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他为导弹部队排哑弹——记来自苏北老区“忠诚使命的高原火箭兵”盛德华
他为导弹部队排哑弹——记来自苏北老区“忠诚使命的高原火箭兵”盛德华
作者:孙加永 王继涛 刘新林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4-09 浏览次数:7558
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哑弹克星”。他从事排弹工作七年,带领战友在戈壁荒滩徒步闯行1300多公里,探索弹着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发现并排除哑弹多枚。
二炮司令员靖志远上将(右)授予盛德华荣誉称号
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哑弹克星”。他从事排弹工作七年,带领战友在戈壁荒滩徒步闯行1300多公里,探索弹着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发现并排除哑弹多枚。
他戍边17年,先后两次荣获全军优秀士兵人才奖,被解放军四总部联合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一次荣立一等功,两次荣立三等功,三次被上级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九年被评为优秀士官。2010年5月,二炮司令员靖志远上将、政委张海阳上将联合签署命令,授予他“忠诚使命的高原火箭兵”荣誉称号。他就是二炮驻青海某部训练场三级军士长(五级士官)、阵管班班长盛德华。
盛德华的家乡苏北大丰市曾是新四军八路军胜利会师的地方,他的祖父盛志仁抗战时期曾在新四军创办的军工厂当过工人,爷爷给他留下许多新四军的故事。1993年12月,盛德华放弃在私营企业当机修师傅的丰厚待遇,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来到二炮驻青海某部成了一名火箭兵。
常常上演《拆弹部队》角色
何谓哑弹?二炮部队的哑弹,就是部队训练和试验发射中产生的个别未能正常爆炸的子母弹子弹头。在世界各国的导弹武器试验中,母弹解爆后,都可能有个别子弹头未能正常引爆。它们有的散落地表,有的钻入地下,于是就形成了哑弹,随时可能爆炸。如果仍由它们“霸占”效应场,就无法进行后序的毁伤效应评估。因此,挖排哑弹,就成为效应场一项既神秘又危险的重要工作。
看过美国大片《拆弹部队》的人,都会为那惊心动魄的场景所震撼,但它只是一场电影秀,而盛德华时常经历着那真实的场景。作为二炮第一个直接承担哑弹挖掘排除任务的操作手,每次作业,盛德华都要穿上只有在电影里才见到的臃肿的重达12公斤的防弹服,戴上密不透风的近两公斤重的防弹头盔。夏天,戈壁地表温度高达56摄氏度,作业一次,盛德华全身上下就跟在水里泡过一样。
2004年5月下旬,盛德华第一次执行哑弹挖掘排除任务。在完成弹道方向确认、画出方向标识、探明导弹侵彻度等繁杂程序后,他驾驶防爆挖掘机小心翼翼地展开排弹操作。他手握操纵杆,接近弹坑、铲斗调平、铲齿垂直、对准标识、下铲挖掘,三个小时后,终于挖出了哑弹。
当哑弹挖出后,同志们才发现这枚哑弹距铲斗右侧内壁仅10厘米,如果下铲时稍有偏差,如果铲斗插入时稍有抖动,如果提升铲斗时摇摆,都有可能引爆哑弹,后果不堪设想。
在靶场,盛德华不仅担负着哑弹挖掘排除任务,还要在每次导弹落地后,第一时间独自驾驶吉普车进入核心爆区,为搜弹分队和科研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在和平年代,这项任务的艰险程度可想而知。按规定,他必须凭着直觉和肉眼观察,迅速找出一条进出靠近标靶和爆心的安全通道,并在确认有哑弹的地方插上红旗,提醒后续的车辆人员绕行,不能有丝毫差错。
盛德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把“独门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战友,带出了120余名能够熟练掌握特种车驾驶与维修、哑弹排除等技能,胜任信息化转型需求的技术骨干。二炮某基地政治部主任高海华说:“盛德华常年扎根荒芜人烟的西部高原戈壁,在鲜为人知的哑弹挖排岗位上笑对生死,为我军常规导弹战斗部改进和二炮部队核心军事能力提升作出了无法替代的重要贡献。”
他摸透了哑弹的脾气
盛德华入伍后最早从事挖掘机驾驶业务。2004年他主动申请到刚组建的试训基地效应场参加哑弹排除工作,因为他从事的专业与哑弹排除专业需要的技术非常相近,二炮当时还没有一名专业的哑弹挖掘排除操作手。
导弹战斗部在解爆后形成的哑弹,性能很不稳定。二炮当时还没有一套专业的哑弹挖掘操作规程,在驾驶防爆挖掘机挖排哑弹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引信引起爆炸,造成人员伤亡。
为了更好地了解装备性能,熟悉装备操作,盛德华就用普通挖掘机代替防爆挖掘机,用以前废旧的弹壳模拟哑弹进行操作。在无教材、无教员的情况下,他从最基础的专业学起,从最基本的技能补起。为研究弹头在各种条件下的爆炸毁伤效应和落地后的运动轨迹,他找到专家求教,了解各种弹头的性能和弹道数据的变化规律。后来他编写的《哑弹排除操作规程》,填补了二炮哑弹挖掘排除军事训练教材的空白。
多年来,盛德华有个习惯:每次执行完排弹任务,都把其中的关键环节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一有空就翻出来琢磨,从看似偶然的细节中捕捉灵感。本子渐渐变厚,哑弹在他面前慢慢变“乖”。他总结出的一套找弹洞、探弹道、看弹迹“三结合”的找弹方法,在历次任务中屡试不爽。别人找不着的哑弹,他到弹着范围转上一圈,瞅上一瞅,心里就有数了。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视察,还有一枚哑弹没有排除。为保证首长安全,盛德华奉命带领战士连夜排除。他们在弹着区域挖了一个八米深、六米宽的大坑,哑弹还是了无踪影。盛德华扔掉工具,坐在沙地上深思片刻,随即用手直接在大坑西侧边缘刨挖,哑弹乖乖现身。原来,这枚哑弹钻入土层的时候被一块巨石阻挡,改变了入土方向。盛德华根据石头上的弹痕,准确判断出了哑弹的藏身之处。
痴迷排哑弹只因为担心“它会伤害别人”
笔者釆访时问盛德华:“既然排哑弹那么危险,你为何还这样痴迷于它?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呢?”他搓着宽厚的手掌,憨憨一笑:“哑弹总得有人排,别人排也会有危险!”是的,他本有很多次机会可以离开,但他一直在坚守。
盛德华入伍17年,他多次面临进退走留的选择。2000年,他被调到某团某洞库担任温湿度测量员。洞库内潮湿、阴冷且易受辐射,是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一位老乡找到他问:“盛德华,你到这里来干什么?”他笑着说:“在哪儿不是干工作,别人不想来,这地方又离不开人,我就在这干吧。”
2005年,盛德华同村的一名青年入伍后正巧也分到了试训基地,他得知盛德华即将面临四级士官套改,便劝说道:“村里和你同龄的人,都出去做生意、包工程,好多人车子房子都有了。老家经济发达,凭你精湛的驾驶技术,找到一份好工作轻而易举。”盛德华却说:“我的技术是在部队学的,如果部队需要我,我就得留下来好好干。”
2006年5月底的一天傍晚,盛德华驾驶防爆挖掘机在挖掘哑弹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哑弹从铲斗倒下的砂土中遗漏,他冒着危险下车检查。突然,驾驶仓外侧600公斤重、10厘米厚、一人高的钢门突然脱落,呈扇面向刚下车的盛德华砸来。猝不及防,钢门砸在他的右腿上,造成右股骨和右胫骨骨折。出院后,单位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试图为他调整一个相对轻松的岗位。他却说:“新来的同志技术还不过硬,让他单独操作我不放心,我这点伤能坚持。”
采访结束临别前,盛德华告诉我们,尽管他“痴迷”哑弹,但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没有哑弹可以再排。这不是害怕继续面临生死考验,而是没有哑弹排了,也就意味着我军的导弹毁伤效应产生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