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我与新四军 > 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
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
作者:梁华辉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4-17 浏览次数:6864
2011年1月15日是舅外公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整整7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敬爱的舅外公袁国平,以表达我们一家对他和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我母亲申绿茵是原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的外甥女。2006年在纪念袁国平诞辰100周年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四集人物传记片《父亲·将军》,勾起了她对舅舅袁国平的无尽思念。在看完电视后,她眼眶含着泪花,激动而又感慨地对我说:“你舅外公袁国平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才华横溢,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对家人对朋友充满了爱。他那‘如果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阵前讲话震撼人心。为了不拖累部队,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竟然向自己开枪,他牺牲得多么壮烈、多么英勇,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每每想起他,我就为有这样的舅舅感到自豪、感到骄傲。你们要记住他,永远不要忘记!”接着她拿出珍藏多年的照片,和历次报刊刊载纪念袁国平的文章,有的还是我母亲年轻时亲手抄摘的报刊章节,片纸只字都透露出她老人家对亲人的缅怀和思念。
我外婆袁维是袁国平的亲妹妹,经常跟我母亲及舅舅、姨妈讲到袁国平的故事。有些是历史有记载,有些是鲜为人知的。记得我上高中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一天母亲在整理家庭照片时,我看到了一张很旧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年轻英俊,戴着一副眼镜,神气十足地骑着一头花白的高头大马,走在乡间的小道上,好像是兴高采烈地去参加庆祝活动似的。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赶忙凑上前去问母亲这是谁?这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他在干什么?一连几个问号脱口而出。母亲稍加思索告诉我:这是你的舅外公袁国平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留下的照片。我指着照片后面舅外公秀丽的字迹“袁国平1937年于甘肃庆阳”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是1935年,为什么照片后面签字时间是1937年呢?”母亲说:“那是红军打下腊子口后,刚刚胜利地到达陕北,你舅外公受命创办红军大学,白手起家,困难重重,起早贪黑,呕心沥血忙于‘红大’的创建,无暇顾及家里。到了庆阳任庆阳步校校长兼政委时,才抽空给家里写信并随信寄了这张照片,以表达他对母亲也就是你曾外婆和家人的思念。”
我仔细端详着照片,默念着照片后面的诗句:“十载辛酸斗兵戎,愧我吴下旧阿蒙。半壁江山沉血海,满地干戈斗沙虫。北伐长征人犹在,千伤万死鬼亦雄。弹丸挣扎鱼龙变,地覆天翻见大同。”这是舅外公袁国平1937在甘肃庆阳时作的一首诗。
母亲告诉我,舅外公在家信中曾经说过“我已置身于革命,是以牺牲一切为代价的,无法帮助家里,希望家里能够支持我、原谅我”。袁国平自离开湖南老家参加革命后,就全身心地投入了革命工作,只是在新四军工作时奉命由皖南赴重庆汇报工作时绕道回老家住了一夜,他就是依靠书信和照片寄托对家人的思念,安慰年迈的母亲。这些书信和照片由我外婆袁维代曾外婆收藏着,外婆去世后就由我母亲申绿茵保管。母亲将那一时期的书信照片或复印件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字里行间透露出革命者的坚定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那张照片已被表舅袁振中捐给了袁国平曾在湖南长沙就读的湖南第一师笵学校,现已下落不明。而那照片后面的诗句,却字字句句都铭刻在我的心里,照片上他那音容笑貌永远温暖着我这未曾谋面后代的心,他的革命业绩将激励着鞭策着我永远向前。
峥嵘岁月,有多少仁人志士,背井离乡追求革命理想;他们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只为大同天下。如今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一个强大的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祖国的未来将更加美好!我们这些烈士的后代可以自豪地告诉他们:安息吧,舅外公!你们的血没有白流;你们的革命传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牺牲一切为人民的献身精神,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遗产,我们必将继承并发扬光大,先辈的革命精神将代代相传。
2011年1月15日是舅外公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整整7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敬爱的舅外公袁国平,以表达我们一家对他和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英烈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