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红医精神视域下新四军历史融入中医学专业高职教育 ——以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中医学专业为例
红医精神视域下新四军历史融入中医学专业高职教育 ——以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中医学专业为例
作者:王璇 潘迎晨 李思敏 李冬如 刘云云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2-19 浏览次数:8178
《2024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 这为高职院校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长期以来,中医药的发展因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短期转化力有限等问题屡碰瓶颈。高职院校中医学专业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高职教育重应用/实践的教学模式与传统中医学重理论理解的现实要求不可避免地使得高职中医学教育不断面临困境,如何清除传承、发展的道路上的障碍,是在高职中医学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时指出“新四军的历史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1]。新四军是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2]。继承发展新四军铁军精神,将有力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进程,为中医学的传承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基。为此,对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中医学专业的180位同学展开问卷调查。
一、新四军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研究及分析
(一)新四军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程度分析
对新四军历史的了解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新四军历史一般了解程度的有99人,占总人数55.00%;了解的有60人,占比为33.33%;非常了解的有17人,占比9.44%;不了解的4人,占比为2.22%(如图1)。大多数同学对新四军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半数以上的同学了解程度不够,这表明新四军历史在学生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未能达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并启发探索兴趣的目的。
图1:中医学专业学生对新四军历史了解程度调查统计图
同时,对新四军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参与者群体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仅有部分学生具备较为深刻的认知。尽管新四军历史的教育普及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及促进深层次理解方面,或存在进一步优化与增强的空间。这一现象或可映射出教育资源分配策略中的潜在议题,特别是关于是否应增加针对新四军历史的专项深度教育资源供给,以期实现更广泛学生群体从“知晓”向“了解”乃至“非常了解”的层次跃迁。
综上所述,该数据既肯定了新四军历史教育在普及层面的积极成果,又揭示了在深化学生理解与兴趣培养层面尚待探索与提升的可能性。
(二)新四军历史教育实施程度情况分析
对新四军历史教育实施程度进行调查(如图2),结果显示55%的参与者认为公众对新四军历史教育普及程度一般,28.89%的参与者认为新四军历史教育普及程度较高,16.11%的参与认为普及程度较低,这表明新四军历史教育普及程度总体在中等水平以上,而部分群体对其了解的兴趣与认同度有待提升,这凸显了新四军历史教育推广与普及面临的障碍:目前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成效,同时教育内容需持续优化与创新,以满足多元需求。基于此,教育策略应依据反馈进行针对性调整,旨在提升新四军历史教育的普及率。
图2:中医学专业学生对新四军历史教育普及程度调查统计图
此外,进一步对新四军历史教育在当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如图3),结果显示,在针对新四军历史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中,58.33%的参与者给予了正向评价,即认为其实施状况为“良好”或“很好”。此数据显著反映了新四军历史教育在当前社会的积极认可度。此外,约39.44%的受访者认为实施状况“良好”,这彰显了公众对新四军历史教育整体实施成效的肯定态度,同时也提示进一步优化的要求。
约33.89%的参与者认为实施状况“一般”。这反映了对新四军历史教育内容的相关性、教学方法的适宜性及教育普及广度的考量,提示了在新四军历史教育实践中存在待加强或调整的环节,以满足更广泛受众的期望与需求;约18.89%的参与者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表现出对新四军历史教育的当前实施状况表现出高度的认可;约占比7.78%的参与者表示对实施状况“不了解”,提示需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以确保更全面的社会认知与参与。
综上所述,本次调研数据揭示了新四军历史教育实施状况在社会层面的总体积极态势,同时也指出了进一步优化与提升的方向。可针对性地评估并调整教育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内容创新、方法优化、渠道拓展等,以期在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增强公众对新四军历史的认知深度与满意度。
图3:中医学专业学生对新四军历史教育实施情况调查统计图
(三)新四军历史教育现实意义分析
对新四军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显示,具体体现在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正确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调研数据显示,98.33%的参与者认同新四军历史纳入教材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积极作用,这一广泛共识体现了参与调查的学生群体对此问题的普遍认同与支持。相比于抽象的理论说教,新四军历史以其具体内容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参与者表示,新四军历史的学习过程对形成对现代和平与繁荣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有着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情感共鸣与认知重构,这种“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方式,激发爱国情怀并上升为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
图4:中医学专业学生对新四军历史教育实施情况调查统计图
综上所述,调研数据支持了新四军历史教育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显著作用。学习新四军历史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认知,更促进价值观的塑造与升华,最终引导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红医精神视域下新四军历史融入高职中医学专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1.激发爱国情怀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谱写了壮丽的英雄史诗。将新四军历史融入高职中医学专业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也更真切的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红医精神在新四军的医疗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实践,医生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在枪林弹雨中拯救着伤员,为人民健康事业而奉献终身的远大理想。在学习中医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们会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重任,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坚守初心,不畏艰险,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2.传承艰苦奋斗精神
高职中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当年新四军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战斗和医疗救治工作,正是红医精神中“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真实写照[3]。将新四军历史融入教育中,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的奋斗历程,而传承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理想追求。在面对学习的压力和工作的困难时,学生们能够以新四军为榜样,直面困难,不畏艰难险阻,用无私奉献的态度,践行医者仁心,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3.领悟人道主义精神。
红医精神与人道主义紧密相连,强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新四军在战争中,坚持朴素的人道主义,遵循重义轻利的原则,“无论病家大小、贫富,有请便往”,一视同仁的地医治患者。高职中医学专业教育中融入新四军历史,可以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
(二)有利于中医传承及人才培养
1.传承革命精神,坚定中医传承信念
红医精神和新四军历史相互交织延绵,以此出发教导中医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对中医事业的信念和追求。通过学习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下坚持中医治疗的事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念,坚定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医的决心。
2.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在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不仅具备专业的医学技能,更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红医精神强调医者仁心和无私奉献,将这种精神融入中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服务患者时,中医讲究的人文关怀与这种医者仁心的红医精神交相呼应,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学习红医精神和新四军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中医在保障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服务意识。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不断为传承中医、发展中医贡献力量。
3.培养创新能力,拓宽就业前景
红医精神鼓励创新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诊疗技能相结合,推动中医诊断、治疗现代化、标准化,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新四军成立的华中卫生学校,是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的前身,通过学习历史案例,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中医专业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就业前景也更加广阔。
(三)有利于推动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改革及发展
1.强化服务奉献意识
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各级医疗部门除了要完成部队的战地救护任务之外,还积极开展地方卫生工作。军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不仅提供一些设备上的帮助,还协助地方培训医务人员。新四军所到之处,医务人员们为老百姓免费看病施药,防疫工作尽心尽责,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使得新四军深得民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一种红医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与古今中医学教育思想——“无论患者贫贱,都应着一颗怜悯之心,坚定自己大慈大悲、无欲无求、济世救人的精神信念,塑造自己向往的大医形象”不谋而合 [4]。而在前期数据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于新四军历史的了解程度偏低,在高职中医学专业的教育中,以新四军历史为起点的医德教育融入迫在眉睫。学习以人民为中心的红医精神,可以促进培养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提升他们未来的基层担当力,使他们更加关注患者的实际需求和疾病问题。
2.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医教协同的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高职院校的中医学专业目前实施的是“1.5+1.5”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学习和实践综合的具体体现[5]。抗战时期,新四军中的红医不仅要有艰苦奋斗、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在战争年代,所谓的知识与技术,都是在一个个鲜活的病例与实践中所丰富的。红医精神中,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提示当代高职中医学教育改革中,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重要性,加强实训环节,确保学生实实在在得将理论知识有效得运用到临床当中。
新四军历史融入中医学专业高职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新四军教育开发存在明显不足、实施程度不够等问题。对新四军教育的现状与融入高职中医学专业教育现实意义的分析,提示我们以红医精神为契合点,将新四军历史融入中医学专业职业教育,强化新时代医学生的政治认同力,提高医德教育水平刻不容缓。学习研究新四军铁军文化、继承发扬红医精神,是高职院校中医学专业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新时代红医的重要环节,是推动中医学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一步,是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