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四军小知识
No.109 新四军的历史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浩大、斗争空前激烈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奋起反抗外国入侵者的正义战争。在这场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活跃在大江南北,转战于江淮河汊,在环境极其险恶、斗争极其复杂的敌人后方,顽强拼搏,以弱制强,以少胜多,先后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以伤亡8.2万官兵的代价,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名,俘日伪军12.42万余名,另有,5.4万余日伪军官兵投诚、反正;还出于自卫,进行反顽作战3200余次,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4年9月,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新四军是消灭不了的”、新四军“已经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在血与火的锤炼中,新四军自己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由组建时的1万人,到抗战胜利时主力部队发展到21万人,地方9.7武装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新四军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培养了陈毅元帅和粟裕、张云逸、徐海东、黄克诚四位大将和一大批能够治党、治军、治国的优秀人才。新四军坚持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坚决执行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建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八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上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干部廉洁奉公,作风民主,联系群众,军队、政府和人民之间建立了同甘苦、共患难,生死相依的亲密关系。和八路军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一样,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政权。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尽管因日、顽封锁,物质生活贫乏,生活环境艰苦,但这里闪耀着民族解放的希望之光,沦陷区、国统区的许多知识分子,纷纷投奔而来,一时群贤汇聚;新四军尊重人才,重视知识,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抗日宣传活跃,革命文化普及,文学艺术创作繁荣,新四军和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成为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四军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南京、上海、徐州、武汉、杭州的外围。这些地区,既是侵华日军和汪伪集团和统治中心,又是国民党必争之地。不仅日伪据点林立,而且河网交错,铁路公路交通便利,这就为新四军的斗争增加了特殊的艰苦性和复杂性。新四军既要粉碎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和特别残酷的“清乡”,又要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不断进犯,需要有非凡的大智大勇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新四军正是在日、伪、顽的夹击下,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困难条件下,在没有大山依托的平原水网地区,站稳了脚跟,建立了根据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新四军这种不畏强敌、不避艰难的英勇奋斗精神,和在复杂斗争中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源源动力,也是永远值得珍惜和骄傲的精神瑰宝。
No.108 撤销番号,编入华东野战军
1946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决定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合并组成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统一领导山东和华中的军事斗争。1947年1月21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番号至此撤销。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陈毅兼,副司令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参谋长刘先胜、张元寿,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野战军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共11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其中由新四军部队组建与发展起来的有: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第七纵队、第十一纵队兼苏中军区、第十二纵队兼苏北军区、特种兵纵队。整编后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共有部队42万余人,其中野战军29万余人。为坚持和加强华中地区的斗争,1947年9月又成立华中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第十一、第十二纵队及苏中、苏北军区所属军分区。还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七十七、第八十一团和第七军分区骑兵大队、洪泽湖大队组成淮北支队,返回淮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淮南支队率部挺进淮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除在华东地区的新四军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发展壮大外,在中原地区突围的原新四军第五师部队也得到恢复与发展。突围至豫陕鄂地区的部队8000余人,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1947年12月,第十二纵队改为重建的中原军区江汉军区。原第五师的其他部队分别编成桐柏军区、鄂豫军区。
赴东北执行任务的原新四军第三师部队在1946年1月14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序列。后于1947年11月整编为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和第六纵队第十六师、第七纵队第十九师等部。
194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全军统一整编。华东野战军于1949年2月9日改称第三野战军,司令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粟裕,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副主任钟期光,后勤司令部司令兼政委刘瑞龙。
此外原在华中地区的一些地方军区、地方武装也得到很大的发展。重新组成了皖北、苏北军区,筹建了苏南、皖南军区,并组建了12个警备旅,隶属于各军区。北撤时留在浙东、苏南、皖南沿江地区的游击武装,都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长期坚持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地得到发展。他们在苏南建立了新四军苏浙皖边支队,在浙东继续打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旗号,重建了“三、五支队”,在皖南恢复了新四军沿江支队,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他们在国民党严密统治的心脏地区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牵制和打击国民党军,紧紧依靠人民,独立自主的发展壮大自己。
从1937年10月新四军组建起,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止,从开始的1万人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2个野战军和一部分地方军区,共约40万余人,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No.107 宿北战役
1946年11月15日,蒋介石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悍然召开了“国民大会”。为了取得军事上的配合,国民党方面再次发出“结束苏北战争”的叫嚣。他们集结25个半旅,由宿迁、淮阴、东台和鲁南出发,同时向苏北解放区发起新的进攻。新四军军部在查明敌军意图后认为,敌军虽属四路进攻,但各路间隙很大,不可能作战役上的协同,有利于各个歼灭;敌整编六十九师原为三个师组建而成,内部矛盾多,孤军冒进,便于分割围歼。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主力此时处于该敌进攻的两侧,不需作复杂调整,即可实施远距离奔袭作战。为此,陈毅、粟裕集中山野第一、第二纵队、第七、第八师,华野第七纵队等部共24个团兵力,将敌整编六十九师歼灭于宿北地区;同时命华野第一师由盐城兼程北上,准备参战;以位于涟水以东地区的华野第六师、第六旅等部,积极阻击两淮援敌的进犯,策应宿北主力歼敌。战役于15日发起。山野、华野参战各部乘敌军侧翼暴露,各师、各旅之间出现较大空隙之机,以秘密突然的动作,向敌整编六十九师发起攻击。第一纵队主力锲入敌整编十一师师部驻地,第八师攻占了战场的制高点嶂山,第九纵队和第七师亦攻了嶂山镇以北,以东阵地。敌军遭受突然打击后,慌忙将部队向后收缩,并拼命争夺嶂山高地。华野各守备部队英勇击退了敌整编六十九师主力的轮番攻击。切断敌整编六十九师向宿迁的退路,并割断了该敌与右翼之敌整编十一师的联系。接着,该两部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逐个歼灭整编六十九师。18日,向突围不成、困守人和圩的敌整编六十九师师部发起总攻,战至19日拂晓全歼该敌。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就擒。至此,宿北战役以全歼敌整编六十九师三个半旅共2.1万余人的辉煌战绩而告结束。为了保证宿北战役的进行,华野第六师、第六旅于12月3日至16日在涟水进行了阻击敌整编七十四师、整编二十八师北援宿迁的防御战。在予敌以重大杀伤后,为了避免更大的消耗,华野第六师和第六旅于16日夜撤出战斗。历时二周的涟水防御战再次重创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整编二十八师,歼敌4000余人,保障了宿北战役的顺利进行。
宿北战役是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会师后的第一个胜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迅速结束苏北战事的企图,切断了国民党军在陇海路南北之间的联系,迟滞了敌人对临沂、郯城的进犯。这一仗也充分证明两军统一集中,经优势兵力歼敌有生力量作战方针的正确,也是华东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
宿北战役后,陈毅、粟裕等领导人都在思考下一个作战方向问题。中共中央军委提出应在鲁南歼敌。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陈毅、粟裕迅速做出战役部署。1947年1月2日晚,鲁南战役按计划开始,左右纵队各部奋勇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六师仓促应战。4日将国民党苦心经营的美械装备第一快速纵队彻底歼灭。11日,俘整编第二十六师中将师长马励武。20日攻克枣庄,全歼整编第五十一师余部,俘中将师长周毓英。山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于2月6日在陇海路东段白塔埠讨伐叛逆郝鹏举部,经2日激战,全歼郝部7000余人,活捉一贯投机取巧、反复无常的郝鹏举。从1947年1月2日开始,鲁南战役历时18天,共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六、第五十一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收复了峄县、枣庄及其以东地区,创造了华东战场一次歼敌两个整编师和成功歼灭敌机械化兵团的经验。打破了国民党军会攻临沂、与山东、华中野战军主力决战,进而消灭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主力部队的迷梦。
No.106 保卫两淮、涟水、盐城
在华中野战军主力进行苏中战役的同时,国民党军集结精锐部队向淮南、淮北解放区发动了进攻。面对强敌进犯,华中军民组织了顽强的抗击。7月18日,国民党军以一个军和三个整编师的优势兵力向淮北解放区进犯。山东野战军主力为阻击敌军进攻,于7月20日隐蔽进入淮北。7月27日,山东野战军首先以13个团兵力,在淮北苏皖边境发起朝阳集战役。8月7日至9月,山东野战军又对泗县守敌第七军一部发起攻击。泗县战斗以后,国民党军增调整编七十四师等部加强淮北战场。9月上旬,山东野战军为确保苏鲁两地的联系而北移沭阳一带。此时,国民党军整编二十八师、七十四师隐蔽推进至洋河镇、仓集、埠子集一线,会同原在该地的第七军,猛攻泗阳,进逼淮阴。新四军各部队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击。9月19日,敌整编七十四师一部乘虚突入淮阴城。为争取战略上的机动,新四军各参战部队主动从淮阴周围地区撤退。为了适应华中战局由前部向纵深转移的形势,9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实行集中统一指挥,两野战军指挥部合一,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
国民党军占据苏皖解放区首府两淮以后,气焰更加嚣张。蒋介石曾要整编七十四师返回南京修整,该师师长张灵甫却口出狂言:“打完苏北最后一仗再回南京。”10月19日,他将两淮防务交给整编二十八师后,立即率所部及二十八师第—九二旅共3万余兵力,向苏北重要城镇涟水发起进攻。涟水保卫战新四军重创敌“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毙伤敌军9000余人。为夺取这一胜利,华野主力伤亡指战员6000多人,第十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在指挥作战时英勇牺牲。
10月中旬,国民党军第一绥靖区调集整编六十五师、整编八十三师由梅安、泰州出动,实施其北犯东台、盐城的计划。华中野战军在歼敌2000余人后,主动放弃了东台等地。11月中旬,敌军从兴化北犯盐城。华野第七纵队节节阻击敌军,并扼守盐城以南重镇伍佑。华野司令粟裕在涟水保卫战胜利后,亲率第一师、第十纵队和第十三旅驰援盐城。12月7日,华野第一师、第七纵队、第十纵队和第十三旅全线反击。敌军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顿时全线溃败,以多路纵队沿通榆公路南逃。12月中旬,因北线涟水告急,华野第一师等部主动北撤,盐城保卫战胜利结束。此战共毙伤敌军4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不仅遏止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攻势,而且开拓了战场,为下一步山野、华野集中兵力在淮海地区打大歼灭仗创造了时机。
No.105 苏中七战七捷
国民党在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的同时,调集了12万人,在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指挥下,于7月初完成了进攻苏中解放区的部署,随时准备发起进攻。针对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粟裕、潭震林决定以江都至如皋一线苏中解放区的前沿地区,作为初期作战地域,出其不意,先机制敌,击敌薄弱一路,给予有力打击,以打乱其进攻部署,造成尔后各个歼敌的有利条件。7月13日,华中野战军向宣家堡、泰兴城发起进攻,全歼整编第四十九师师部和第二十六、第七十九旅大部共约1.5万余人,顿挫了国民党军的骄狂气焰,错乱其部署。为保持主动和继续作战,华中野战军领导人决定撒出战斗。7月30日,国民党军又集中6个旅的兵力,在正面不足15公里,纵深不足10公里的战线上,采取锥形阵势,以密集队形由南、西两个方向向淮安逐步推进。华中野战军以第七纵队进行运动防御,激战4昼夜,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毙伤国民党军近3000名。后8月3日撤离海安。
国民党军占领海安后,又集中3个旅兵力东犯,侵占李堡、角斜等地,并调整部署,将两个旅西调姜堰、泰州、黄桥地区准备实施“清剿”,只留下整编第四十九师第—O五旅在海安以东地区展开“清剿”,粟裕当机立断,8月10日发起李堡战斗,打破了国民党军进行全面“清剿”的计划。李堡战斗使国民党军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把重点置于南通、丁堰、如皋、海安公路沿线固守,并继续对海安至泰州一线以南地区进行“清剿”,同时加强海安、如皋、泰州之间的防御,确保已经占领的地区。华中野战军领导人选择在南通至如皋公路之间的丁堰、林梓地区的交警总队作为攻歼对象,全歼国民党军3500余人,打开了向西突入扬州、泰州敌后地区的通道。丁堰、林梓战斗后,华中野战军主力于26日突然对在如皋至黄桥公路上行进之国民党军第九十九、第—八七、第七十九旅发起攻击;第七纵队同时对白米、曲塘等地进攻。此战共歼国民党军两个半旅1.7万余人。8月23日,第十纵队和第二军分区第四、第五团,在邵伯地区英勇抗击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的疯狂进攻,抗击敌人3天3夜,坚守了阵地。26日,敌人获悉如黄路大败后,遂迅速溃退。苏中战役从1946年7月13日开始至8月31日结束,历时50天,连续作战7次,七战七捷,歼国民党军6个半旅、5个交警大队共约5.3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侵占苏中解放区的狂妄企图,改善了战争初期南线的战局,极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抗击国民党军大举进攻的胜利信心。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华中野战军与国民党军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作战,带有一定的战略侦察性。
No.104 中原突围
蒋介石经过近10个月的充分准备,于1946年6月26日,以重兵围攻孤立无援的中原解放区为突破口,展开了向全国各解放区的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以革命的自卫战争反对反革命的战争,从此开始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中原解放区,一直为蒋介石的心腹之患。6月下旬,蒋介石分别密令武汉行营主任程潜、郑州绥靖主任刘峙,布置所属部队,对中原军区部队“严密封锁,分进合击,彻底消灭”。中共中央对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国内战的阴谋早有察觉,事先也从政治上、组织上、物质上做了准备,随时准备突围。中原军区按照预定计划,秘密分路突围。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共1.5万人为北路军,由李先念率领于26日傍晚突围。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作战,行程近1000公里,击破了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的多次围追堵截,于7月下旬进入陕西南部,与陕南游击队会合,建立了豫陕鄂游击根据地,8月3日,建立了豫陕鄂军区,辖5个军分区。第三五九旅于8月29日,由王震率领返回陕甘宁边区。第一纵队第二、第三旅和第十五旅两个团,共1万余人,组成南路军,由王树生率领,27日开始向西突围,8月上旬与到达川东北地区的江汉军区部队会合,组成了鄂西北军区,在大巴山以东、汉水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分散活动,广泛开展游击战,创造以武当山为中心的鄂西北游击根据地。第一纵队第一旅5000余人,在旅长皮定钧、政治委员徐子荣率领下,作为佯动部队掩护主力向西突围。他们出敌不意一举突破麻城、潢川公路封锁线,迅速进入大别山区的安徽霍山地区,然后向东北穿越皖中平原,在定远地区越过津浦路,进入华中解放区,7月20日全部到达淮南路东解放区。中原突围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主力部队成建制的2万余人突出重围,地方武装分散进行游击战争,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保存了有生力量,并从战略上策应了华北、华中解放区军民抗击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
No.103 自卫战争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停战协定,13日24时,遵照协议双方停止了一切战斗行动。为了监督停战,调处在停战中发生的冲突,14日,在北平成立了由国民党政府代表郑介民、共产党代表叶剑英、美方代表罗伯逊及工作人员组成的军调处执行部。月底,由全国各党派代表和无党派代表38人参加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关于废除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改革,保卫国内和平等五项协议。同时还进行了划定停战线,整编军队和改组政府等问题的谈判,并达成了整军方案。
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坚决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和中央军委的部署,立即命令各地各部队停止战斗和破坏交通,就地坚守阵地,集结整训,进行和平停战教育。2月1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了《百日练兵工作的指示》,进行3个月的练兵运动。
蒋介石对实行政治改革,走和平建国的道路毫无诚意,而把停战协议当作准备发动内战和欺骗人民的外衣。1946年2月10日,派出特务捣毁在重庆校场口庆祝政协成立大会,打伤郭沫若、李公仆等爱国民主人士。镇压全国各地举行的反内战群众游行,秘密逮捕、暗杀进步人士,制造了“南通惨案”。在军事上进一步调整指挥系统和兵力,在东北强占中长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在华东,成立了徐州靖绥公署和南通、济南、贾汪三个绥靖司令部,将陇海路以南的15个军整编为整编师,以完善内战作战体制。同时利用地痞流氓、散兵游勇以及地主还乡团、保安队,不断向解放区骚扰和蚕食。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和华东各地的党政领导机关,严格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从维护和平的大局出发,力避冲突,并对国民党军蓄意制造事端、破坏停战协定的行动进行公开揭露和抗议。3月2日,军事三人小组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来到华东地区作停战后的实地考察。陈毅、黎玉、叶飞至济南,向三人小组汇报山东各地国共冲突的情况,有理有据的揭露了国民党大肆起用伪军,通过铁路运兵向解放区进攻的真相,接着陈毅陪同三人小组至徐州,听取了粟裕、谭震林的汇报。
在军事上,新四军对国民党军和伪军的蚕食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在华中地区,将部署在陇海路沿线的第六、第八、第九纵队,南调至苏中高邮、邵伯、海安一线和淮北灵璧地区,担任南通至扬州一线的防务和对徐州以南津浦路之警戒。为了迎击国民党军可能对苏中地区的大举进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在苏中地区积极进行土地改革,并于4月底和5月上旬,对作战部队进行扩编。以第六纵队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在高邮地区扩编为第六师,辖第十六、第十八两个旅。在如皋地区扩编为第一师,辖第一、第三两个旅。以华中军区第五军分区4个团和华中解放第四军合编为第十纵队。6月初,将在山东的第二纵队第五旅调回淮南,与第六旅、独立旅组成新的第二师兼淮南军区。上述部队编成后,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作战部队扩大,拥有3个师、3个纵队、7个旅共35个主力团约5万人,野战作战能力和机动性有了提高,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华中解放区的大举进攻创造了条件。
在山东地区,山东野战军于6月7日发起讨逆战役,攻克枣庄等据点30余处,控制胶济铁路200公里及津浦路济南南北段400公里,大大改善了山东地区反对国民党军进攻的战略态势。战役期间,罗炳辉亲赴枣庄前线,因过度劳累,在1946年6月21日返回临沂军部途中,突发脑溢血,在兰陵逝世。
中共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兼山东军区,还组织解放区群众开展生产和减租斗争,贯彻中共中央《五四指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在农村打倒封建势力,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在经济上得到土地,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广大翻身农民,为了保卫土地、保卫家园,踊跃参军支前。
No.102 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
在长期抗战中坚持和发展起来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4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要的4个战略区。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战时这里是日、伪、顽与新四军激烈争夺的地区。侵华日军与伪军更是利用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以及东西走向的淮河水网进行分割封锁,因此,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这四块抗日根据地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被分割状态。而位于洪泽湖及京杭运河畔的重镇淮阴、淮安则是这四块抗日根据地的连接点和中心。淮阴、淮安等重要城镇的解放,使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这四个战略区连成一片,形成地域广阔的华中解放区。为了保卫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应付全面内战的爆发,华中局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调兵北上的同时,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第二师、第四师主力一部和第七师北移山东临沂。10月28日,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东局,11月13日,中共中央任命饶漱石为华东局书记、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委、陈毅任副书记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局统一领导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的土作。在调兵北上的同时,为了保卫和坚持江北根据地,阻滞国民党军队北上,华中局着手调整和统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构,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和运用力量。1945年10月6日,张云逸等向中共中央提出筹组华中分局、苏皖军区(后改称华中军区)和苏皖边区政府的报告。10月8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于是,由淮北行政公署主任刘瑞龙、淮南行署主任方毅、苏中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季方、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李一氓等,联名倡议召开各行政参议会主要负责人、各地行政长官、地方士绅名流、各界人士代表的联席会议,商讨统一四大解放区行政机构问题。1945年10月29日至31日,会议于淮安举行,讨论决定成立苏皖边区政府,公推李一氓为主席,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为副主席。会议通过了苏皖边区政府机构设置及各厅、局、院、行、处负责人名单。边区政府下辖8个专署和73个县(市)级政权。1946年9月19日,国民党军队侵占淮阴,苏皖边区政府机关北撤山东,1947年3月22日撤销。
为加强对苏皖解放区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新的党政军领导机构。1945年10月25日,中共华中分局在淮安成立,邓子恢、谭震林分别任正、副书记,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粟裕、曾山、刘晓为华中分局常委;张爱萍、陈丕显、管文蔚、吴芝圃、刘瑞龙、肖望东、黄岩、方毅、赵汇川、周骏鸣、吴仲超、钟期光、李一氓、李坚真、章蕴等人为委员。华中分局成立后,对下属党组织进行了调整,撤销原苏中、苏北、淮北三个区党委;继续保留淮南区党委。将上述四个区党委所辖地委统一调整为八个地委。华中军区成立时称苏皖军区,张鼎丞任司令员、邓予恢任政委,粟裕、张爱萍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先胜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华中军区下辖华中野战军、苏中、淮南2个军区及4个直属军分区。11月10日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兼司令员,谭震林兼政委,刘先胜兼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下辖第六、第七、第八、第九4个纵队,每个纵队有5个团。以后又将盐城战役起义的赵云祥部编成第十纵队,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委。
No.101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抗日战争胜利后,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和平安定,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繁荣、独立的新中国。但是长期坚持反共政策的蒋介石政府却依仗美国的支持,加紧大规模内战的准备,企图消灭中共为代表的人民武装力量,继续实行独裁统治。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被迫准备应付新的内战。因此,战后中国与日本的民族矛盾刚刚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企图用谈判迫使共产党拱手交出军队和解放区,一面在美军的帮助下,调动大批军队向华北、华中各地进逼。在中原,刘峙指挥20多个师沿平汉线推进进攻鄂豫两省的解放区。在津浦线,桂系李品仙部进攻苏皖,陈大庆部进攻山东。在江南,顾祝同第三十二集团军及3个军占领宣城、广德、临安、余杭、杭州、浙赣铁路沿线,以及宁波、定海等地。至10月中旬,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达80万以上,侵占解放区人民从日伪手中解放的城市31座。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面对蒋介石的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但相对弱小的人民武装一时还无法从根本上战胜敌人,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作了重大改变,提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方针。
经略东北,是中共中央的战略目标之一。早在苏联红军远东战役开始时,中共中央军委即派部队、干部开赴东北。为迅速而坚决地争取东北,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指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东北和热河、察哈尔两省,继续打击日伪,及争取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为了保障这一战略任务的实现,决定从各解放区抽调部队和干部开赴东北。194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令新四军第三师开向东北。9月28日,新四军第三师3.5万人全副武装,先后从淮阴、沭阳、泗阳等地出发,踏上向东北进军的征途。部队跨越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5省,历时2个月,完成了进军东北的任务。
新四军浙东、苏南、皖江部队的北撤,是保存力量、向北发展和策应国共谈判而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反复权衡后正确的选择。9月19日,周恩来在重庆谈判中提出中共武装将主动撤出海南岛、广东、浙江、苏南、皖南、湖南、湖北、河南(南部)八个解放区。20日,中共中央复电华中局:“浙东、苏南、皖中、皖南部队北撤,越快越好。”9月22日,华中局做出北撤部署:粟裕率第一、第三纵队王必成、陶勇部迅速集结,立即行动;叶飞率第四纵队及江南可能转移之部队及地方干部为第二梯队,在浙东第二纵队到安全地区后,作第二批转移,浙东部队及地方党应立即全部撤退。经过紧张动员,处理善后,留置少数党政军干部坚持原地斗争,9月底,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共5万余人,开始有计划地分批撤离江南。10月15日夜,第四纵队一部北渡时,因所乘“中安号”轮船沉没,纵队政委韦一平、苏南行署财政处长李建模等800余名指战员和地方干部不幸罹难。何克希、谭启龙率领的第二纵队在北撤途中于海盐县重镇澉浦登陆后,打了一场硬仗,经16小时血战,终于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面包围。10月22日,浙东部队到达江北如皋、南通、启东等地。至此,苏浙军区所辖的苏南、浙东武装及党政干部的北撤全部结束。1945年9月,第七师代师长谭希林率2个团和独立旅在槐林嘴等地上船抢渡巢湖北上。9日,渡过巢湖,向淮南津浦路西北开进,15日到达定远县城南一带,完成了向第二师靠拢的任务。为了贯彻“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9月20日,中共中央指示皖江地区的其余部队迅速北撤。10月3日晚,曾希圣率第七师沿江、皖南、含和3个支队及师直属队和第五十六团,分两批北渡巢湖。北渡部队统编为第七师,师长谭希林,政委曾希圣。11月初,部队奉命北上鲁南,参加新的战斗。江南和皖江地区部队北撤后,原根据地的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即相继撤销。7万健儿胜利到达江北、皖东地区。这一战略转移的实现,对巩固苏北、坚持山东,乃至保障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No.100 高邮战役
盐城解放后,新四军又发起了高邮战役。高邮南控扬州、北扼两淮,是大运河上的重要城镇。日本投降后,日军独立混成第九十旅团的二个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共1100余人到高邮集中,这里还驻有伪第二方面军第四十二师4000余人。12月上旬,国民党军第二十五军进占扬州后,随时准备北进高邮接应,并命令高邮日伪军不得擅自弃城。日伪军有国民党军撑腰,竟扬言“北攻宝应,收复失地”。12月5日,新成立的华中野战军第七、第八纵队及苏中军区特务团等共15个团兵力,发起高邮战役。12月19日,参战部队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战线上发起攻势,经七天激战,终于攻克城墙高大、碉堡林立的高邮城。高邮日军头目岩奇大佐见国民党援军不至,被迫下令停止抵抗。高邮战役生俘日军892人,俘伪师长以下3493人,沉重打击了蒋日伪合流进犯华中解放区的阴谋。这也是新四军对日军的最后一战。与此同时,新四军进行鲁南自卫反击战和破击陇海路东段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抢占路南战略要点的企图,迫使国民党军缩回徐州。高邮战役和陇海路东段战役的胜利,则改善了华中部队的作战环境,实现了将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连接成—片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