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艺苑 > 字里行间关怀情
字里行间关怀情
作者:袁志颖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25-07-18 浏览次数:22
1986 年,华恩将珍藏多年的一封信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目前这封信正在纪念馆基本陈列中展出。轻如蝉翼的纸笺,承载着厚重的情谊。跨越历史,透过书信,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字里行间的关怀之情。
陈毅回复华恩的信(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新四军纪念馆)
【实物】陈毅写给华恩的信
【简介】1986 年,华恩将珍藏多年的一封信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目前这封信正在纪念馆基本陈列中展出。轻如蝉翼的纸笺,承载着厚重的情谊。跨越历史,透过书信,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字里行间的关怀之情。【故事】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党中央在1938 年为培养马列主义艺术干部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其宗旨是“艺术是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培养抗战艺术干部是刻不容缓的工作”。1944 年抗日战争处于局部反攻阶段,党中央与新四军军部抽调新四军部分人员前往延安鲁艺学习,以加强各地的抗日宣传力量。
(现藏于新四军纪念馆)
令华恩没有想到的是,陈毅同志在百忙之中回信了!
“华恩同志,来信悉,你要回华中工作,已交办处理机关去决定,此事由刘晓同志办理,你可向他交涉,他住党校一部,得闲请来一谈。”
该信以墨水书写,“内详”字样上有一红印章。信封是用马兰草制作的,很鲜艳。信封反面有2 个邮戳(延安字样),跋题为“联政宣传队华恩同志收内详”。
1978 年12 月21 日,华恩同志给新四军纪念馆写信,信中专门提及了“1945 年陈毅同志给他回信的来龙去脉”,信的末尾写道:“这件事,对我来说,是平生难忘的。你说,我对陈毅同志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怎能不像大海一样的深呢?”
1945 年的5 月17 日,成了华恩记住一辈子的日子。这封信虽然寥寥数语,却在字词句读中浸润着关怀,承载着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年的记挂,凝练着关爱之情。
虽然华恩收到了陈毅的回信,但后来并没有回到华中工作。当时,组织上考虑到华中正在作战,文化干部要稍后才能去华中。于是华恩就服从安排分配到三五八旅工作,从此未有机会再见陈毅同志。
陈毅同志是新四军军长,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对革命事业坚贞不渝。他一生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爱憎分明。他文武兼资,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政治、军事、外交经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华恩同志是安徽定远人,20 世纪40 年代曾在陕北公学、延安鲁艺学院学习,后入华北联合大学,曾任部队文工团、江苏省歌舞团副团长、团长,江苏戏曲学院歌舞话剧系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副主任等职。
1986 年,华恩将珍藏多年的这封信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2011 年底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信札,是读懂历史的一道入口。革命者的书信中,有家国情怀,有缱绻情意,有静水流深,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新四军纪念馆珍藏的陈毅写给华恩的这封信,感动着无数观众。
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走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走过白手起家的建设岁月,他们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对革命事业坚贞不渝,始终关心关爱着人民,对青年人满怀殷切期望。陈毅同志复信华恩,体现出他对年轻文化战士的关心,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他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爱憎分明的一生!
《新青年》的发刊词中有这样的语句:“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毅同志回信华恩,让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关心青年人的成长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要做青年人在人生道路上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今天再次解读陈毅给华恩的书信,可以激励青年人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