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新闻动态 > 红军英名永垂日月——纪念黄沙大捷90 周年理论研讨会侧记
红军英名永垂日月——纪念黄沙大捷90 周年理论研讨会侧记
作者:李根萍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5-01-03 浏览次数:204
初冬宜丰,山峦叠翠,天蓝水碧。
2024 年11 月23 日,黄沙大捷90 周年理论研讨会在江西省宜丰县召开。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王路奇,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梅黎明,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彭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樊宾,宜丰县委书记康健、县长彭林,萧克上将之孙萧云志,萧克上将原秘书张国琦,周仁杰中将之子周刚,罗章少将之子罗海曦,陈松岳之女陈力红,各地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省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市县新红会负责同志等200 余人参加研讨会,宜春市副市长兰亚青主持会议。会上,深入交流研讨了黄沙大捷展现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5名少先队员向革命前辈的后代敬献鲜花。
会议由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指导,宜春市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宜春市新四军及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共宜丰县委共同主办。
1934 年2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师在师长萧克、师参谋长李达的率领下,在宜丰县天宝乡黄沙村,以不足3 个团的兵力打垮了敌军装备精良的4 个团,取得黄沙战斗的全面胜利,史称“黄沙大捷”。“黄沙大捷”是红十七师北上的第一个胜利战役,是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被载入解放军军史。
县委书记康健致辞。他说,宜丰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苏区核心区域,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将近1000 人,是一方有锂有梦想、有竹有风光、有泉有世界、有禅有意境、有诗有远方的热土,处处充满红色记忆。主要体现为“六个一”:一是一道伟绩,1930 年8月9 日至11 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转战宜丰,广泛开展打土豪、建农会等活动,土豪劣绅如鸟兽散,工农运动席卷全县;二是一位先驱,宜丰诞生了我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宜春历史上第一位中共党员——熊雄,他是继周恩来之后中共在黄埔军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三是一名将军,在这里走出了宜丰本土的开国少将黎同新,曾任新四军四师骑兵团团长兼政委、志愿军九兵团后勤部政委;四是一个边县,1932 年5 月,修铜宜奉边县始建宜丰,境内先后建立6 个区、33 个乡苏维埃政府;五是一次改编,1937 年10 月,在宜春成立的第一支红军抗日游击部队,在宜丰潭山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一团二营”,奔赴抗日前线;六是一场大捷,即“黄沙大捷”。今天,我们召开黄沙大捷90 周年理论研讨会,不仅要重温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更要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奋进力量,坚定不移地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王路奇在会上发了言。他指出,江西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共和国的摇篮,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年来,我们多次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回顾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汲取精神力量,研究探索红色基因的传承。从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到新四军瑶里改编,从湘赣革命根据地和湘赣游击队在宜春到红十军与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转战,这一系列的纪念和学术交流活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望黄沙战斗,一幕幕红军将士前赴后继、英勇拼杀的历史场景,依然震撼人心。中国工农红军光辉历史,见证了人民军队丹心向党、百折不挠的不朽传奇,见证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他们的辉煌功绩和革命精神,已经并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也为江西这片红色土地描绘出了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
萧云志、彭勃、宜春市委副书记石军英、国防大学战略学教授罗海曦、宜春市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巢瑞隆、宜丰市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郭莉等在会上发了言。梅黎明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
这次研讨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术论文95 篇,经专家评审,入选论文19 篇。研讨会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围绕黄沙大捷取胜原因、历史贡献、精神内涵、时代价值等方面,深入展开学术交流和研讨。
会上,播放了萧克秘书张国琦带来的视频《寻访罗霄将军》,详细地介绍了“黄沙大捷”的背景、战斗打响地点及战场实况,使与会代表如临其境,对这场战斗有了更真实的了解,对红军将士浴血奋战、舍生忘死、铁血忠诚的精神更加崇敬。
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黄沙大捷革命旧址群。黄沙村坐落在宜丰县城北端,村庄距天宝集镇12 公里,是个群山环抱的小村落,村后的龙垴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并且还有我们党掌握的县独立师500 余人、游击队200 多人驻扎在黄沙周边,这为红十七师当年转战黄沙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沙村得知萧克等革命前辈的后代要来,头两天就组织人将村庄里里外外收拾干净。当天一大早,村民们自发来到村头“黄沙大捷”纪念广场,像当年迎候红军一样欢迎革命前辈的后代们,并争相与他们合影留念。那种场景,胜过当今追网红。与会代表们在现场也深受感动,因为这才是最值得追之星。
在导游的引领下,跨过浸透岁月味道的沙洲里红军桥,沿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抬头仰望,黄沙大捷红军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在眼前,台阶两旁古树参天,威严挺立,颇似忠于职守的哨兵。纪念碑上刻有萧克亲笔题字——“黄沙大捷革命英雄永垂不朽”。碑的北面,镌刻萧克将军为纪念碑落成所题的诗句:“黄沙大捷,战胜强敌。万众一心,三军奋力。冲锋陷阵,斑斑碧血。红军英名,永垂日月。”
村民热心当向导,带着大家参观了红十七师指挥所、黄沙大捷史迹馆等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让大家重温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感悟峥嵘岁月,接受红色洗礼。
纪念碑后面的山上,还保留“黄沙大捷”的战场遗址和残存的战壕。在此次战斗中,共牺牲了400 多名年轻的红军官兵,他们全部合葬在一起,无一人留下名字,成了一座无名烈士墓。我们今日幸福安宁的生活,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不该遗忘的地方,真的不该被冷落。大家从路旁摘下金灿灿的菊花,庄严地献给这些无名的烈士!献给这场战斗中的英雄!
当地老乡告诉我们,当年萧克率红军队伍深夜悄悄进村,全部躺在屋檐下和青石板上,无一人打扰群众,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令村里的百姓至今念念不忘。今天,红军当年入住的巷子取名为“红军巷”,依然保留了青石路和木板房。
穿越90 年的历史烟云,当年黄沙战役爆发地,今日“换了人间”。村干部告诉笔者,2022 年黄沙村被中组部确定为红色名村。与此同时,宜丰县先后投入1700 余万元对黄沙村进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系统性改造提升黄沙大捷纪念碑、黄沙大捷纪念广场、萧克师指挥所、“黄沙大捷”战壕、红军巷等遗址遗迹。村民们闲置的民房“活”了起来,一幢幢精品民宿悄然崛起,农家乐、土菜馆遍布其间。村民制作的橙片、笋干、酸枣糕等特产成为游客的抢手货,连带着根雕、文创纪念品等手工艺品备受宠爱。小小黄沙人气高涨,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