来。最危重的伤员双足四级冻伤、肩胛部枪伤,合并败血症,经过医护人员努力抢救治疗,硬是从鬼门关绕了回来。
伤员需要向后方转移,用人背每天走40 公里,由于大批人员冻伤,汽车又不足,头两天组织1000 人背伤员,仅背下500 多人。背伤员的同志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有位伤员见背自己的是弱小的女护士,不忍心让护士受苦,就挣脱下来自己走,但没走几步就同搀他的女护士一块倒在地,急得护士再三道歉。那位伤员却说:“别这样说,都怪我不好,太对不起你了。”
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飞来了敌机,机关枪“叭叭叭叭”地向队伍扫射。孙惠看到,几乎所有背伤员的同志,包括那些抬担架的民工,都不约而同地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
当把所有伤员背到山沟安置停当后,大家已经筋疲力尽。可是谁都没有睡意,一切疲劳都被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所驱逐,那就是:我们多休息一分钟,伤员就要多受一分钟的痛苦,甚至会为此失去生命。所以,医生立即一一检查伤员的伤口,需要治疗的给予治疗,需要动手术的马上动手术。
一切治疗、手术结束以后,护理组的任务仍很繁重。许多重伤员生活不能自理,女护士们就亲手给他们洗脸、刷牙、洗脚。有些自己大小便都很困难的伤员,女护士们就给他们解裤子、穿裤子,包括擦屁股。这些姑娘在做这些事情时,既不嫌脏,也不怕累,而是把它作为白衣天使应尽的义务。等所有伤员都休息了,大家才在伤员身旁闭一闭眼,打个盹。一听见有伤员的喊声,马上就醒过来。
战士们在战场上受伤没有留下一滴眼泪,反而在年轻的女护士为其包扎换药、接大小便,甚至在轰炸时被护士们用身体掩护时流下了眼泪。
劳累、疲困煎熬着医疗队员的同时,饥饿也在威胁着大家。但在任何情况下,孙惠她们都要先保证伤员吃饱。
医疗队把工作人员背的粮袋都送到伙房,将所有的高粱米焖成了几锅饭,全队人员一齐行动,把煮好的饭送到伤员跟前。饥饿多日的伤员顾不上客气,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填,工作人员看着这一情景眼眶里充满热泪,一碗高粱米饭就使伤员这般的满足和感激,他们把医疗队员当成自己最亲的人,坚信自己一定会康复重返前线。
由于转移中粮食供应很少,平均每天只能满足一顿饭的定量,不足部分就要到远处山村中去筹借,或在就近挖些野菜充饥。为让伤员能够吃饱饭,医疗队人员自己都是以野菜和冰土豆充饥。有一天炊事班出发了,护理班接收了10 多名伤员,一粒米也没有。班长和护士们只得冒着敌机的封锁,到老远的山村买回大米和蔬菜。没有锅,她们就拣了些铁皮空罐头盒,用石头垒起小锅灶,煮了饭,再做菜,做了这盒做那盒,从中午一直忙到黄昏,终于使伤员都吃饱了饭。可是她们自己,却只吃了几口炒面,又继续踏上了夜行军的征途。
在每天睡不好、吃不饱、任务重的情况下,医疗队每个同志的体重都在下降,体质都在衰弱。许多同志面黄肌瘦,浑身无力,走着走着就跌跤,一坐下就起不来了。然而,每当伤员出现了危险情况需要输血的时候,大家又都争着献出自己的鲜血。大家都很明白,按自己当时的身体状况,是应该增加营养,而不是献血。但是大家更明白,当时的医疗队没有储存血液的条件,如果大家不献血,许多伤员的生命就无法挽救。在保证自己健康还是抢救伤员生命这两者之间,大家毅然选择了后者。
几乎全队同志都为伤员献了血,孙惠还献血多次。女护士施银丽经过一夜的行军,到达目的地就累倒了。可是当她听说一个需要输血的伤员的血型同自己一样时,便马上抖起精神,咬牙坚持跑去输了150CC血。伤员是二十七军八○师的战士,名叫许吉思,烧伤很重,如果不输血生命难保,经过输血和抢救,生命保住了。当许吉思知道自己的生命是用女护士施银丽的血救过来的时,感动得直掉眼泪,坚持用烧伤的手,把救命恩人的名字记在自己的本子上。
在战场上,医生抢救一名伤员十分不易。作为兵团直属医疗队队长,孙惠亲历了无数次惨烈的战斗。有一次医疗队跟随运输队转移途中,孙惠下车打水,刚刚离开,一颗炮弹落在她乘坐的那辆运输车上爆炸,10 多位鲜活的生命在青春年华立刻戛然而止,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令孙惠悲恸不已。
还有一次医疗队要随兵团后撤,却从前线送来了两名重伤员需要紧急手术,为了救伤员,孙惠坚持留在原地为伤员进行手术,一直到手术全部完成,才和伤员一起撤退,因此晚了半天,险些牺牲在战场上。
(根据李晓南、李晓惠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