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厚植人民至上情怀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厚植人民至上情怀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作者:朱雪雯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4-12-23 浏览次数:206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度强调了“坚持人民至上”的观点方法。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来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盐城市考察新四军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中,站稳人民立场、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走好群总路线显得尤为重要。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内涵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
坚持“人民至上”从理论逻辑上看,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性初心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中,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持“人民至上”奠定了深厚的文明基因,坚持人民性的初心使命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要求,就是坚持人民至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必然要求。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一条重要价值理念,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得到了扎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了交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得到了巩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到了深化。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1944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不断告诫全党同志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防止党脱离人民、背叛人民,要把为民造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推向新境界,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将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庄严历史使命。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现实逻辑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是站稳人民立场,不断造福人民的现实选择。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更好地站稳人民立场,不断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出我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为人民谋发展的坚定决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党一开始就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一切以人的生命健康为先,调动全国资源投入疫病救治,“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更是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速度,让世界铭记党和人民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构筑起了最坚固的疫情防线。中国共产党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实践
盐城是与新四军有着深厚渊源的革命老区,彼时来自全国的优秀儿女汇聚在此,为人民解放事业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并把“人民至上”这四个字践行到底。
(一)关注民生,发展生产
在新四军军部驻盐阜期间,由于日伪军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盐阜根据地物资匮乏,生活条件非常困窘。新四军军部机关及驻地部队主动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解决部分自给。大生产运动在苏北革命根据地搞的轰轰烈烈,军民携手不仅渡过了难关,还逐步改善了生活状况。
当然,除了大生产运动,更重要的是减租减息运动,减轻农民的负担,这样才能激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才是治本之策。此外,军部还积极兴修水利工程,造福百姓,最为出名就是宋公堤的修筑了。“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民谣道出了民心。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排除万难,面对群众们的怀疑态度,毅然决然地修筑海堤,军民鱼水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二)责任在肩,百姓为先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新四军三师师部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决定从废黄河撤退。但是当时周边几个村子的数百名老百姓挤在河边,想要过河。黄克诚师长见此情景,立即下令:“部队停止过河,先让老百姓过桥!”三师官兵立刻停了下来,等老百姓全部安全到达对岸后,师部人员才过桥。这就是当时著名的“让老百姓先过河”的故事。
水没有挑满缸,我们一不走;地没有扫干净,我们二不走;东西未还清,我们三不走。群众才说我们真不错……”当年新四军三师发扬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良作风,部队每到一地,师长黄克诚都要指战员唱起这首《三不走歌》。1945年10月,三师奉中央军委命令开赴东北,走的那天晚上,盐阜区群众举着灯笼火把,绵延数十里,送子弟兵出征。黄克诚带领全体指战员再次唱响《三不走歌》,歌声在空中久久回荡。感受着这份军民鱼水情,在场的人都热泪盈眶。
(三)军民鱼水,风雨同舟
因为军爱民,所以民拥军,老百姓支前热情空前高涨: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驾车,支前到远方;最后一块板,用做担架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军民团结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回望新四军军部驻扎在盐阜的点点滴滴,正是因为他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与人民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才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才有日后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新四军军部在盐阜的历史,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但陈毅、刘少奇、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的足迹和开创的业绩,所留下的动人故事不仅是盐阜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而且是盐阜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
三、走好盐城新时代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重视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近年来,盐城不断强化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果颇丰。盐城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生。
东台西溪、珠溪古镇、庙湾古城,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中,一批新老文化地标正成为串场河畔最亮丽的风景;欧风花街、串场水街、KK-PARK国际街区,本土与国际的融会贯通中,一批国潮类、艺术类、国际类、怀旧类的文化街区脱颖而出;话剧、淮剧、杂技剧,艺术与商业的相得益彰中,盐城演艺市场的艺术类型日益丰富,掀起文化消费新热潮。
近年来,阜宁县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开发穆沟古村,探索着“非遗+文旅”的发展路径:大糕造物局、益林酱油、豆轶坊、面塑馆、红色油坊……非遗传承人现场手作以及教学体验,让更多人亲历非遗,留存村落共同的文化记忆。2023年阜宁成功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阜宁分会场展示活动,集中展示阜宁的非遗项目保护成果,进一步提高阜宁地区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加强环境整治,推进绿色生态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刻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因此,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绿色生态发展。
做好“绿色”文章,是盐城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课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盐城明确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等目标和任务。“力争到2025年,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初步展现现实模样,到2030年成为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城市。
近年来,阜宁县走出了坚实笃信的生态文明建设“阜宁路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阜宁县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契机,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同时围绕绿化、亮化,水环境治理等方面齐抓共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如今的乡村旧貌换新颜。
(三)做好民生保障,擦亮群众幸福底色
稳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自2023年以来,我市积极面对各种就业难题,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深化就业服务常态化机制。此外,健康是重要民生,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去年,我市紧紧围绕“办人民放心的医疗”目标,扎实推进健康盐城建设,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同时,阜宁县委、县政府也是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用心用情地书写着专属阜宁特色的民生答卷。自2023年以来,阜宁县持续做优民生实事,全力以赴把民生实事办快办好办实,保障十三类34件民生实事项目按照既定计划完成时序任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7个由党委政府牵头、村企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建设、运营的长者幸福食堂建成,覆盖19个镇(区、街道)。老人们不仅能享受到温馨的环境、可口的饭菜,还能得到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生活更加安逸舒心。
此外,健康是重要民生,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当前,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优先发展战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去年,我市紧紧围绕“办人民放心的医疗”目标,扎实推进健康盐城建设,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首次被评为“深化医改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两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79.1岁。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直以来,盐城坚持新时代群众路线,牢记“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聚焦群众最急迫最急需的民生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教育、就业、养老等民生实事,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不断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回溯过往,砥砺前行。盐阜的红色历史是离不开人民的历史,在新时代,我们的党员干部将更加紧密地依靠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芦荡深处的火种将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让鱼水之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