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新四军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价值
新四军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价值
作者:罗芸波 周耀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5-02-19 浏览次数:137
新四军,即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力量。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新四军通过广泛的群众工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群众路线,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之概括为四句话,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本文将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新四军群众工作的成功之处,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新四军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
党的群众路线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路线。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新四军之所以能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中生存斗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始终保持着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坚定群众立场,深入基层调研
新四军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抗击日军还是进行根据地建设,都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展开。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新四军能够赢得民心的关键。1939年,李先念率部南下鄂中,汇集抗日武装,建立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边区群众因受国民党、日伪军苛捐杂税的掠夺,负担较为沉重。这时又遇到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受灾群众达200多万人。李先念指出“我们要建立的一个社会,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能建立在一个贫困的废墟上的,人民贫穷的社会,算不得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须加强经济建设,把人民从贫穷困苦的深渊中拯救出来。”为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减轻群众负担。边区政府首先发动群众做好减租减息工作,全面推进“二五减租”工作;其次实行合理的税收政策,农业税收田赋公粮,按照实物征收,实行累进税制;最后兴修水利,发展多种经济,同时开展生产运动。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显著的,到1942年,仅汉川、京山等地开垦荒地“年可产粮34万亩,约供10万人全年的食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新四军制定群众政策的信息来源。新四军领导人如刘少奇、陈毅等,都曾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与群众打成一片。例如1941年刘少奇在盐城实地调研后,在《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一文中写道:“农民一年辛苦,耕种出来很多的粮食,一切的粮食与原料,都是农民耕种的,然而结果,农民自己大多数是没有粮食吃,或者不够吃,而且是吃最坏的粮食。相反,那些不种地,也不作任何劳动的人,倒是有很多粮食,吃用不完。工人盖好房子,织好布,做好衣服……工人自己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一切……这难道公平吗?世界上最不公平最不合理的事,也莫过于此……”。正是通过这种深入基层的调研,使得刘少奇等得以迅速明智的制定出盐阜根据地群众运动的中心措施。新四军在调研时,还注重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环境以及敌人的情况等。这些信息对于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根据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四军在群众工作中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期望。他们通过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深入基层的调研方式,使得新四军能够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群众工作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是共产党人群众立场的鲜明体现。
(二)注重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觉悟
新四军通过多种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抗战斗志。盐阜大地曾留下新四军抗战的丰伟足迹,在这里新四军曾展开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1941年2月20日,刘少奇参加盐阜区党委召开的各县县委书记会议,指示立即发动群众,建立群众抗日团体,提出“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工作方针。在这次会议之后,盐阜大地的群众运动全面开展起来。盐阜根据地的宣传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新四军干部普遍参与。一部分同志甚至挨家挨户调查宣传,反复宣讲农救会对农民的好处,刘少奇、陈毅等也为盐城的农民运动写过宣传提纲和小册子。二是加强引导,建立各种抗日团体。盐阜根据地的群众工作是以农民运动为中心的,到1941年6月,在当地农民中已发展党员5000多人,农救会人数达到18万人。同时青救会、妇救会、学救会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极大的调动了包括妇女、学生、青年等在内的群众热情,形成了群众运动的高潮。三是宣传形式多样。他们利用墙报、标语、歌曲等载体,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他们还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如文艺演出、演讲会等,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
新四军的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使得新四军的抗战政治主张得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也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新四军在群众工作中十分关心群众的生活问题,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新四军在盐城的群众活动为例,一是支援群众生产与生活。在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歉收的年份,新四军领导同志心急如焚,从紧缺的军粮中拨出一批直接救济灾民,通过“春借平戽,秋还尖戽”的方式,帮助贫苦农民渡过难关,稳定了抗战的社会秩序;新四军严格遵守拥军爱民十大公约,其中明确提到帮助群众耕作和收割,以实际行动支持群众的生产活动。二是减轻民众负担。为了缓解和减轻封建剥削,新四军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有理有节的减租减息斗争,通过包租减租和分租减租等方式,使贫困农民的生计有所改善;实行合理负担政策,根据地主、富农、中农、贫下中农的不同情况,征收不同比例的税收,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三是关注民众健康。在疾病流行时,新四军医务人员冒着被传染的风险,深入到群众家中,为病人提供治疗,阻断了疾病的传播。在20世纪40年代苏北地区黑热病流行时,新四军三师医务人员就积极投入到了救治工作中。四是改善基础设施。在滨海地区,新四军领导和组织群众兴建海堤,解救民难。通过发行公债和开明士绅捐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动员大量民工筑堤,最终建成了长96华里、高2.2丈的捍海长堤,有效抵御了海潮的侵袭。五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新四军发动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热潮。通过建立生产指挥机构和多种形式的生产互助组织,推动本地盐业、纺织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新四军在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不仅直接帮助群众度过了难关,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关怀,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依靠群众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新四军坚定群众立场,维护群众利益,注重宣传教育,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这些为新四军依靠群众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地方武装、自卫队和民兵成为新四军主要兵力来源。从1939年9月到1941年4月,黄冈中心县委先后5次向新四军主力部队输送兵源。襄西地委和当阳县委3次为新四军输送成建制的地方武装力量。1943年,为落实扩军计划,在当地县委的配合下,豫南信阳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内就有8000多人参加新四军。同时边区群众积极开展拥军活动,支持新四军抗战。在1943年云梦县优抗活动中,全县1787户抗属中的859户得到粮食、赠款等的优待。1944年,天汉农救会作出“拥军决议”,提议在已缴纳5000石公粮的基础上,开展节约“一把米”运动,发动妇女为新四军做军鞋8000双不收钱,拥军500斤鱼、500斤野鸭。到抗战胜利前后,尽管边区正规部队已发展到5万余人、地方武装达30万人,但由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基本上做到每人每天供1斤半米、3钱油、2钱盐、1斤菜;每人每月发津贴费1元5角;每人每年发2套单衣、1套棉衣、1副绑腿;不论冬夏,每人1条卧单、1床夹被”。掩护新四军军工生产、后方医院也是经常性的群众工作。例如第一印刷厂长期隐蔽在安陆陈家店的伍家燕窝的小村庄,而这里距离日军的重要据点仅10公里。在群众的帮助下,工人在这里生产数月之久。
体现新四军和群众军民鱼水情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在盐城时期,黄克诚和新四军三师的宣传干事朱鸿曾有过一次讨论,朱鸿问:“释迦牟尼、耶稣是不是也很伟大,他们也是舍己为人?”,黄克诚说了一句深刻的话:“革命,靠悲天悯人是不行的。凭悲天悯人来革命也是不巩固的,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后来在1943年的一次“反扫荡”中,黄克诚率部正在渡过黄河,这时附近老百姓也赶到了桥边,日军的炮弹已经打到了河里,情况极其危机。这时黄克诚下令:“部队停止前进,让老百姓先过桥”,整只部队立刻让路,老百姓安全渡河后,新四军战士才过桥。1944年,张爱萍在阜东县一个连队检查工作时指出,连队战士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子弟兵同老百姓的关系,养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的好习惯。
新四军通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建立抗日自卫队等方式,将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抗日力量。这种依靠群众力量的做法不仅增强了抗日斗争的实力,也提高了群众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新四军群众工作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群众路线首要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为了谁”是一个为谁谋利的方向性的问题,只有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清醒,我们党才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在艰难的抗战时期,新四军坚持群众路线,为群众谋利益,从而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加强群众感情,维护群众利益,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积累宝贵经验指导新时代群众工作
群众路线的核心在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关心群众生活、依靠群众力量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新时代群众工作发生了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群众工作对象复杂化、群众工作环境网络化等新的变化。面对这些新情况,新四军群众工作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天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我们要学习他们深入基层调研的作风、注重宣传教育的方法、关心群众生活的情怀以及依靠群众力量的智慧,同时结合新时代群众工作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彰显担当精神推动社会发展
新四军作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在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的历程中,不仅立下了卓越功勋,还彰显了强烈的担当精神。新四军在战斗中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他们积极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这种精神对当代社会而言,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山河破碎、民族蒙难的艰难时刻,新四军勇于担当,不怕牺牲,以一曲血与火之歌奏响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乐章。在当前,我们正经历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同样要勇于担当、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这种担当精神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新四军坚定群众立场,深入基层调研,注重宣传教育,关心群众生活,依靠群众力量,其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的时代价值。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对于我们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更要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新四军群众工作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推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