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特稿 > 简述新四军军部驻地的变迁
简述新四军军部驻地的变迁
作者:黄启量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5-05-20 浏览次数:44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自1937 年10 月新四军成立至1947 年1 月新四军番号撤销,新四军军部驻地多次迁移,多达数十处,跨越5 个省的20 多个市(县)地区。
军部暂驻湖北武汉
1937 年7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于9 月28 日发出通报,宣布“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10 月12 日,国民政府正式颁布改编南方8 省的红军游击队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命令。10 月23 日,叶挺赴延安面谈,他从南京出发,经武汉、西安,于11 月3 日到达延安。他的到来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与接待,毛泽东亲自在门外等候。9 日,叶挺离开延安于13 日回到武汉。当天,他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军部暂驻武汉,在南昌、福州设办事处”的指示,在武汉以新四军军长的身份向报界发表谈话。21 日,在叶剑英的陪同下,叶挺到南京面见蒋介石,商谈有关改编事宜。返回武汉后,在汉口日本租界的大和街26 号设立了新四军筹备处。12 月23 日,项英带领新四军的第一批干部由延安抵达汉口,两天后的25 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大和街26 号(今武汉市汉口胜利街332―352 号)成立。叶挺召集会议,提出了新四军的任务,介绍了南方红军游击队整编的情况。在汉口这段时间,叶挺、项英接待、调配了大批从延安来的高级领导干部,配备了新四军军部各处、科干部,有效地解决了新四军各支队集中整编、干部任命、隶属关系和后勤给养等问题。
新四军军部在武汉的时间为1937 年12 月25 日至1938 年1 月4 日。
军部迁往江西南昌
早在太原失守后,中共中央根据当时形势,作出了新四军军部第一步设在南昌的决定。1938 年1 月4日,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工作人员从汉口乘坐“招商江裕号”客轮离开武汉东下南昌,进行军部迁驻南昌的准备工作。叶挺留在武汉继续办理同国民党交涉的有关事宜。
1 月6 日,项英、张云逸、周子昆等到达南昌与陈毅等人会合,将军部住址设在南昌市三眼井高升巷张勋公馆(今南昌市友竹花园7―8 号内)。以新四军军部名义正式对外办公。军部迁入南昌后,新四军司令部于1 月28 日,在《新华日报》上刊登启事:“本军移驻南昌,前汉口大和街26 号军部即行结束,所有公文信电投寄南昌三眼井本军部”。军部分批派员赴各地传达中央指示,动员、指导红军游击队集中整编,指挥部队向安徽岩寺集结,筹备各种军需物资,建立新四军兵站。2 月,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决定,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8 省10 多个地区坚持3 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迅速到皖南歙县岩寺和皖中的舒城、无为等地集结。新四军军部也于4 月4 日离开南昌。新四军军部在南昌的时间为1938 年1 月6 日至1938 年4 月4 日。
1938 年4 月4 日,新四军军部开赴皖南岩寺(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小街)。4 月5 日,军部进驻岩寺的金家大屋。新四军整编为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驻潜口、王村;第二支队驻琶村、琶塘;第三支队驻王和村;第四支队驻安徽霍山县流波疃,共1 万余人。随后组织先遣队赴苏南抗日。4 月15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出了“新四军不能久住岩寺”的命令。5 月4日,毛泽东致电项英:“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茅山地区创造根据地,然后分兵一部东进,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军部于5 月5 日离开岩寺,向太平县转移。
新四军军部在岩寺的时间为1938 年4 月5 日至1938 年5 月5 日。
1938 年5 月7 日,军部移驻太平县麻村,12 日,第四支队一部在蒋家河口伏击日军获胜,新四军首战告捷。14 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长江局、东南分局及项英,对在江南敌后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作出指示。26日,新四军军部由太平县进驻南陵县土塘村。在这里,新四军召开了全军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和第一次参谋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新四军的口号。7 月28日,项英离开土塘赴延安,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8月2 日,叶挺率新四军军部机关撤离土塘。
新四军军部在土塘的时间为1938 年5 月26 日至1938 年8 月2 日。
军部离开土塘前往安徽泾县云岭地区。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也同驻云岭,项英于10 月22 日回到云岭。在此期间,新四军召开了第二次政治工作会议和第二次参谋工作会议,以及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39 年3 月23 日周恩来到达云岭,代表中共中央向新四军和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向敌后发展的方针。1940 年10 月19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皓电”,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2 月下旬,顾祝同命令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为总指挥,秘密调集8 万余人,包围皖南新四军部队。1941 年1 月6 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皖南事变。在这次事变中,新四军军部受到了国民党顽固派毁灭性的围剿,损失极其惨重。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撤离云岭。
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时间为1938 年8 月2 日至1941 年1 月4 日。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陈毅于1941 年1 月18 日,向中共中央建议在苏北成立新的新四军军部。1 月20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部队整编为7 个师和一个独立旅。1 月25 日,新四军军部即在盐城成立,军部机关设在盐城文庙(今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西路126 号)。
不久,敌机在军部驻地附近投弹轰炸,新四军军部由文庙移至盐城以南的熊家祠堂。8 月8 日,盐城的敌情解除,新四军军部由许家巷迁驻盐城西郊的泰山庙。1941 年7 月初,日伪分别从泰州、东台等地增调兵力向盐城方向集结“扫荡”,妄图消灭新四军军部和中共华中局机关。刘少奇、陈毅根据形势,决定新四军军部和中共华中局机关主动撤离盐城,跳出敌人包围圈,实行战略转移。7 月9 日,军部离开盐城泰山庙向阜宁地区移动,11 日到达建阳(今建湖县)以北的左家庄(今江苏省建湖县建湖镇),21 日到刘家舍(今江苏省阜宁县南部),29 日迁驻阜宁县董村。这天上午,敌机对董村进行了偷袭扫射,军部由此又移往殷家桥,30 日移驻阜宁小兴庄附近的北路马。31 日,新四军军部和中共华中局主要领导在北路马聚会。根据反“扫荡”斗争的需要,刘少奇和陈毅分开行动,刘少奇负责华中党政军全面工作,陈毅专门负责军事指挥和军部工作。会后,刘少奇、赖传珠等人由北路马出发,沿黄河堤到达大高庄宿营;陈毅负责的军部工作人员仍然驻在北路马。
8 月2 日,赖传珠致电陈毅,拟与其会合。为此,刘少奇、赖传珠于3 日从大高庄出发,经张家码头到达阜宁县的洲门。8 月4 日,陈毅由北路马赶到洲门,召集各部门负责同志,研究如何攻打湖垛、盐城等作战问题。8 月19 日,军部人员会合后,全部移驻阜宁陈集以及邻近的侉周庄(今江苏省阜宁县阜城镇西南13公里处)。11 月10 日,再迁至阜宁停翅港(今江苏省阜宁县阜城镇西南17 公里处)。
1942 年1 月5 日,为配合中共中央华中局召开扩大会议,军部由停翅港迁往单家港(今江苏省阜宁县阜城镇西北20 公里处)。华中局扩大会议结束后,刘少奇离开盐阜地区,于3 月19 日启程经山东等地返回延安。同年12 月中旬,泰州、镇江等地增敌近8 万余人,向盐阜区实施第二次“扫荡”。为了有效地保存自己,军部于12 月24 日下达了向新四军二师驻地黄花塘转移的命令。
军部在盐城的时间为1941 年1 月25 日至1942 年12 月25 日。
1942 年12 月25 日,军部从停翅港出发,经板湖、苏嘴等地,于当日下午6 时到达淮阴地区的高家荡,次日下午经马厂渡河到达芦家庄,27 日经李庄等地,通过庙河庄至王营,于深夜12 时抵夏家圩,军部机关人员在黄家桥宿营。28 日下午1 时,军部由黄家桥出发,经豆瓣河、王庄等地,于30 日到达高良涧,31 日经东双沟过河到达观音寺。
1943 年1 月1 日,军部从观音寺启程后到达永丰。在永丰地区一边休整,一边等待二三梯队到此会合。6 日,军部在此地召开会议,并作了军直属队精减等方面的工作部署。经过几天休整后,10 日,军部由永丰直达新四军二师师部驻地淮南黄花塘。黄花塘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城东南黄花塘镇。在此期间,新四军军部领导全军开展了整风、大生产、军政大整训,发展和巩固了苏、皖、浙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5 年1 月27 日,王震、王首道等率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2 月15 日,新四军第二师师长罗炳辉电呈军部,敌千余人进占盱眙以南的杨村。19 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华中党校、卫生部等机关从黄花塘疏散,2 月28 日,军部离开黄花塘。
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的时间为1943 年1 月10 日至1945 年2 月28 日。
1945 年2 月28 日,新四军军部由黄花塘转移到葛家巷西南的千棵柳地区。千棵柳位于江苏省盱眙县东南约50 公里处。4 月4 日,新四军拟发动路西反顽战役,从整个战役考虑,军部决定随参战部队一同移至淮南路西。10 日,军部从千棵柳迁驻路西地区的大赵庄。
4 月24 日,路西反顽战役告捷。次日,军部在杨家湾召开的总结反顽战役胜利经验的会议上确定,军部仍然搬回千棵柳地区。军部于4 月25 日从杨家湾经天长霞王、池河镇等地,于31 日返回千棵柳地区。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被围困在苏北淮阴、淮安城内的伪军继续与新四军抵抗。为了拔掉这颗钉在苏北根据地的钉子,新四军军部决定发起攻打“两淮”战役,并拟在攻克淮阴后,将军部迁往淮阴城内。
1945 年9 月6 日,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解放淮阴县城后,设立清江市。军部于9 月9 日派参谋处长陈锐霆前往淮阴,具体安排军部迁驻淮阴的住房等事宜。9 月19 日上午,军部离开了千棵柳。
新四军军部在千棵柳的时间为1945 年2 月28 至1945 年9 月19 日。
军部离开千棵柳,到达冈村宿营。1945 年9 月20日经中渡、蒋坝,后坐船到达高良涧,21 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移驻清江市。
21 日这天,军部在前往淮阴途中,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部署。要求新四军抽调部队参加发展东北;主力开赴山东;浙江、苏南、皖南部队主力撤返江北。10 月29 日,中央决定组建新四军第一纵队,配合执行发展东北解放区的任务,任命叶飞为纵队司令员,赖传珠为政委。11 月12日,赖传珠从淮阴到达第一纵队集结地江苏涟水城任职。16 日下午,新四军政委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从淮阴到达涟水县城,在新组建的纵队会议上,宣布了北上任务。10 月28 日,新四军军部从江苏淮阴分批撤离。
新四军军部在淮阴的时间为1945 年9 月21 日至1945 年10 月28 日。
1945 年11 月17 日,新四军第一纵队从涟水出发执行北上任务。25 日,张云逸、饶漱石等人率军部机关人员从淮阴出发,在地下“苏鲁交通线”的掩护下,顺利通过敌伪控制的陇海路等封锁线,抵达路南地区的竹墩,同先期到达这里的新四军第一纵队会合。12月初,新四军军部人员到达山东临沂城西的天主教堂内,和新四军军长陈毅会合。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饶漱石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兼山东军区政委;张云逸任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新四军番号虽然存在,但整个战略任务已经开始改变。
1947 年1 月21 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番号被取消。至此,新四军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担负起在华东地区粉碎国民党军进攻,夺取全国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历史重任。
新四军军部在临沂的时间为1945 年10 月28 日至1947 年1 月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