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辽宁”号航母服役对中国海军的影响
“辽宁”号航母服役对中国海军的影响
作者:张晓林 黄春宇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3-17 浏览次数:7015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已于2012年9月25日列编服役,正式加入人民海军。“辽宁”号航母服役,意味着中国海军也迈入了航母时代。航母服役将全面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将极大提升海军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辽宁】舰在航行中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已于2012年9月25日列编服役,正式加入人民海军。当前世界上共有9个国家拥有21艘现役航母,有5艘航母在新建和改装。建造航母,是多少代中国人的热切盼望和夙愿。“辽宁”号航母服役,意味着中国海军也迈入了航母时代。尽管现在的“辽宁”号还是一个试验平台,距形成实战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对中国海军的发展有着分水岭的意义,将产生全方位且深远的历史影响。航母服役将全面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将极大提升海军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航母服役牵引中国海军从近海型兵力建设向远海型兵力建设转变
对中国海军乃至中国军队来说,首艘航母入列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舰种,它还是国家实力和军事实力明显提升的象征,更是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经之路。无论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还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或者是俄罗斯、印度、巴西这样的“金砖国家”,无一不对发展航母“情有独钟”。海军是一个装备技术复杂、多兵种合成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军队现代化的特点在海军表现得尤为突出。海军军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象征。恩格斯当年曾说过:“现代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现代航母的建造,将集中国家全部的经济科技实力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拥有现代航母,是强大海军的突出标志,是国家军事实力的明显象征,是国家利益与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全面体现。
航母是海上的大型机动作战平台,航母的列编服役到逐渐形成作战能力,意味着中国以航母为中心的大型海上作战编队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涉及到海上作战体系和作战保障体系等全面建设,所有这些建设将会彻底改变中国海军自成立以来以近海型兵力建设为主的现状,将建设的重点转向远海型,从而拉开了21世纪中国建设蓝水海军的序幕。
航母服役促进中国海军武器装备及兵力结构的完善优化
过去,中国缺乏海上远距离、大规模投送平台和作战训练平台,首艘航母的服役,为远洋投送和远洋作战提供了条件。“辽宁舰”既弥补了这一缺陷,也弥补了作战体系的空缺,使海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军种。它具体体现在: 航母可以有效地统合海军水面舰艇力量。以往,众多的海上作战平台均依靠岸上指挥所进行指挥,难以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现代化的航母编队,类似于将多兵种统编的陆军集团军。航母编队将海军的主战兵种航空兵、水面舰艇、潜艇和海军陆战队等统编成海上作战集群,将过去的单一兵种的作战统合到以航母为中心的海上平台之上。要发挥航母编队的整体作战效能,需综合协调各种兵力承担防空、反舰、反潜、电子战和对陆攻击等多种作战任务。为了保证航母本身安全,要求航母编队舰载机和属舰都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水平。在兵力组成和配置上,要科学合理,达到最高整体攻防作战能力。航母的入列,将推动以航母战斗群为核心的海军兵力建设,在有效统合海军水面舰艇力量的同时,形成联合作战态势,大大提高战斗力。航母可以大大提高海军的海上远程作战能力。航母实际上就是一个搭载飞机的移动平台,是一座海上机场。作为现代化远洋海军的核心力量,它承担着为远洋海军舰艇编队或海军陆战队提供空中掩护和支援、远洋对空地和海上攻击、空中早期侦察、预警指挥、电子战支援、空中加油以及中远程空中反潜巡逻等重任。此外,航母还能有效提高一个国家海基核力量的生存能力,使弹道导弹核潜艇进入大洋有了可靠保护,提高了核威慑的可靠性。
航母入列意味着我海军的兵力结构未来将要调整到以航母编队为核心的编组样式。海军兵力结构,是指具有不同作战功能的海军人员及其武器装备的有机构成。海军兵力结构合理,有利于各种作战力量协同配合,使整体力量“倍增”于“部分之和”;海军兵力结构不合理,则可能使海军因功能缺陷而难以充分发挥整体威力。在航母入列前,我海军兵力结构主要由近海防御兵力和战略核威慑兵力等构成,兵力结构中存在着陆上兵力过大、海上战斗部队比例过小这一状况。航母服役后,我海军的兵力结构将逐步调整到以航母编队为核心的编组样式,岸上指挥及保障机构将有一大部分转移至海上,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海军兵力结构很大部分为陆上兵力这一现状。
航母服役促进中国海军人才培养教育训练的全面改变
促进海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未来我航母编队的指挥人员,既是航母编队的组织者,也是作战的指挥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航母编队作战水平和训练质量。这就要求航母编队指挥人员既熟知战术知识,又具备合同作战的指挥能力;既掌握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又熟悉战略理论、战役理论、战术理论等;既在水面舰艇部队或航空兵部队机关任过不同职务,又有在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单一舰艇(机种)工作的多种经历。航母上各级指挥人员需要有各种任职经历和能力的客观实际,必然促进我海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促进海军训练内容的创新。航母编队的训练,既有战术训练,又有战役训练和战略研究;既有对空作战的协同训练,又有对海、对潜、对陆作战的协同训练;既有单机种的训练,又有多机种的训练;既有单兵种训练,又有多兵种、跨兵种训练,几乎包括海军训练的全部内容。航母编队的这种训练特点,就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选择性、实用性的训练内容体系。为满足航母训练的需要,就要改革和创新教育训练内容,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训练内容体系。
促进海军训练方法的优化。航母编队的实装训练代价大、风险高。一个航母编队一次出海训练,其所需费用十分惊人,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数百万美元,有时甚至需要数千万美元。此外,航母较为庞大,进出港口安全隐患多,其载有易燃易爆品多,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舰载机训练难度高,更易发生事故,造成机毁人亡、母舰受损的后果。因此,国外普遍采用先进行模拟化训练,然后进行实装训练的方法,来减少风险和代价。在院校教学方法上,国外还根据航母编队海上作战运用的要求和训练特点、规律,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实施多院校联合施训。在提高航母作战能力的训练方法上,国外普遍采取模拟对抗训练、基地综合训练和军事演习等方法。为适应航母编队的训练需求,我海军也需要实施多院校联合施训,并大力推进以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为主要标志的训练方法改革。
航母服役增强中国海军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
航母编队除了拥有较强的作战能力外,还具有许多从事非战争运用的优势。航母服役,在未来形成作战编队后,将极大提高我海军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提升海军非战争军事行动达成国家目的的能力。航母编队兵力多,专业兵种齐全,拥有多样的、充裕的战略物资,能够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战略利益。其非战争运用几乎涵盖了海军非战争运用的所有类型样式,不仅能够遂行抢险救灾等纯粹意义上的、较为单一的、非暴力性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而且能够遂行海上力量显示、海上战略威慑、海上有限打击等综合性强、具有一定暴力性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航母编队非战争运用多样化特性为海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了充分条件与多种选择,使其能够根据任务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达成国家需要达成的目的。
提升海军平战转换迅速执行非战争任务的能力。航母编队在海上各类舰艇编队中,可在最短时间内由非战争状态迅速转换到战争状态,又能从战争状态及时变更为非战争状态。这种功能的转换,状态的变更,并不导致整个航母编队战斗力的下降,可基本保持航母的正常运作。一个航母编队在海上执行战备值班或准备对某个目标实施打击时,一旦遇有发生在附近海域的海啸或地震等自然灾害,在不经过任何额外准备的情况下,即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或出事地点,进行抢险救灾、实施人道主义救援。
提升海军独立遂行多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航母编队作战能力覆盖海、陆、空、天、电多维空间,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具有强大的独立和机动保障能力,对各种自然环境甚至恶劣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依赖港口和岸上机场的情况下行动,同时还具有建制医疗支援、战略与战术运输、后勤支援、可靠的通信能力等。航母编队拥有的这些综合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地遂行多种非战争行动。比如,当遇有地震、海啸等重大灾难时,航母编队可在最短时间内向灾区运送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倘若灾区的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设施被损毁,舰载直升机等可立即用作运送救援人员、物资的最佳工具,不仅能迅速、直接抵达灾区,还可在救援行动高峰期有效避免陆地交通的拥堵,提高救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