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 刘老庄大胡庄两个82 英烈群体之比对
刘老庄大胡庄两个82 英烈群体之比对
作者:荣师竹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5-03-05 浏览次数:163
大胡庄82 烈士纪念碑
刘老庄82 烈士纪念碑
新四军曾有这样两支英雄连队,为坚守淮安的两个村庄,面对10 倍、20 倍于己的日伪军,全体指战员抱定慷慨赴死的信念绝命拼杀,战至最后一人一息仍不屈服,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竖起了两座巍巍丰碑——“刘老庄82 勇士”“大胡庄82 英烈”。
刘老庄、大胡庄,同为淮安两个村庄,二连、四连,同是新四军两个分队,时隔两年,两场血战,同样涌现82 位勇士,这些数字的巧合说明什么?清明前夕,笔者以崇敬英烈之心查阅相关史料,试从两个82 英烈群体比对的独特视角,探寻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揭示新四军铁血忠勇对奋进新时代的重大作用。
A. 1941,1943,同在抗战艰辛岁月,相隔两年的两场血战,以同样的悲壮至极,凸显了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按照英烈牺牲的时间顺序,得先说说大胡庄战斗。
1941 年4 月23 日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82 名干部战士进驻大胡庄执行游动警戒任务,团部为加强领导,明确由副营长巩殿坤带队行动。4 月26 日4 时许,日军五十四联队联队长冲静夫指挥总数近900 人的日伪军对大胡庄进行“扫荡”。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巩殿坤与连长晋志云毫无畏惧,带领全连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天亮后,敌人向新四军阵地发起多轮疯狂进攻,却始终未能进入村庄,战至晌午,敌留下了近百具尸体无奈暂时后撤,气急败坏的冲静夫下令向二连阵地发射毒气弹。当日伪军冲到面前时,巩殿坤一跃而起率先冲向敌阵,经过指战员们的浴血死战,敌人进攻再次被打退。随即,敌发射燃烧弹,此时二连干部战士已所剩无几。中弹的连长晋志云和炊事班长将没有子弹的机枪砸毁扔进大火中,等敌人冲到身边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进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巩殿坤用最后一颗染着鲜血的子弹打死靠近面前的一个敌人后,被燃烧弹的熊熊烈焰吞没。几名重伤员怒目圆睁、拒不投降,最后被残暴的日军绑在树棍上横担在山芋窖坑口用烈火活活烧死。
1943 年3 月18 日凌晨,日军十七师团师团长川岛指挥日伪军进攻刘老庄,敌先头部队被四连一顿痛揍。随后,1600 多名日伪军将四连团团包围。上午9时左右,日军发起第一次总攻,刚前进30 米,即被四连击退。敌第二次冲锋,又很快以失败告终。在四连弹药即将消耗殆尽之时,日军又连续发动两次进攻,都被四连指战员打退了。川岛恼羞成怒,命令所有火炮狂轰四连阵地,一时间浓烟遮天蔽日。夕阳低垂之时,日军发起第五次进攻。身负重伤的连长白思才命令上刺刀,大吼一声“杀!”“嚯”地跃出战壕,指导员李云鹏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带领仅剩的20 多个伤员蜂拥而上,与敌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白刃肉搏,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拼杀之后,82 位壮士全部倒了下去。大胡庄、刘老庄两个82 英烈群体的悲壮史诗告诉我们,伟大的抗日战争砥砺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激发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面对凶残无比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伟大抗战,在这场战争中,新四军坚守华中战场,作出了彪炳千秋的巨大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要谱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未来的崭新篇章,就必须始终赓续新四军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B. 刘老庄,大胡庄,同为淮安大地两个普通村落,相距不远的两个战场,以同样的感天动地,演绎了人民军队赤诚为民的初心使命
关于当年的战场景象,史料这样记载:“待一切都复归宁静的时候,川岛心惊肉跳地来到刘老庄阵地,连一支完整的枪也没找到。川岛仔细清点倒在血泊中的新四军人数,发现与他的1600 多名精兵决死奋战了几乎一个白天的,竟然只是新四军一个82 人的连队,而他的部队却有170 多人丧命、200 多人受伤。川岛拄着指挥刀,懊丧地连声哀嚎‘新四军!新四军!’”“当晚,十九团三连连长霍继光率部到刘老庄收殓埋葬四连战士遗体。只见硝烟尚未散尽的阵地上,四散着被砸坏的枪支,很多战士是和日本士兵抱在一起死的。打扫战场时,他们发现有一名战士还活着。但这名24 岁的战士伤势太重,身上有3 处弹眼、十几处刺刀的伤痕,右臂也被炸断。他断断续续地讲述完惨烈的战斗经过后,还没等得及人们询问他的名字就断气了。霍继光说,四连在刘老庄牺牲的本来是82 人,最后收葬的却是84 具尸体,因为有两位烈士把敌人抱得太紧,实在分不开,只好将他们一起下葬了。”“大胡庄战斗结束当天,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政治处主任李少元带领政工人员在地方群众的协助下打扫战场,发现勇士们没有一具完整的遗体。连长晋志云因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遗体已无法寻找。副营长巩殿坤全身烧焦,仅剩一只穿着鞋子的脚可以辨认。全连只有一名叫刘本成的战士被毒气熏昏倒在战友遗体下得以幸存,其余82 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这两场血战中,面临10 倍、20 倍于己的强敌,两个连的干部战士本可以及时撤退,然而那样做群众就不能安全撤离,主力部队就会面临危险。生死关头,他们毅然选择绝命抵抗,凸显的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和勇敢担当。两组82 英烈铸就的巍巍丰碑,彰显的是人民军队赤诚为民的初心使命和铁血军魂。历史证明,新四军将士即使濒临绝境,命悬一线,也始终恪守为民族、为人民虽死犹荣的坚定信念,哪怕战至道尽途殚,也绝不辜负革命军人血战到底的铮铮誓言。难怪一位军史学家这样说,在刘老庄、大胡庄两场战斗中,两个连队的82 英烈慷慨赴死,悲壮至极、惨烈绝伦,所览中国近现代战史战例,可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比对刘老庄、大胡庄两组82 英烈群体,令人真切感受到新四军赤诚为民的崇高境界。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铁军英烈舍身取义,用血肉之躯和英雄气概铸就了震天撼地、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两组82 勇士展现的英雄壮举,是中共精神谱系的一个缩影,必将有力地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未来。
C. 二营四连,一营二连,同是新四军两个连队,建制不同的两个方阵,以同样的82 忠魂,宣示了铁军将士绝境制胜的钢铁意志
在两场血战中,新四军指战员宣示的人民军队绝境制胜的钢铁意志,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针对刘老庄战斗,伪淮海省省长郝鹏举曾向他的日本主子献计说,“与共军作战不能四面合围,因共军意志顽强,必遭猛烈反抗,围攻者必遭重大伤亡而得不偿失。”刘老庄82 烈士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八路军总部和新四军军部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指出,“全连82 人全部壮烈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盛赞“82 壮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他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写道:“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当时,“大胡庄连”每人只有1 支老套筒步枪、1 把刺刀、4 枚手榴弹和少量的子弹,全连仅有2 挺轻机枪。而当时侵华日军3 个日军步兵中队的标准配置是,除每人1 支三八式步枪,还拥有27 挺歪把子轻机枪、27 个掷弹筒;1 个步兵炮分队配有2 门平射炮;重机枪分队拥有4 至8 挺重机枪,且弹药充足;日军还携带大量毒气弹和燃烧弹,再加上伪军1 个大队的武器装备,“大胡庄连”根本无法与其相比。然而,大胡庄连83 名指战员面对10 倍于己且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强敌,仗剑挺身,毫无畏惧,显示出中国人民敢同一切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敌人的猖狂进攻下,干部战士一个接一个倒在血泊中,但勇士们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机枪手牺牲了,炊事员顶上去。在弹药耗尽,敌人又使用毒气弹,大部分战士牺牲的情况下,面对冲到面前的敌人,伤员们奋勇跃起,殊死血战,这种英勇顽强、慷慨赴死的战斗精神,正是铁军将士绝境制胜钢铁意志的生动写照。
意志是精神的支柱、胜利的基石。从两组82 英烈惨烈牺牲细节的比对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逆境制胜铁的意志,是新四军面对艰难困苦不屈不挠,即便遭受皖南事变这样的重大挫折也能凤凰涅槃,成为所向披靡胜战之师的力量之源。在全面抗战中,新四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顽强斗争,英勇杀敌,成功抗击了16 万日军和23 万伪军,涌现出塘马战斗、小沙东海战、朱家岗战斗等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依靠这种绝境制胜的钢铁意志,在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将士无畏流血牺牲,包括团以上干部350 多位在内的8 万余伤亡将士,每一位英雄豪杰都是新时代坚定逆境制胜钢铁意志的楷模。
D“. 刘老庄连”“大胡庄连”,同为人民军队两个功勋团体,英名不同的两百壮士,以同样的不屈不挠,树起了新时代再创百年辉煌的光辉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胡庄82 烈士牺牲不久,按照刘少奇指示,中共淮安县委组织全县人民向“大胡庄82烈士”学习,掀起了全民支持抗战的热潮。全县参加新四军的青年总数超2000 人,民兵超万人。党员队伍,由1941 年初的100 人左右,1942 年初发展到400 余人,1943 年初发展到1500 余人,大多数乡建立了党支部。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健全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淮安很快成为新四军抗日反顽的堡垒地区。榜样的渊源在红色传承。“刘老庄连”所在的新四军十九团,前身源于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和八路军的一一五师六八五团,1941 年四连编入十九团。“大胡庄连”,是原冀鲁豫游击队和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部分基层指战员组成的战斗连队,干部战士大多是土地革命时期入党的老红军。“刘老庄连”连长白思才是走完长征的老红军,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直到牺牲时还亲自担任连队重机枪手。两个连的指战员大多为20 岁左右的青年,最大的30 多岁,来自内黄县六村乡温邢堌村的战士王书方,结婚不到1 周就随部队南下,最后牺牲在大胡庄战斗中,其妻张乡果从此终生守寡,直到2000 年去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始终铭记当年在刘老庄、大胡庄为国捐躯的先烈们。2009 年9 月,2014 年9月,“刘老庄连”先后入选全国“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国家第一批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987 年1 月,在黄克诚将军的关心下,淮安地方政府筹资建设的大胡庄82 烈士陵园落成,2012 年,江苏省又对大胡庄烈士陵园实施改造重建工程。2012 年,经发掘清理的烈士遗骸,在园内重新安葬,新建了烈士公墓。2016 年,当地政府又在大胡庄战斗遗址上新建了纪念园,如今前来悼念祭扫的人群络绎不绝。
当年由于战争的原因,最初“刘老庄连”82 烈士中只有17 位留下姓名,65 位是无名英雄。2011 年3 月,《淮安日报》启动“寻找刘老庄连无名烈士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沿着刘老庄连当年行军战斗的路线,历时10个月行程1.5 万余公里,找到了40 多位疑似刘老庄连烈士的珍贵线索,经党史专家反复研究辨析,最终确定其中9 位为刘老庄连82 烈士。如今,烈士寻访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同强敌决斗,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回眸两组82 英烈的战斗征程,令人清晰地看到,新四军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壮大,敢于斗争的品格早已熔铸在铁军将士的红色血脉中。当年两个82 英雄群体铸就的巍巍丰碑,蕴藏着无穷的精神伟力,永远值得我们赓续传承。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人民,要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谋得发展、赢得胜利,将面临绕不过的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未来,只有以两个82 英雄群体为代表的铁军将士为榜样,以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迎难而上,才能在再创百年辉煌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