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传媒网 >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 新四军铁军精神在地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中的实践研究
新四军铁军精神在地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王媛媛 徐成 杨恒月 李凤 孟丽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传媒网 日期:2025-02-24 浏览次数:157
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将这一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各个层面,以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培养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目标,并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一、研究背景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这是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专门围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考察。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盐城要用好新四军的历史这一宝贵资源,加强新四军历史研究,深入挖掘新四军精神和新时代发展的结合点,为党史教育提供更多生动教材,用心用情用力打造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革命老区,盐城有128处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镇村,248处革命遗址,1.8万余名革命烈士长眠在盐阜大地。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段革命往事,都成为传承革命精神、激发奋进力量的鲜活教材。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笔,是当之无愧的“铁军”,铸就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色彩鲜明的铁军精神,是盐城特别的“四色”文化之一。
新四军铁军精神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铁军精神”中所蕴含的“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 在新的历史阶段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新四军铁军精神融入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不仅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提升,更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紧密相连。
二、新四军铁军精神融入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必须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华,以历史为镜,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青年人才。
(一)核心要义:强化立德树人,塑造高尚品质。
新四军铁军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璀璨瑰宝,其蕴含的坚定信仰、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等高尚品质,为当代青年学生提供了生动的道德教材。通过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关键作用: 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时代新人。
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今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学生表现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意志力薄弱、纪律观念减退等问题。新四军铁军精神中的“铁的信念”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柱。通过讲述新四军铁军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同时,这种坚定的信念不仅能增强学生面对挑战时的坚韧品质,还能鼓励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积极作为,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三)综合效应: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创新意识。
新四军铁军精神中的“铁的纪律、铁的意志、铁的作风”等要素,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深远影响。这些精神内涵能够帮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操守和家庭美德,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同时,这些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四)历史使命: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红色基因深植于血脉的盐城地方高校,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使命,理应承担起培养红色接班人的历史责任。通过挖掘和利用新四军铁军精神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以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将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动红色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一过程不仅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还增强文化自信,激励青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三、新四军铁军精神内涵及时代意蕴
新四军铁军精神作为华中抗战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人民军队坚定的信仰、听从指挥的决心、为国为民的担当、百折不挠的勇气以及严明的纪律,是对新四军将士英勇斗争的历史概括和精神提炼,是党的历史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伟大斗争紧密结合的伟大结晶。铁军精神,既是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华中抗日根据地乃至全党精神财富和政治资源,现已成为中国革命精神宝库中“江苏符号”“盐城符号”,成为江苏人民、盐城人民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具体而言,新四军铁军精神以共产主义理想为远大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以艰苦奋斗为显著特征。这一精神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火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铁军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新四军的铁军精神起源于北伐战争时期,在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铁军精神最终凝练为“听党指挥的铁的信仰、报国为民的铁的担当、英勇顽强的铁的作风、执纪严明的铁的纪律”。新四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成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主要特征。其中铁的信念主要体现为新四军的军人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坚贞不渝;铁的意志体现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百折不挠;铁的纪律体现为令行禁止、秋毫不犯、执纪严明;铁的作风体现为勇于创新、英勇作战、所向无敌。这一精神与当下在大学生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意志品质、增强纪律意识以及促进品德发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契合性,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四、新四军铁军精神在盐城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中的现状调研
通过对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盐城技师学院、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4所盐城高职院校的师生及管理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对新四军铁军精神有基本的了解,并认可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调查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部分学生对铁军精神的理解较为浅显,仅停留在表面认知层面,缺乏深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学习;而部分教师在将铁军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和活动中时,缺乏有效的实践方法和策略。同时,调研揭示了盐城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方面的多样化实践模式,包括红色文化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但也暴露了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困难,如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不足、课程内容创新性不够等。
表1 盐城高校师生及管理者对新四军铁军精神认知情况
调研 对象 |
调查 人数 |
对铁军精神有基本了解 (%) |
认可铁军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
缺乏深入学习机会 (%) |
缺乏有效实践方法和策略 (%) |
希望增加相关课程和活动的比例 (%) |
学生 |
203 |
83.7 |
89.5 |
69.8 |
- |
74.3 |
教师 |
48 |
94.6 |
91.7 |
46.3 |
54.2 |
63.9 |
管理者 |
32 |
100 |
100 |
31.2 |
29.8 |
51.4 |
在203名学生中,83.7%的学生表示对新四军铁军精神有基本了解,89.5%的学生认为铁军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69.8%的学生反映他们缺乏深入学习铁军精神的机会,74.3%的学生希望学校增加与铁军精神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在48名教师中,94.6%的人对新四军铁军精神有基本了解,91.7%的人认可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46.3%的教师表示缺乏深入学习铁军精神的机会,54.2%的教师缺乏将铁军精神融入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63.9%的教师希望增加与铁军精神相关的课程和活动。32名管理者中,所有人(100%)都对铁军精神有基本了解,并认可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31.2%的管理者表示缺乏有效的实践指导和策略,29.8%的人认为存在学习机会的不足,51.4%的管理者希望在学校中增加相关课程和活动。
表2 盐城高职院校新四军铁军精神育人实践情况
实践模式 |
实施比例 (%) |
学生参与度 (%) |
存在的问题 |
红色文化课程设置 |
79.5 |
59.8 |
课程内容创新性不够,部分课程内容较为单调,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
社会实践活动 |
61.3 |
48.7 |
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与铁军精神的深度融合,活动内容较为表面化 |
志愿服务 |
52.1 |
44.6 |
志愿活动与红色文化资源的结合不够,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系统化的活动设计 |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 |
42.7 |
32.4 |
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不足,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不够、未能有效融入课程和活动 |
校园文化宣传 |
71.8 |
54.2 |
宣传方式单一,多依赖于传统媒体和讲座形式,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 |
在红色文化课程设置方面,79.5%的高校设置了红色文化课程,但学生参与度为59.8%,反映出课程内容创新性不足,未能充分吸引学生兴趣。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61.3%的高校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但学生参与度为48.7%,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与铁军精神的深度融合。在学生志愿服务方面,52.1%的高校实施了志愿服务项目,但学生参与度只有44.6%,活动缺乏系统性设计,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上,42.7%的高校有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学生参与度为32.4%。在校园文化宣传上,71.8%的高校开展了校园文化宣传,学生参与度为54.2%。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可通过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利用社交媒体和校园APP等手段,提高宣传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五、新四军铁军精神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探索
为全面融入新四军铁军精神于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结合调研结果,可以通过构建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思政育人模式,并实施以下四项具体措施,以确保新四军铁军精神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中的深度融合和有效传承。
(一)课程引领与理念浸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中融入新四军铁军精神教育,设置专题讲座和课程模块,利用案例分析、历史事件再现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铁军精神的核心内涵及其历史背景。通过引入真实的历史档案、革命文献和铁军精神的成功实践案例,增强学生对铁军精神的认同感和感知度。采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铁军精神的内涵。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新四军铁军精神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历史见证人进行讲座和交流,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结合个人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铁军精神教学案例和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二)资源转化与实践融合。
依托地方红色教育基地,如革命遗址、纪念馆和红色文化展览,组织学生开展现场教学和实地考察,深化对红色文化的体验。设计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研、角色扮演和历史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重走铁军路”徒步体验、红色故事剧本创作与表演、红色文化主题摄影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和传承铁军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红色文化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或制作纪录片,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搭建校际、区域间的红色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文化论坛、展览等活动,拓宽视野,增进了解。
(三)社会服务与志愿践行。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推广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将社会服务与专业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服务中增长才干、锤炼品德。通过参与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乡村振兴、“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推广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设立“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如扶贫助困、环保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建立服务活动效果评估体系,定期对服务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鼓励学生分享服务经验和感悟,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四)活动多样与教育深化。
除了传统的主题演讲、文艺汇演外,还可以尝试举办红色文化主题辩论赛、红色微电影创作大赛、红色文创产品设计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手段,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组织专家学者和师生共同参与新四军铁军精神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成果展示会,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周、红色文化节等集中性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的创作和传播,增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动,形成共同传承红色文化的良好风尚。
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将新四军铁军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实践中,不仅提升教育质量,还有效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新时代青年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红色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将继续以新四军铁军精神为核心,推进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度。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这不仅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还需探索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创新性地运用这些精神资源。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着眼于几个关键方面:首先,探索红色文化教育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以挖掘红色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潜力;其次,研究如何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使铁军精神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强化与地方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活动,扩展红色文化的教育触角;最后,推动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将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整合,以形成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新四军铁军精神不仅是红色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将这一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各个层面,以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培养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目标,并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