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新四军抗战时期戏剧宣传动员的机制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新四军抗战时期戏剧宣传动员的机制研究
作者:王帅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2-19 浏览次数:28
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考察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要用好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戏剧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工作的重要一环。抗战时期,作为华中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贯穿工作全过程,通过“采用通俗化的形式,群众所能了解的语言”的戏剧宣传方式,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抗战并成功击败日、伪、顽军。文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中国戏剧历史悠久,传承深厚,受众广泛,新四军始终坚持将服务抗战和人民文艺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长期性、多样性的文艺宣传实践也为军队戏剧宣传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借鉴,戏剧宣传成为战时新四军开展民众动员、激发抗日热情、调动抗日力量的一柄利器。
一、抗战时期新四军戏剧宣传动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其不仅能够满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价值需求,同时能较好的契合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审美意涵与人文理念。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运用与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成果,展现出强大的宣传、教育、动员功效。同时,中国共产党自始就非常重视文艺手段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各类形式多样的文艺宣传实践深入部队工作生活,党政军领导人不断汲取经验教训,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战时文艺宣传实践最适宜的融通路径,依据具体的革命态势以及地方文化传统,在不断地完善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系统严密、独具特色的文艺宣传观,成为抗战时期新四军戏剧宣传的基本行动指南。
(一)抗战时期新四军戏剧宣传动员理论基础深厚。
文艺对于国计民生的强大影响不容忽视,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艺界的重大问题,他们所提出的基本概念、观点、方法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反复证明,成为一代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研究的根本遵循,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基础架构。列宁、斯大林关于文艺问题的研究,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来说更为专精,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特征,他们基于本国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诉求,对于文艺的无产阶级党性以及文艺的宣传功能等具体问题作出了精辟论断,也成为革命时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深刻阐释了抗战时期文艺要“为什么人服务”“怎样服务”等基本问题,由此形成了毛泽东延安文艺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根据地人民群众顺利开展战时文艺宣传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新四军主要领导人,在本文中指皖南事变后负责统辖新四军战略地区的华中局党政领导人以及新四军新编序列中各级部队的党军政一把手。其包括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代军长陈毅,刘少奇回延安后的代理书记饶漱石,以及新四军所属各部队师长。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以及所属机构进行重新建制,完全脱离国民党的军事指挥,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新四军军部以及所属各部的领导关系明确,“基本形成一个整体”,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极大程度地实现了新四军主要领导人思想的高度整合统一。
(二)抗战时期新四军戏剧宣传动员的实践依据扎实。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极为重视开展宣传工作实践,不断探索服务民众、促进社会变革的各类宣传方式。大革命时期在尚未拥有独立的武装部队之前,各级共产党组织成员的工作重心正是在思想宣传工作上,在具体实践中,戏剧作为思想宣传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者果断抓住时机,进一步发掘借助戏剧这一艺术载体进行有效革命宣传的思想路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戏剧宣传工作已有趋于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革命根据地创办了各类宣传机构与团体,举办了大量的地方戏剧宣传活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戏剧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日本侵华脚步的不断逼近,大片国土沦丧,广大中国民众受到残酷迫害,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国家面临存亡,虽已有部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但由于当时掌权的国民党深陷狭隘阶级利益的藩篱,无法以统一的思想路线指导民众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顺应时代潮流凝聚革命力量。军事实力是革命斗争的重要依托,中国共产党经过多次与国民党的艰难谈判,最终成功将大革命后多数羁留在南方八省的工农红军再次收编,定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此时的新编新四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长期脱离党组织的指导教育,且无法正确的判断和认知当时的局势,如何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对部队军士以及当地民众开展宣传教育,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抗战理论与路线方针政策有效传递给他们。中国戏剧历史悠久、趣味性强,老百姓易于接受,且戏剧创作所宣扬的美学意涵与精神价值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思想契合点,成为最适宜传播抗战革命思想的载体。在此基础上,新四军领导人积极吸纳全国大量先进戏剧工作者加入宣传队伍,对于传统戏剧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合理改造,使之成为服务时代政治与革命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抗战时期新四军戏剧宣传动员的政策与主体
面对复杂严峻的舆情环境以及亟需教育启迪的军民群体,以戏剧为主要渠道的新四军文艺宣传工作迫在眉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决贯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现实的社情党情,充分尊重中国传统文艺的内在发展规律,针对新四军戏剧宣传的主体、内容以及问题改进等方面制订出一系列内涵科学、逻辑严密的方针政策。在马克思恩格斯文艺与无产阶级宣传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深刻领悟到文艺人民性的思想原则。此外,列宁斯大林无产阶级文艺党性论则指明,文艺宣传作为党的一项事业以及宣传组织机构建设的重要意义,这对于戏剧宣传网络构建政策的制订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列宁斯大林科学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原理,在文艺批评论、文艺宣传论中深刻揭示了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实质,为新四军戏剧宣传提供积极有效的理论指导。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新四军戏剧宣传的阶段性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紧密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新四军戏剧宣传实践的融通结合,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一)抗战时期新四军戏剧宣传政策衔接有序。
抗战时期,新四军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各项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党的顶层设计是党实施对军队直接领导的重要方式,确保党对军队各项工作掌握主导权。对于抗战时期新四军的戏剧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与中国战时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组建、实践、整改等不同工作阶段制定出一系列精准科学、有序衔接的方针政策,从戏剧宣传的网络构建、戏剧宣传的工作原则、戏剧宣传的整改建议等三个方面有效指导并解决戏剧宣传工作各个环节的关键性问题,使其工作体现出强大的“政治性、组织性与纪律性”。
(二)抗战时期新四军戏剧宣传结构科学合理。
新四军戏剧宣传主体包含两类构成,一是戏剧宣传的个体,任务数量庞大;二是戏剧宣传的机构。前者又可细分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内的成员(田汉、朱克靖、阿英等)以及与新四军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的左翼戏剧工作者(欧阳予倩、赵铭彝等),这些突出的典型人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是在戏剧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成就,即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同时其所创作的多数剧作能在新四军戏剧宣传工作中得到较为广泛地应用。另一方面是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一般都是在军政机关或专业戏剧团体内担任要职,同时能够始终服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此外,随着新四军戏剧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新四军及其所属各部的各类戏剧宣传机构也不断实现了扩充完善。按其功能,主要可以分为演出类机构和培训类机构,两类机构相互输送学员、通力配合实践,为战时宣传工作培养出一批批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宣传干部人才。而中国传统戏曲传承千年之久,早在各地民间发展了不少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门戏班团队。在接受新四军的物质援助与政治组织领导下,民间戏班有效依托原有的群众基础,迅速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在党和军队的教育引领下,各类戏剧创演机构自觉肩负起动员全民抗战的使命担当,逐渐成为战时戏剧宣传实践的中坚力量。
三、抗战时期新四军戏剧宣传动员的形式与内容
在具体实践上,新四军坚决贯彻马列主义关于文艺宣传内容与形式的理论原则,戏剧宣传的内容要在遵循中国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反映现实社会主题与民众诉求。同时新四军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党性论,运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凝聚思想合力,激发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与战斗热情。为了进一步深化戏剧宣传的效果,新四军联动多渠道宣传模式,有效推进戏剧宣传在各根据地、各阶层民众中的“遍地生花”。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内容与技巧的关系,把握好戏剧宣传的中心思想?戏剧如何表现出其主题思想?如何使民众通过戏剧接受这一思想道理?这三个问题,前者关乎思想要义,后者突出方法技巧。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戏剧宣传的内容要贴合党和军队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方式上尽量满足的认知与喜好,只有统筹好内容和形式,才能持续提升文艺宣传效果。
(一)抗战时期新四军戏剧宣传形式多样。
虽处在战时的艰难环境,新四军仍然开发了多类戏剧宣传渠道,打破传统单一形式,充分挖掘、沟通各类物质与人力资源,实现多类宣传渠道间的联合联动。以革命戏剧演出为主体,结合口头、文字、艺术等多种传播方式,对于戏剧演出的核心思想与动员效果进行预先宣传、辅助宣传、二次宣传。通过多类宣传形式的优化整合,实现新四军戏剧宣传的扬长避短、强强联合,最大限度地保障宣传效果。既可以借助其他传播媒体,弥补戏剧创演高投入高耗时以及易受环境限制的缺陷短板,有利于推进戏剧演出的顺利实施;又可以充分发挥其他各类宣传载体的显著优势,帮助戏剧演出打通在各环节各领域间的宣传瓶颈,着力扩大并增强戏剧宣传的强大影响力与动员力。
(二)抗战时期新四军戏剧宣传内容丰富。
为了更好动员各群体民众支援抗战,新四军戏剧宣传主体安排了内容丰富、种类多变的演剧活动。把握最佳宣传时间节点,避免农忙时节,争取最广大受众。精心挑选剧种和剧目,戏剧宣传机构始终密切配合新四军其他各项战时工作内容,充分尊重各地群众独特的审美喜好,尽可能保留当地传统曲艺的表现形式精髓,同时依据具体的工作需要将参军抗战、反击敌寇、促进生产、思想改造等内容融入剧情创作,发挥各类戏剧演出最大效能。
四、新四军抗战时期戏剧宣传动员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启示
(一)发扬自由民主,推动戏剧创造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新四军戏剧宣传始终坚持文艺民主,充分指导并贯穿战争时代戏剧宣传实践全过程,新四军所领导的戏剧宣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智慧包容,来自于不同出身背景的知识分子相聚团结,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干。广大戏剧工作者客观辩证、充分吸收大众文艺评论,合理修正、有效推动抗战动员戏剧力量。同时,新四军领导人在戏剧工作实践中,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观,充分结合中国独特革命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创造性转化传统戏剧文艺,充分激发其时代化大众化的生命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观与民族观为指导,尊重戏剧发展科学规律,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导向、道路、方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戏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是创造性转化指明发展新“路径”。要充分吸收中华文明宝库资源,结合时代命脉,重新提炼适用当下发展的历史史实,进行科学加工呈现,激发其时代生命力。要创生新时代传播媒介,有意识地在戏剧表演中融入数字化信息化的表现手段,推动传播方式年轻化。二是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内涵再提升。要借助形式的创新扩大其思想价值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壮剧《黄文秀》等就是其中的优秀典型代表,这些先锋事迹正是时代精神最生动的写照与缩影,戏剧创新性发展必须立足时代的新进步,不断发掘“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要创新戏剧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精准把握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思想内核,融合化用多类中国美学元素与现代技术,与观众进行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以深刻的情感认同持续增强民众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三)锤炼业务本领,加强戏剧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新四军的戏剧宣传成效之所以能在抗战过程中全面凸显,人才优势不容忽略。从军部到连队再到民间,每一个戏剧宣传骨干都经历了层层选聘考察和严格培训。不同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员,统一接受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为党和军队培育出具有坚定政治意志与扎实专业本领的戏剧宣传人才。新四军军部主要设有教导营和战地服务团,各级连队下辖设有戏剧队、剧团等负责戏剧宣教工作,全面整合学员政治思想、凝聚抗战革命共识,新四军革命宣传实践先锋团队迅速创建。新时代新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始终立足人民,引领时代,既能在思想艺术上取得进步,也能实现市场价值的增收。戏剧工作者要坚持打造精品,下苦功夫、练真本事,为世人弘美德,为时代发先声。同时,要推动高质量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戏剧学校、戏剧团等基础教育架构,不断完善戏剧创作人才培养以及剧目孵化的有效机制。一是要鼓励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实现传统戏剧技艺精髓的赓续传承。二是要举行戏剧人才专题培训班、研习班,为青年演员搭好成才“天梯”,推动戏剧创作、表演与评论的一体化协调发展。三是要重点培养扶持戏剧领军人才。戏剧艺术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师资师承的关键意义,聘请各剧种著名艺术家、知名教授及返聘、外聘教师,帮助青年演员的文化底蕴和表演技巧快速提升。要明确戏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把握戏剧人才成长发展规律,锻造出成熟优秀的戏剧人才。
(四)丰富传播形式,唱响新时代中国戏剧好声音。
思想内容与宣传技巧是戏剧宣传推介的重要手段,一切手段形式都要服务内容,但同时不可小觑各类宣传方式对于内容的强大渲染推广功效。抗战时期,新四军开展的大多数戏剧宣传活动,突破传统戏剧形式,增添口头、文字、艺术等多类辅助宣传渠道。通过标语、演讲、座谈会等口头宣传形式,既能预先灵活高效召集观众、展现观点,又能在戏后与群众敞开心扉、平等交流,获得真实合理的意见反馈。同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创立的戏剧报刊,通过刊载知名剧作家、文艺评论家以及地方党政领导人对于抗战戏剧的思想观点及相关论述,帮助戏剧工作者汲取经验、鼓舞斗志。两类传播渠道有效联结,极大提升了戏剧宣传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扩宽、建设好戏剧多渠道宣传体系是做好高质高效宣传工作的有力推手。新时代以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播变革加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与赋能下,文艺界创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媒介,促使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鲜明变化,世界范围内不同文艺间的碰撞交融也变得更加频繁。我们要在艺术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争得话语主导权,就必须有效借助各类新兴传播手段。在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淮剧之乡”江苏盐城,“中华淮剧”App和喜玛拉雅数字淮剧有声书屋正式上线揭牌,集听、说、学、唱于一体的淮剧体验,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全面点燃淮剧迷的热情,让委婉绵延的淮腔淮韵,再绽芬芳。与此同时,打造“中华淮剧”全网首个以剧种命名的戏曲官方账号,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全网曝光量突破1.1亿,获赞数超400万次,粉丝量突破50万。因此,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以属地戏剧为载体,持续探索“文化+科技”传播创新,有效融合利用 5G、VR、大数据、元宇宙等多渠道传播手段,推动戏剧数字化传承传播,强化数字资源采集,创新数字内容衍生,实施数字博物馆搭建,丰富新媒体推广,扩大彰显时代风貌与中国精神戏剧作品的高质量供给,自信展现中国地方戏剧文化的硬核传播力和影响力。
抗战年代,新四军在恶劣的环境下驻守华中地区,没有强大的武器装备,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抗战必胜的信念。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戏剧宣传队没有丝毫的名利观念,每个成员都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坚持抗战到底。正是因为有了崇高的革命信念,新四军戏剧队才能创作并演出一幕幕生动感人的戏剧,开展丰富而生动的宣传与动员,从而团结了一切抗日力量,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