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tiejunmedia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铁军》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老区人不忘英烈 共和国永记忠魂——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遗骸七十一年后被发现


作者:束华静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1-27   浏览次数:8344


  在江苏省淮安市茭陵乡的大胡庄,一座烈士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71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激烈而悲壮的战斗。参战的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的83名指战员,终因寡不敌众,牺牲了82名。为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江苏省民政厅已将大胡庄烈士陵园建设列入省“慰烈工程”项目。


不拿枪同样是战士——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葛华谈新四军文艺工作者


作者:周树林 史惠倩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1-27   浏览次数:8337


  2012年初,笔者在南昌新四军纪念馆,采访了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葛华副会长。葛华是一名新四军老文艺战士,他向我们讲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文艺工作者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感人事迹。


“我不是一个战士,只是一个作家。”——抗日战争中的郁达夫


作者:陈虹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7期   日期:2013-11-26   浏览次数:8357


  提起郁达夫和他的文章,人们往往想到颓废、忧郁、感伤等形容词。其实,他还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有着严肃的生活态度和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无惧艰难险恶的斗争环境且视死如归。日军侵华时期,投笔从戎的作家很多,但只有郁达夫一人在日本投降之后牺牲在异国他乡。或如其言,他不是一个战士,只是一个作家,但他无愧乎一个时代的英雄。


华东财委精英传奇


作者:蔡晓鹏   责任编辑:王庆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8期   日期:2013-11-26   浏览次数:8375


  华东财经、后勤精英们在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大兵团运动、攻坚军事行动的后勤、财经、军火保障供给中,爆发出的巨大经济组织、协调、保障能量。改革开放30年来的许多措施,都是华东在70年前—50年前曾经大规模践行的回归、更新和发展。华东财委精英们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都是具有伟大意义的。


新四军三支队喋血皖南


作者:冯晓蔚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7期   日期:2013-11-25   浏览次数:8352


  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闽赣边苏区和闽东苏区的红军游击队接到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指示,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至此,新四军第三支队与皖南人民一道,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扬帆屡蒙冤 逆境自扬帆


作者:刘小清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7期   日期:2013-11-25   浏览次数:8357


  扬帆,原名石蕴华,曾用名殷扬,加入新四军后改名“扬帆”,有扬起风帆,驰骋抗日疆场之意。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新四军文化工作,在抗战的腥风血雨中艰难穿行 ,曾无故被审查怀疑,但他始终对党忠诚、无所畏惧,后又在惊心动魄的情报战线上立下赫赫战功。


抗日战争中的曹聚仁


作者:陈虹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纪实》2013年第8期   日期:2013-11-25   浏览次数:8341


  他是“有笔曰如刀”的战地记者。他使淞沪前线的报道转入“正常化”,他将台儿庄大捷的消息最先传遍海内外。八年间,他撰写了近百万字的新闻报道、战地杂感以及人物采访。不仅如此,他还在经济、军事与史学领域建树颇丰。他叫曹聚仁,是实实在在的“爱国的书生”。


深切缅怀老校长宋泽夫


作者:智仁勇   责任编辑:李赞庭   来源:《铁军》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1-22   浏览次数:8354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江苏省评出了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本省籍英雄模范人物,我的老校长宋泽夫名列第30位。陈毅同志曾赞誉宋老是“苏北的鲁迅”。他的遗著出版后,胡乔木同志题辞为“声振千古”。如此评价,宋老是当之无愧的。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反腐倡廉


作者:施昌旺 蔡长雁   责任编辑:徐君华   来源:《铁军》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1-22   浏览次数:8336


    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从深山峻岭来到长江下游两岸开展游击战争,新环境、新条件带来了新的考验。


罗荣桓巧用“翻边战术”


作者:王树恩   责任编辑:   来源:《铁军》2012年第7期   日期:2013-11-21   浏览次数:8356


    罗荣桓在开创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在敌人扫荡时,不是采用“敌进我退”、“诱敌深入”,而是在弄清敌人特别是当面之敌的动向后,选择敌人之弱点,由根据地经过边沿游击区“翻”到敌人后方去,打乱敌人部署,粉碎敌人扫荡。罗荣桓将此战术命名为“敌进我进”,又名“翻边战术”。


共有: 4321 条记录 360/433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356   357   358   359  360 下5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