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用好生动教材 开展“双教”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方式研究
用好生动教材 开展“双教”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方式研究
作者:张树忠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2-23 浏览次数:141
一、新四军的光辉历史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铁军,从1937年10月成立,到1947年1月部队番号撤销,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驰骋淮河两岸,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歼灭日伪军47万多人,建立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8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光复国土25万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00余万,部队也由刚组建时的1万多人,发展到主力部队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可以概括为7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4年10月至1937年10月。这是新四军部队的前身,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主力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伟大的长征。项英、陈毅等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领导部分红军留守南方苏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形成了15个独立的游击区。都说中国革命有“三苦”:红军长征二万五、东北抗联14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生动描绘了当年的情景:“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南方八省红军和红军游击队始终坚守崇高的革命理想,充分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仅仅依靠人民,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取得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
第二阶段:1937年10月至1940年12月。“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实现二次合作,南方八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8年5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实现了战略展开,开辟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39年春,周恩来到皖南云岭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今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发展方针。1940年10 ,新四军陈毅粟裕部与南下的八路军黄克诚部,在盐城境内大丰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打开了苏北抗战的新局面,完成了刘少奇倡导的发展苏北的战略任务,新四军部队也快速发展到9万余人。
第三阶段:1941年1月至1943年12月。这一时期,日军侵华重点由华北转向华中。经济上,加紧掠夺华中的丰富资源;政治上,加强对国民党的诱降;军事上,疯狂地对根据地实施“扫荡”、“清乡”和蚕食。国民党执行反共、反人民倒退政策,悍然发动“皖南事变”。中共中央为维护抗战大局,决定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从此新四军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开辟了苏中、淮南、浙东等8块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部队也快速发展到16万人。
第四阶段: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国际国内形势对华中新四军抗战较为有利。德、意法西斯政权覆灭,日本帝国主义即将败亡,华中抗日根据地内的顽军基本解除武装。新四军趁此有利时机,对日伪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政治攻势,对向各根据地进攻的顽军进行了强有力的自卫反击。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还向南发展了苏浙皖边的抗战局面,向西恢复了豫皖苏边的抗日阵地。至1945年7月底,新四军主力部队已发展到31万多人,民兵发展到96万多人,华中解放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最后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阶段:1945年8月至1946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政府已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将大部分伪军改编为国民党军,并指使在华日军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缴械投降,与日伪相勾结加紧准备进攻解放区。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除了抽出三师主力进军东北外,将大部分兵力留在华中地区展开战略反攻,并迅速肃清了长江以北、津浦路以东广大地区内的日伪军,使华中和山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同时,新四军进行了战略调整,组织了浙东、苏浙边、皖南、皖中部队的北撤和东移。并加紧人力、物力和财力准备,以便迎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第六阶段:1946年1月至1947年1月。这一时期,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中日民族矛盾已基本解决,中国老百姓急需休养生息,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不断挑起冲突,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12万大军进攻新四军5师所在地中原解放区。新四军采取了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作战方针,在广阔的华东战场上南征北战,不断打击和歼灭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发布命令,将新四军、华中军区、山东军区的番号撤销,合编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从此,新四军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第七阶段:1947年2月至1949年10月。这是新四军部队的后续,新四军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后,一部分(主要是三师主力)挺进东北加入第四野战军,大部分留在南方与八路军山东部队合并组建了第三野战军,新四军军长陈毅担任三野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三野部队发起了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王牌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密切配合,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随后渡江作战、解放南京、上海等,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堪称是一支作风优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铁军。
二、新四军历史对开展“双教”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因为党史军史革命史是立党兴国的根基,是党员干部培根铸魂的精神食粮,而新四军历史因其特殊性曲折性而格外具有教育意义。新四军从1937年10月建军至1947年1月部队番号撤销,十年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新四军的历史,充分昭示了新四军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各阶层人士,为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而浴血奋斗、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深刻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从诞生伊始就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新四军的历史也有至暗时刻,如漳浦事件、皖南事变、项英袁国平被叛徒刘厚总杀害、高敬亭被错杀等,值得我们从反面汲取教训。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一步步由弱变强、克敌制胜,最终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战争引向胜利。在枪林弹雨、血与火交织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之间形成的鱼水深情和紧密联系,正是他们引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和根基所在。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站在“两个一百年”的重大历史关头,研究、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对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因为新四军是一支有文化的部队,其重视教育、办好教育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魅力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抗战时期,王阑西、任光、孟波、吕其明、贺绿汀、何士德、夏征农、许幸之、赖少其、邹韬奋、范长江等文化名人汇聚新四军,在这批文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新四军和华中局先后成立了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八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创办了《拂晓报》《抗敌报》《江淮日报》《新华报》《盐阜大众报》等报刊,成立了文化村和湖海艺文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教育名家。由于新四军地处江淮河汉,是我国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新四军领导人又很重视吸收文化人士来部队和根据地工作,当时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许多大学生参加新四军,他们在部队中经过短期锻炼,陆续成长为军队骨干,给部队和根据地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新四军在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条战线上的建设大为增强,全面提高了部队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
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彭康,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盛华等都是从新四军中涌现出来的教育家。彭康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华中党校副校长、华中建设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长等职。建国后,任上海交大校长、党委书记,1956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他积极率领交通大学西迁西安,历任西安交大校长、党委书记等职。盛华同志更是为多地的文教高教事业殚精竭虑。先后奠定了扬州文教事业基础,牵头组建苏北农学院、苏北师范专科学校、苏北扬州工业技术学校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扬州没有高等院校的历史。谋划构建了浙江高教体系,牵头建成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12所高校,35个研究生专业、109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浙江省工、农、医、师等门类相配套的高校体系。
三是因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迫切需要用革命传统和爱国精神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唤起人民,共担强国复兴伟业历史重任。在国内,经过新冠疫情三年的影响和冲击,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巨大,各种产业结构处于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就迫切需要加强对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让青少年一代领悟到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如何从饱受苦难屈辱到一步步走向独立、繁荣和富强,更加铭记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前辈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和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历程,从而为这项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国际上,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增强和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崛起日益感到忧虑、不安和恐慌,美国为了巩固和捍卫自身在全球范围内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等各领域的霸权和主导地位,利用他们掌握的各种资源、手段和他们控制的国际组织、机构,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复兴和崛起采取全方位的围堵、打压、遏制。面对这一严峻的国际斗争形势,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为紧迫、刻不容缓。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广大革命英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仁人志士们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同时学习和借鉴他们同敌人开展革命斗争的优秀方法和策略,把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用好新四军历史这一生动教材,开展“双教”工作的方式路径
新四军的历史,是一部跟党举旗、信仰坚定、一心为民、敢于胜利的历史。新四军纪念馆作为全国唯一新四军全史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开展新四军历史教育的主阵地。2021年,该馆牵头成立了全国新四军纪念场馆联盟,现有成员单位67家,涵盖南方八省一市新四军作战的广大地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四军纪念馆重要讲话精神,用好新四军历史这一生动教材,开展好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四军纪念馆以及全国其他新四军类纪念场馆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作为全国新四军纪念场馆联盟的秘书长,我现结合工作实践,将如何用好新四军历史,开展“双教”工作的方式路径探讨如下:
(一)阵地教育培根铸魂
近年来,到红色纪念场馆参观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公众将纪念馆视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为进一步夯实和丰富新四军历史类阵地教育素材,江西赣州在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特色资源的基础上,筹划建设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盐城市委市政府投入1.5亿元,全面实施新四军纪念馆基础设施、展览陈列和游客服务中心等提升改造工程;安徽南陵土塘在注重新四军纪念设施旧址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复原新四军第5个军部旧址纪念地;全国新四军纪念场馆成员单位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配合基本陈列建设专题展览常态化展出,结合年度主题,策划临时展览并组织巡展。各新四军类纪念场馆的阵地教育接待量也屡创新高,以新四军纪念馆为例,2024年1—8月份,已接待来馆观众118万人次,开展主题教育团队6000余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馆外社教扩大受众
全国各新四军纪念场馆在坚持做好阵地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参与馆外社会公众服务,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小分队,进机关、军营、学校、社区、乡村和企业,宣讲新四军历史故事和革命精神;成立大学生寻访团,寻访新四军抗战足迹和收录史料;组织开展各类红色主题研学等线上、线下馆内外青少年实践教育活动;盐城还依托新四军革命精神研究院、新四军干部学院,优化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充实学术研究人员,组织编写《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我们是人民的新四军》《百年征程:红色地标代表性革命文物选编》等书籍,加强对新四军红色文化的宣传阐述和解读,让更多群众感受共产党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
(三)纪念活动提升影响
每年,全国新四军类纪念场馆都会举办纪念活动。以新四军纪念馆为例,该馆常态化结合“1.20”重建军部纪念日、“10.12”新四军成立纪念日、“12.13”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组织开展纪念活动,持续扩大新四军文化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仅2024年以来,就成功举办了“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时重要指示精神”研讨会,开展“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80周年”“永远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暨纪念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承办了盐城市第六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小铁钉”志愿讲解员选拔赛和“童声宣盐”等宣讲比赛,策划制作《白菜谣 为民心》《赣南游击词》等10部新四军故事系列视频,举行“写一封信给你”艺术思政课。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红色主题宣讲、红色阅读分享、红色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让新四军红色文化根植大地、融入血脉、培根铸魂。
(四)路径创新增强实效
让教育手段与时代同频共振,更能增强受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结合当前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特点,利用3D渲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开展场景修复、还原优化、实景漫游,打造全景式、立体式、沉浸式、延伸式红色文化展馆,以数字化情境解读历史故事,以多元化场景开展红色教育,将红色基因活化为可视、可听、可感、可读,精准呈现红色文化资源“前世今生”,让新四军革命精神“活起来”。实施云端共享建强红色传承“新阵地”。持续深化“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网络主题宣传,通过网上精品展览吸引观众“走进来”,策划系列微故事、微宣讲、微短片让新四军故事“走出去”,虚实融合探索红色发展“新动能”。围绕红色文化管理“一盘棋”布局,建立红色人文数字名册“一张表”,实现遗址场馆“一键达”、文献史料“一网通”、影音作品“一屏览”、英雄故事“一指读”等功能建设,积极培育红色研学“一图导”、红色文创“一码购”等配套服务,活跃衍生红色消费市场,支持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在传承弘扬新四军红色文化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盐城为盐阜革命老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在前做示范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只要我们牢记使命、坚定信心、笃定目标、不畏艰险,用新四军历史作为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培根铸魂,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盐城重要讲话和谆谆嘱托,勇毅前行、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把盐城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