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
- 特稿
- 老兵亲述
-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
- 中国梦·边防情
- 多彩军营
- 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
- 海洋岛屿与国防
- 感怀新四军
- 新四军诗词品读
- 峥嵘岁月
- 绵绵思念
- 将帅传奇
- 史林新叶
- 老兵风采
- 铁军精神进校园
- 我与新四军
- 红色景点
- 艺苑
- 连载
- 本刊专访
- 特别阅读
- 我与铁军
- 新四军故事汇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感怀新四军 > 烽火并蒂花
烽火并蒂花
作者:章熙建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04-24 浏览次数:6898
战争,带给无数家庭以颠沛流离甚至是惨烈创伤。而那群不屈不挠的民族精英,于烽火岁月中穿越硝烟的璀璨绽放,直如闪电穿空一般的绚丽。
战争,带给无数家庭以颠沛流离甚至是惨烈创伤。而那群不屈不挠的民族精英,于烽火岁月中穿越硝烟的璀璨绽放,直如闪电穿空一般的绚丽。
雪后的苏北旷野寒如冰川,狭窄的灌河码头两艘木船起锚待发。一阵朔风刮得帆樯哗啦作响,那个使劲挥手的新四军女战士抗不住凛冽寒风仰身跌坐在地,木船如箭破冰驶去,两行热泪霎时从姑娘冻紫的脸颊滚落下来。
这是1943年元月的清晨。挥泪送别的姑娘叫陈克秋,伫立木船甲板那个剪着短发、透发英气的女战士,则是她生死相依的同胞三姐陈洛涟。
时光由今回溯71年。4月的苏北盐城已是草长莺飞、芬芳遍野。但年轻的新四军财经部总金库主任陈克秋,内心却揣着一份莫名的不安。三姐出征两月杳无音讯,让她心如蚁噬。她只能不停地写信,写给姐姐也包括她身边的亲人和战友。终于,这个雷雨交加的黄昏,通信员送来一封信,熟悉的字迹顿时让陈克秋心生一种不祥预感,因为那正是自己写出去的。再看右上角贴的退条,更如五雷轰顶让她跌坐在床榻上,退条上无情地标注着五个字:此人已牺牲。
战事倥偬,关山万重。怆然如坠冰窟的陈克秋无从核对这条讯息是否真实,除本能地在内心极力排斥这个未经证实的噩耗,只能在梦魇袭来不能自持的夜晚,独坐在白水滔滔的灌河湾边,聆听潺潺流水传递远方的信息,向明月抚掌祈祷保佑姐姐逢凶化吉。然而,两周后的那个黄昏,幻想便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陈克秋展开新到的《解放日报》,一个朝思暮想的名字倏然闪入眼帘,那段凝情蘸血的描述直如绳索勒得她几近窒息。
在位于连云港的抗日山烈士陵园,我查阅到了这段报载的文字:“敌人六挺机枪和几十条步枪所构成的交叉火力点,封锁着上岸的去路:子弹像大雨点子似的落在海水上,射在人身上,一会,海水上泛起殷红的血——有人中弹了,沉到水里去。田旅长和陈洛涟一些人,走在最前,不幸踹进了一个水漕里,失脚陷下去了……”刘白羽所著的《海上的遭遇》,详尽地记录了这场海战的惨烈过程。
三姐夫妇合影
陈洛涟,又名乐莲,浙江乐清北白象镇人。1920年出生,1937年考入温州中学,抗战爆发后加入当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参加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前转移至苏北,后任中共阜宁县区委书记、新四军政治部干事。1943年3月赴延安抗大调学途中,于黄海小东沙海域与日军遭遇战中壮烈殉国。
史料记载,噩耗证实带来的惊愕仅是瞬间,陈克秋攥起报纸踉跄着奔向送别三姐的码头。那一刻,风雨骤息,残阳如血,褚红的余晖将天幕压得几欲与海面叠合。分别恍如昨日,不同的是此刻的陈克秋不再流泪,原本柔韧的目光突然迸射出异样的刚烈,恰如火焰一般投向海平面的尽头。
——她或许正想起那次追逐梦想的生命抉择。
1938年那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温州中学寄读宿舍,16岁的陈克秋正在油灯前温习功课。就在这天下午,日军战机对温州城实施了又一轮惨绝人寰的轰炸,尽管海风长啸,但空气中仍弥漫着浓烈的空袭遗留的燃烧焦糊味。突然,姐姐陈洛涟裹着一身寒风冲进屋,掩上门不及解下脖子上的围巾,便附在妹妹耳边兴奋地说:“我们决定去皖南参加新四军!”
看着满脸激情洋溢的姐姐,那一刻,陈克秋的思绪倏然飘回了故乡。那青山绿水的山城乐清,那座家境殷实的陈氏老宅,那九个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一股激情陡然从心底迸射出来——日寇铁骑踏破山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她更知道,姐姐讲的我们是指姚谨春、宋素蝶和王以映,就是那帮一有空隙就溜出校门参加读书会、演出文明戏的进步学生。姑娘“嚯”地站起身决绝地说:“我也要去!”陈洛涟注视妹妹良久,四手相握坚毅地点点头。她知道这个四妹个性内敛坚韧,决定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
数日后那个冬日的深夜,苍穹漆黑如墨。当同学们暂时摆脱战争阴影沉入梦乡时,五个剑胆琴心的姑娘披着夜色翻墙辞别母校,踏上了追逐梦想的征途。
——她或许正想念那段淬火成钢的峥嵘岁月。
翻墙出走数小时后,风尘仆仆徒步赶到瓯江岸边的五个姑娘相偎在一起,寒夜如魅,朝露砭骨,但姑娘们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心跳和热血的奔涌。天刚放亮,五人搭上一艘去青田的乌篷船,目送氤氲笼罩的层峦叠嶂徐徐后移,姑娘们内心陡然生发挣脱藩篱的自由感,悒郁心境豁然开朗,不由舒畅地一路高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然而,奔赴光明的旅程却是险厄相随,一路上闯关过卡险象环生。五个姑娘随机应变作了细致分工,陈克秋年龄最小,负责保管二姐陈慧修悄悄塞给的20块银元盘缠,还有一张新四军驻温州办事处的介绍信。年纪稍大的姚谨春沉稳老练,且因父亲姚糜森是国民党中央委员,自小在南京上学说得一口流利的国语,遇到凶神恶煞的哨兵盘查都由她来应对。
经过近半月的辗转颠沛,1938年12月28日,五个姑娘终于抵达驻扎在皖南泾县中村的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八中队。军营火热的战斗生活,让陈氏姐妹感受着恍如隔世的新奇与激昂,她们立即投身于紧张的学习训练,期待早日学成奔赴前线杀敌报国。除了射击投弹等军事课外,规定每人选修两项专业。外向刚强的三姐选学指挥参谋,内敛沉稳的四妹则选修军需财务。结业考核,姐妹俩分获女生队两项专业第一名。缘此,陈洛涟被分配到军部参谋处,陈克秋则进了军部军需处。
金秋时节,皖南遍野金黄。叶挺军长亲临教导总队观摩结业考核,当结果揭晓时,素以严肃著称的叶军长高兴地与姐妹俩握手致贺,并破例用一句话予以嘉勉:“报国比翼雁,抗战并蒂花。期待你们战场著立勋功。”
——她或许正想象那束青春光华的璀璨绽发。
1943年春,按中央指示,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为队长、八旅旅长田守尧为副队长,率51人的团以上干部队计划经山东辗转赴延安调学。3月18日,乘船队伍在连云港小沙东海域遭遇三艘日军快艇,我军先发制敌,用手榴弹发起突袭,敌艇受创后遁逃。后日军舰艇又来对我军实施攻击。
激战中,在船舱焚烧完文件的陈洛涟刚登上舱面,就被一颗机枪子弹击中腹部,顿时鲜血如注。她强忍剧痛对赶来救护他的丈夫田守尧说:“是到为革命牺牲的时候了!”话音刚落,木船骤然剧颤,显是搁浅了。日军舰艇见状穷追不舍,机枪扫射也愈加猛烈。命悬一线间,右腿连中两弹的田守尧旅长果断命令弃船泅水登岸。就在离海岸仅有20多米时,陈洛涟与搀扶她的田守尧一脚踏空滑入了水漕。沉没的瞬间,陈洛涟遽然伸手向战友们做出一个阻止跟进的警示。正是这个动作挽救了身后队伍,幸存的战友们得以改道涉水摆脱日寇追击,并按计划转赴延安。此役致三师参谋长彭雄等16名同志壮烈牺牲,其中新婚燕尔的田守尧、陈洛涟夫妇年仅28岁和23岁。
陈克秋久久伫立在码头。时至此刻,她才幡然醒悟当时送行缘何蓦然有一种锥心的剧痛。那次烽火岁月司空见惯的别离,其实就隐匿着一场未揭谜底的生死诀别。那一刻,尽管沧海苍茫、阴阳两隔,但她的视线穿透氤氲蒸腾,显然再次看到姐姐深情地回眸一望,那是一缕无尽的牵挂、一份无言的嘱托……
半个多世纪后,我伫立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田守尧、陈洛涟的墓前,时光已把那份惨烈化作了一缕苍翠的记忆,只是风雨侵蚀而略显黝黑的青石墓碑上,新四军军长陈毅和八路军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的手书题词“浩气长存”、“英灵千秋”,仍然凝重而强烈地释放着一个时代曾经的痛楚与惋惜。海风与时光交汇,如巨掌摩挲我刺痛的心灵,那一刻,只觉天地间有个声音:虽然未能一睹圣地光芒而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但英雄们用青春的生命光华熔铸出长城的伟岸,烈士的英灵已然汇入中华民族挺拔的脊梁!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陈氏一门似乎注定是要留下注脚的。田守尧,1915年出生,安徽六安人,16岁参加工农红军,次年入党,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常委、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师长。小沙东海战田守尧壮烈牺牲后,汪伪特务机关乘机制定了一个暗杀计划,挑选一个体格容貌极为相像的特务,假冒田守尧恶战脱险后独自赶赴延安,伺机刺杀毛泽东。1943年6月21日,就在毛泽东到抗大作报告的前一天,这个阴险的特务被田守尧长征途中的战友、时任陕甘宁边区保卫处处长的陈泊识破逮捕。毛泽东事后得知原委,不无惋惜地说:英年战将,长征一别。没想竟以这种方式与我在延安相见。惜哉痛哉!
而对这一切,正在抗战最前线经历战火洗礼的陈克秋却浑然不知。为抗击日伪军,陈克秋随军部直属队转战颠沛,新四军财经部长朱毅专门派遣一个排兵力保护她和金库人员。当年攀翻校墙时最小的黄毛丫头,此时尽管年龄尚不满20岁,但已成长为担负重任的新四军总金库主任。为隐秘地携带金条和金器,陈克秋特别缝制了一件多兜的背夹,兜袋装得满当当、沉甸甸不说,仅身不离金、金不离身,就让她在辗转征战中格外艰苦备尝,寒冬腊月像穿着件寒袄冰衣,夏日里则捂得周身燥热,尤其睡觉时硌得浑身疼,常常只能倚靠着打个盹。再苦再难,陈克秋都咬牙扛了过来。直到晚年仍让她始终感动唏嘘的,是那些担负护卫任务的战士们并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却似乎对共有的至高使命心照不宣,始终以生命作代价践行一份担当,两次危境突围中有七名战友牺牲。而正是这段穿越硝烟的“披金戴银”,铸成了陈克秋生命中不堪回首却又最为荣耀的青春传奇。
1982年,陈克秋从江苏省文化厅离休。1987年深秋的一天,一位雍容华贵的老人辗转找到陈克秋。那一刻,饶是久经战火熏陶的老兵,陈克秋也禁不住泪流满面,来的是阔别半个世纪的二姐陈慧修!从二姐口中才得知,当年陈洛涟携四妹私自离家投身革命,在陈家老宅一度掀起轩然大波。陈父为此痛心疾首:“家国沦落,到底总轮不上女孩去出征!”为防止其他孩子步她姐妹后尘,陈父将他们尽数送出国门出洋留学。陈氏一门由此天各一方,二姐也就此一生客居美国洛杉矶。
2008年初春,辞别家乡70年的新四军老战士陈克秋,带着沉沉眷恋回到浙东乐清。依旧是那方青山碧水,但岁月蹉跎,沧桑无常,祖上积攒的殷实基业已然踪迹全无,豪门巨宅中曾经手足相依的兄弟姐妹,也已是散落飘零于五湖四海。那份心底念兹在兹的惦念霎时化作了一缕沉沉的惆怅。
踅返曾经为生命培基的温州中学,记忆的轮廓与眼前的校园已无法叠合。只是依稀记得当年翻墙出走的位置,如今耸立着一座纪念馆。就在老人凝眸端详凝思追忆时,身边走过几个纯真而热情的女学生,面露骄傲地告诉眼前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奶奶:这座纪念馆是为纪念一个叫陈洛涟的巾帼英雄而建的,而陈洛涟正是她们的校友。
那一刻,长空如洗,雁鸣若歌,迁返家园的雁群正执著地振翅翱翔。两行热泪终于无声地滴落下来,陈克秋突然想到,头顶这些历经劫难的精灵中就有她的三姐,深情的目光正注视着她为之付出生命而未能见到的美丽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