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从《照减不误》等藏品看新四军文艺工作成就
从《照减不误》等藏品看新四军文艺工作成就
作者:郑健祥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2-23 浏览次数:170
新淮戏剧本《照减不误》是盐阜出版社于1943年出版,由著名剧作家黄其明编写,迄今发现的唯-一部新四军在盐阜抗战时期保存下来的剧本。《照减不误》是新四军在盐阜地区开展革命文艺工作的代表性成果,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在盐阜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的革命历史,成为现代研究新四军在盐阜地区开展革命文艺工作不可多得的史料。
一、推动淮戏,发展“新淮戏”
1940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在白驹和刘庄之间胜利会师后,江淮地区建立起抗日民主根据地,华中局领导部队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运用老百姓喜爱的地方戏--淮戏向民众宣传抗日,大兴群众文艺,带动了淮剧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淮戏是盐阜地区家户喻晓、人人喜爱人人都能唱上几句的地方剧种。抗日民主政府借此文艺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激发对日寇、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同时,原盐阜地区地方小戏“三可子”易名为“淮戏”,受抗日民主政府宣传工作的影响,把演现代淮戏、唱新淮调,称之为“新淮戏”。盐淮地区演出地方小戏的“三可子”艺人纷纷响应党的号召,对原班社进行改革,重新组合新的班社和剧团为抗日宣传创演了大批现代淮戏。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新淮戏”,使得“新淮戏”内容更具有广泛的人民性。1940年10月,刘少奇率中共中原局干部由津浦路东经洪泽湖进发盐阜区。这支番号为“乌江大队”的近千人的行军队伍包括苏皖地区文委、抗敌剧团等一批文化名流以及文艺骨干,都追随刘少奇来到盐城。正值苏北抗日根据地开辟伊始加之大批文化名人汇聚于此,他们给苏北平原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更给正在开展的苏北新文化运动注人了强大的活力。在苏北新文化运动中,剧作家黄其明,他敏锐地发现戏剧作为直观的艺术形式最能充分发挥其“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特殊作用。于是他经常走村串户,实地调查研究,大胆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方韵味的现代淮剧,为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找到了很好的艺术形式,对盐阜区的抗战文艺运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0年,盐阜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吸引和集聚一大批戏剧文艺工作者,迅速提升了盐阜地区抗战文艺的创作和研究水平。如丘东平、许晴、刘保罗、阿英、钱相、黄其明、贺绿汀、章枚等先后来到了盐阜革命根据地,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促进新淮戏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由于党组织十分重视地方戏--淮戏的运用与发展,于1942年秋,组建了苏北文工团。同时,由新文艺工作者凡一、方徨、常虹、雪飞组成小组,成立了淮戏研究小组。1942年10月,阜宁县五区停翅乡在新四军军部文艺干部的帮助下,成立了停翅乡文工团,有男女演员46人。该团自成立后,曾排演了40多出淮戏及其他节目。在全区各乡镇巡回演出,受到干部、群众和部队的热烈欢迎。
在刘少奇、陈毅发动和领导下的苏北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新淮戏在盐阜地区的广泛流传。新文艺工作者运用这种通俗的戏曲形式,编排出许多反映当代生活、配合抗战形势的新淮戏。著名歌唱家雪飞当时就是阜宁县文工团的团员,她在《渔滨河边》中所演唱的淮调和《刘桂英是朵大红花》中的悲调,在盐阜城乡反响强烈。著名电影演员、曾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庞学勤,当时就是阜宁县青工团的团员。在此期间许多淮戏班社(剧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四军文艺工作者也成为盐阜革命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盐阜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创作了一大批淮剧作品
1943年夏,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和目标,即要为革命和人民服务,反映现实生活和群众实践。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和斗争的优秀作品。同时,他还强调了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淮戏剧本《照减不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此剧一经公演就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文艺界的关注。
由于苏北处在抗日前沿,而抗日根据地又分布在农村,根据地开辟之初的首要任务就是宣传发动团结依靠农民群众。文艺工作和文艺作品要为抗战服务就必须首先为农民服务。淮戏,又名江淮戏,早就流传在盐、淮一带和上海、安徽、江南一部分地区。但其内容仍多为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事件的古装戏,其中有反对封建礼教、鞭挞邪恶的一面,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积极意义,但又因时代局限性,有为迎合有闲阶层的需要以及屈服于恶势力的淫威而宣扬封建迷信的荒诞、低级、庸俗的一面。然而就是这个小戏,哪怕只是三五个艺人演唱两三个小节目,虽然艺术性不强但农民却从四面八方甚至十几里路外赶来观看。之所以选择淮戏来宣传抗日是因为它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听得懂,看得懂。文工团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排演新淮戏。此时正值第一次反“扫荡”胜利后,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虽然盐阜区人少地多,但是地主、富农仍占有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的土地,对农民剥削很严重人民生活异常困苦,这样自然影响抗日斗争深入开展,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矛盾,制定了减租减息的政策和法令。刘少奇同志为实施这些抗战措施,在盐城参议会上对士绅们详细地阐述了减租减息的重要意义,号召七绅“把眼光稍许放远点”“从抗战的必要、社会进步的必要,合理提高农民的待遇”等方面理解减租减息的必要性““自动起来拥护这些法令,自动向工农作合理的让步”。同时也对工农提出要求,为了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对于经济方面应提出合理的要求。刘少奇同志讲话以后,确实有些开明士绅主动进行减租减息,但也有些地方的地主顽固抗拒执行。正如陈毅同志在《华中工作总结报告》中指出:“最初几年减租减息,完全是形式、表面的,一般上中层士绅也见怪不怪,认为共产党的减租减息不过是说说号召而已,是容易应付的官样文章。广大群众当然也采取观望不积极态度。”
戏剧家黄其明对淮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利用旧淮剧形式,改造其内容,以此为题材,把农民地主和现实生活故事融为一体搬上戏剧舞台,创作了大型新淮戏《照减不误》,通过生动的故事宣传了抗日民主政府的政策。1943年秋,当阜宁县文工团第一次演出该剧时,露天剧场人山人海,站无虚席,甚至有许多人爬上树,攀墙头,登屋顶,争看演出。该剧在盐阜农村流动演出后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观众对这种演身边人、身边事的艺术形式,感到十分新鲜、亲切,并以该戏对照本地情况,加深了对减租减息政策的认识。此剧的演出既鼓舞了农民的热情,又取得了开明士绅的理解支持,也教育了部分比较顽固的地主。因此它演到哪里,哪里就掀起减租减息的热潮。一时间《照减不误》成为耳熟能详的时髦语,《照减不误》一剧反映了“四六分收,二五减租”中的矛盾斗争,由阜宁县文工团首演,每演到剧中佃户周大揭露地主张百万要弄明减暗不减情节时,台下观众都愤怒高呼“打倒张百万!““枪毙张百万!”。淮戏《渔滨河边》剧情内容主要表现发生在淮安农村,以抗日群众同敌人、土匪斗争为主要故事情节。该剧揭露了国民党在苏北的某部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面目,真实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内的群众生活状况,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和地方士绅认识到,只有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夺取抗战的胜利。剧中给观众提出一个严肃而又深刻的问题:面对侵华日军,老百姓依靠谁?向何处去?作者给出鲜明的答案:“我们到苏北去,新四军政策好,老百姓过得安稳。”揭示了农民只有投奔共产党、起来进行斗争才有出路的朴实道理。《渔滨河边》在曲调上有很大改进仍以淮悲调为主,插进了“梨膏糖”“哭小郎”“二姑娘倒贴”,大胆运用京剧的唱段。
三、建立文艺院团,大力培养文艺人才,壮大新四军和地方政府文艺人才队伍
新四军文艺队伍的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根据地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为了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华中鲁艺),这一举措标志着新四军文艺队伍建设的开始。华中鲁艺作为新四军的艺术摇篮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堡垒,吸引了无数中华儿女从海内外奔赴盐城。学院在教学体制上设立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并增设了一个普通班,培养了大量文艺人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师生们创作和演出了不少文艺作品,比如《皖南一家》反投降)《惊弓之鸟》等。他们以艺术为武器抗击日军,展现了新四军文艺队伍的创作实力和抗战精神。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拿起笔作刀枪,痛斥侵略者的罪行,热情讴歌全民抗战,形成了以救亡图存、争取民族解放为主题的抗战文艺。在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文艺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激发出强大抗日救亡能量,对促进抗战胜利发挥积极作用。
新四军文艺队伍的建设,在于通过文艺作品服务人民群众,提升文化素质,以及培养和造就文化艺术人才,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通过改造私塾、兴办学校等措施,让广大军民学习文化、艺术等,基本达到每乡有一所初级小学,每区有一、二所完全小学、每县有一所中学。这种教育普及措施极大地提升了新四军的文化素质和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文化水平,使新四军成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智慧之师。
新四军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创作抗战文艺,如慷慨昂扬的歌声、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朗朗上口的墙头诗等,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民心的作用,激发了爱国与革命热情,甚至瓦解了敌人。这些文艺作品不仅打击了敌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还成为名符其实的革命文艺,有的作品成为经典传世之作。
此外,新四军的文艺队伍还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例如,新四军画家、木刻家赖少奇成为安徽省文联主席,新四军战士陈登科成为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这些人才成为安徽文艺事业的开拓者,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村剧团主要成员包括农会会员、妇救会员、儿童团员,中小学教师,商店店员,知识分子和干部。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为农村业余剧团创作剧(节)目,还参加排练和演出。建阳县三区小学教师顾鲁竹、东坎市小学教师钱相摩、阜宁县吴滩小学教师曹耀南等都是比较出色的编剧。建阳县二区还成立教工剧团,文教区员王荫、周炽炎等参加演出。他们不脱产,不取报酬,服装道具自己带。每次演出,群众主动将门板、木料扛来搭台,用柴、风车篷把戏台围好,缝起被单做面幕,以白布剪成“某某剧团”字样贴在上面。晚上演出,用四只铜盆装满豆油,点上棉花捻子照明。1944年9月,盐阜区行署主任曹获秋在高作长北滩的县委干部会上指出“唱一个小调抵一个报告”,要求大家重视文艺工作。由此盐阜区各种形式的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先后成立了阜宁、阜东盐城、盐东、建阳(今建湖)、射阳、滨海、淮安、涟东等 9个县文工团,吸收爱好文艺的中小学教师、青年知识个县文工团,吸收爱好文艺的中小学教师、青年知识分子、农民和淮剧艺人参加。在各县文工团的带动下各乡镇相继成立了农村业余剧团,成员都是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爱好文艺活动的、不脱产的中、青年男女农民(集镇是青年知识分子和店员)和小学教师等他们都是无任何报酬,白天生产,晚上排戏。不分农忙农闲,凡是中心任务需要的,就立即赶排剧目演出。因为是为抗日服务,大家热情很高。起初,在大的市镇上组建业余剧团时,比较顺利,女演员也比较好找。阜东县东坎市,在1944年3月,组建了东坎青工剧团,当时,男演员有邢佩、庞学勤、张夕元、朗平等20人,女演员就有耿军、王中良等4人。在组建农村业余剧团时,有些老百姓由于旧的封建意识的影响,不让他们的女儿参加剧团,认为青年男女在一起唱唱跳跳,不成体统。因此,农村业余剧团的女演员很少。有些剧团的女演员是乡干部上门多次动员才参加的。如建阳县高作镇青年剧团在1943年刚成立时,仅有高华一个女演员。但是也有的乡村由于干部对群众工作做得好,干部家属带头,参加业余剧团的女演员就多。如阜宁县马集区在抗战期间,曾组织了30多人的马集妇女剧团。男角色由高凤荚、马尚兰等反串。团长顾文秀是出色的女演员,在淮剧《刘桂英是朵大红花》中扮演主角刘桂英,深受群众的欢迎。盐阜地委召开全区干部大会时,请他们为大会演出,受到与会干部的赞扬。这个闻名全区的妇女剧团,对推动其他具有演唱才能的妇女参加业余剧团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阳县当时有8个区,107个乡,在抗战时期,成立的农村业余剧团就有86个,还有21个文娱队,经常开展宣传活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文艺宣传工作热情很高,不仅为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和杂要节目,还参加排练演出,有些区还成立了教工剧团,白天上课,晚上排演。如建阳县二区(今钟庄乡)的教工剧团,很受群众欢迎。建阳县中、小学每年放暑假时,县文教科把全县600 多名教师集中起来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暑期讲习会,学习时政和业务。每期讲习会都集中30 多名教师白天学习,晚上排练节目和演出。如1947年暑期在芦沟大崔庄演出了淮剧《白毛女》,1948年暑期在马沿庄演出了《翻身》《拂晓前后》当时参加演出的有周帜炎、王荫、钟兆锦、郑建堂、周治方、曾小峰、曾韦焕、郑琴、陈依礼、树文鸾等文教区员和教师,由于剧目的内容好,演出水平较高,在教师和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四军文艺队伍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新四军的文化素质和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文化水平,通过文艺作品服务人民群众,激发了军民抗日斗志,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