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新四军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
新四军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
作者:毕钊源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5-02-21 浏览次数:151
新四军来自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他们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和铸造了新四军革命精神,在华中地区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新四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真实体现,是镌刻在中国人民心中永恒的精神丰碑。
一、新四军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党指挥枪,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师承于俄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党组织的建设。我们的新四军为何能够成为永远打不散的铁军,就因为党支部建在了连上,使党组织的力量贯穿于整个军队当中。在党政军三者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的顺序是党政军,党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方方面面都要接受党的领导。无论是在抗战还是在解放战争中,我们党组织的力量始终是军政力量的先锋。
例如,我军攻占某一地区,最先打入敌占区的首先是党组织,在敌占区发动群众力量,组织群众运动,成为军政力量的先导,然后军政力量才后续跟进;从某一地区撤退时,即使军政力量退出以后,党组织也不会撤出,而是就地转化为地下党,留下来继续战斗。即使战事失利了,军队也不至于溃散到彻底失去组织,不至于成为欺压百姓、占山为王的土匪流寇。有了基层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即使是溃散的部队,也可以化作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建立许许多多的革命根据地,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重新聚拢成为一支支新的铁军。
而国民党相反,在党政军三者关系中,党组织的力量最为脆弱。因为蒋介石本来并非国民党正统,仅仅凭借武力的强大,在击败其他各派系之后才掌握国民党最高权力。因此蒋介石过于依赖军事而忽略党组织建设,始终未能建立一个组织严密拥有强大凝聚力的政党体系。国民党政权的支撑力量不是党员和党的机器,而是军人和武力。无论是剿共还是抗日,在战场上最先瓦解的往往是各级党部,其次是各级政府,最后才是军队;收复一个地方,最先到达的首先是军队,其次是政府,最后才是党部。所以国民党在战场上一旦失利,军队就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彻底成了土匪和流寇。
在我党这里,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的作用,而在国民党那里,党组织完全沦为军政的附庸。
(二)群众基础雄厚,军民一体
因为军爱民,所以民拥军。我们的铁军为何战斗力强,所向披靡,正是因为我们的群众基础雄厚,军民一体。我党自建党建军以来,始终奉行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非常重视群众工作,深入广大基层,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因此,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都能得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戴。
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我党军力非常弱小,与国民党争夺大城市非常不利,损失惨重,所以毛泽东同志就率部到达井冈山,燃起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正因为我们有着群众的大力支持,蒋介石连续发动五次围剿,也始终也达不到消灭我党我军的目的。
而在抗战时期,我们所走的抗战路线也是基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句话:抗战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这句话绝非空话,就体现在我党我军深入广大农村、广大基层,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把我党的宗旨和信仰广泛传播到广大群众当中,从而夯实我党我军的群众基础。而反观国民党,就没有如此雄厚的群众基础,正面战场失利之后,不能也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活跃在广大敌后战场上的基本上都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队,原因显而易见,只有深扎广大基层群众,军民一体才能做到广泛的敌后游击战。
(三)信仰坚定,富有使命感
我们的新式人民军队和国民党以及以往的旧式军队的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始终有一种 “使命感”在支撑。这是新四军之所以能成为铁军的另一个原因。
何为使命感?即信仰坚定。我们党的军队自八一南昌起义诞生以来,始终以马列主义为信仰,以解放全中国,为老百姓谋福利为奋斗目标。尤其是经过了三湾改编,我党把支部建在连上,充分发挥党支部这个基层战斗堡垒的作用,把党的宗旨信仰在基层广大士兵群众之间广泛传播,在优秀士兵中发展党员之后,真正的、不同于以往的新式军队才正式诞生了。新式的人民军队焕发出完全不同于旧军队的精神面貌。
例如,在淮海战役中,当国民党的三个机械化大兵团向永城前进时,驻扎在永城的一个我军独立师,仅仅几千人、几千条枪就勇敢地迎了上去,当时独立师师长有言:“至少可以拖慢蒋匪的逃跑速度。” 这就是我们新四军革命精神的“使命感”。几千人的独立师做到了,他们把国军的前锋一直打成了后卫。无独有偶,在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面对险恶的形势,刘伯承豪言“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根本就没有保存实力的想法,邓小平说:“就算中原野战军打光了,其他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而反观我们的对手,毫无信仰,当兵就是为了吃皇粮,一盘散沙,战场上见死不救,落井下石之事多的数不清,各派系仇深似海,都希望战友被消灭。抗战初期,韩复榘防守济南,蒋介石勒令他死守济南,背地里却把本应该调给韩复榘的重炮旅给调走,韩复榘知晓后更是你不仁我不义,直接一枪不放,将济南白送给日军,结果被蒋介石处决。
哪怕日军投降以后,国民党军队还是一如既往。解放战争中,国军军官被包围的时候还在吞并友军,还在克扣军饷甚至倒卖空投的粮食,还在保存实力看友军的笑话。例如,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包围的张灵甫苦苦哀求: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可是友军83师李天霞根本置之不理。这种军队怎么可能会拥有高昂的战斗精神?
信仰并非虚无缥缈,只有具备崇高的信仰,军队才有了灵魂。我党在初创军队时期尽管武器简陋,人数寡少,但是高尚的信仰通过基层党支部广泛传播到基层士兵和群众之间,因此组织坚强有力,屡败屡战,永远打不散。
回顾历史,就是更好地创造未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我们只有了解了新四军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扬新四军革命精神。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将新四军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二、新四军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剖析
(一)传承红色基因
在革命时期,新四军作为人民武装队伍,面对腥风血雨,始终能够在敌后独立作战,靠的就是新四军革命精神的传承。始终一心向党,经历磨难后仍然甘做先锋,面对挫折越战越勇,使新四军在经过九年多的征战后拥有了21万余人的主力部队,同时形成了9.7万余人的地方武装和96万余人的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时期,新四军的根据地遍布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皖江等多个地区,收复了25.3万平方公里土地,解放了3420万人民,充分彰显了新四军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共产党人作为革命者,应认识到革命精神才是制胜法宝。在新四军浴火重生的过程中,革命精神已经深深融入血脉中,赋予了红色基因,为新四军赢得胜利提供了保障。新四军的命名,展现了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期间战斗意志的传承,同时也赋予了我党的红色内涵,确保新四军通过延续革命血脉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能够继承革命传统的同时,开辟革命新境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想要将人民军队建设为世界一流军队,仍然需要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延续红色基因,歌颂好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为国家富强昌盛奠定扎实基础。秉承这一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陆军第71集团军时明确指出,应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革命传统,使红色基因在官兵血脉中代代相传。因为经过历史洗礼,新四军革命精神已经成为人们军队血脉中最具代表性的红色基因,成为中国实现强军梦的重要动力,为新时代强军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推动国家建设
在国家建设发展时期,新四军革命精神也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党带领人民艰苦创业时也始终以新四军革命精神为动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使新中国焕发出无穷活力。在改革开放前,面对国外敌对势力和各种自然灾害,也是凭借新四军革命精神不断取得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也充分发扬新四军革命精神当,白手起家,不断摸索,面对失败不断尝试,最终迎来了社会全面发展的局面。江苏作为华中抗战的主战场,也承载着新四军与江苏人民并肩抗日的民族历史。一直以来,江淮两岸也延续着新四军十万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新四军革命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江淮地区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铁军支部”“铁军班组”,为江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目前,全国唯一的新四军题材全史馆位于江苏盐城,多年来一直积极宣扬新四军革命精神,为城市攻克发展难题提供有力思想武器。新四军革命精神不仅是民族文化记忆,也是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英勇奋斗等的传统与作风,在社会改革过程中可以作为黏合剂,增强人民对党、对国家的认同,充分彰显新四军革命精神在改革时期的社会功能。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上,面对物质紧缺、技术落后等各种难题,一代代党员干部从新四军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始终坚持无私奉献和奋勇拼搏,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中华儿女上下齐心,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不断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各种思想和体制障碍,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
(三)助力民族复兴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新征程上,坚持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铸就“四铁干部”,激励全国人民坚定“四个自信”,使广大人民群众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获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新四军的历史中获得启示,认识到新时代应自觉听从党的指挥,按照中央部署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勇于应对各种挑战。继承新四军革命精神,能够使各民族群众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保持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将爱国情怀转化为行动,为中国梦实现奠定扎实基础。伴随着社会繁荣发展,中国已经进入转型发展深水区,需要落实各项重大改革措施,解决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与冲突。面对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考验,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可以做到不屈不挠、砥砺前行,鼓励全党和各族人民开拓创新,不断攻克难题,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新四军革命精神的内涵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求解放,带领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而努力奋斗的一种重要推进力量。因此新四军革命精神作为共产党人在探寻救国救民道路上产生的红色精神,经过几代人的牺牲得以凝练、成熟,在国家发展的新时期也将成为激发共产党人追求理想的力量源泉,为开辟民族复兴梦想新格局提供指引,凝心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新四军革命精神是新四军在党的带领下,经过浴血奋战所形成的,凝结着党的初心和价值追求,必将成为新时期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充分发挥新四军革命精神的时代作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持续斗争传承宝贵精神,通过开拓进取攻克发展难题,承担起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