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四军小知识
No.9 皖浙赣边游击区
1934年11月,红军第十军团离开闽浙赣苏区向皖浙边挺进后,红军第三十师及游击队共1000余人,和在彭泽、湖口、鄱阳(今波阳)、祁门的皖赣独立师与鄣公山的皖南独立团,继续在当地坚持斗争。1935年春,在国民党军清剿下,红三十师受到严重损失,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唐在刚牺牲,余部在中共赣东北特别委员会书记余金德率领下,分散在皖赣边坚持游击活动。1935年底至1936年4月,分别活动于皖赣边、皖南、皖浙赣边的红军和游击队,相继在皖浙赣三省交界的鄣公山会合,编为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共800余人。之后,红军在以关英为书记的中共皖浙赣省委领导下,依托鄣公山,向开化、婺源等县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取得开化城、昌化城、沱川月岭等战斗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至1937年7月,红军游击队尚有300余人。
No.8 闽中游击区
在闽中有莆田工农游击队、工农游击队福清大队。1935年5月,中共闽中特委重建,书记王于滞,福清、莆田两支游击队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建立了常太根据地和罗汉里根据地。1936年5月,第一支队并入第二支队,队长吴德标,政委刘突军,副队长雷光熙、王铁成,参谋长杨采衡。7月,国民党军清剿常太根据地,闽中特委转移隐蔽,第二支队建立以宁里、旗插安为中心的新区。1937年因叛徒出卖,中共闽中特委遭破坏,刘突军召开紧急会议,成立闽中工作委员会。6月中旬,闽中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改编为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吴德标,政委刘突军,副司令雷光熙、王铁成,参谋长杨采衡。到1937年下山谈判时,部队共有200余人。
No.7 闽粤边游击区
闽粤边游击区在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有何鸣为政委、张长水为团长的闽南独立第三团,约400人;红军潮澄澳第三大队(简称红三大队)、中共饶和埔县委还领导一支小游击队。后红三大队、特务大队等合编为红军潮澄饶独立营,营长邓珊,政委贝必锡;潮澄饶浮风赤卫队和秋区游击队合编为潮澄饶红军第一大队,队长卢秋桂,政委曾才炎。1936年两广事变后,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红军闽南抗日支队,下辖3个支队。到1937年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合作谈判时,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有近千人,主要活动在福建省的南靖、平和、漳浦、云霄、诏安和广东省的潮安、澄海、饶平、大埔等县。
No.6 闽东游击区
在闽东坚持斗争的闽东红军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师长赖金彪,辖3个团、2个独立营,共1600余人。11月,闽东红军西南团成立,团长杨采衡、政委陶仁官,1500人枪。1935年1月,国民党全面清剿闽东苏区。红军变苏区为游击区,县独立营和区中队就地坚持斗争。3月16日,独立师转移隐蔽时只剩下200余人。红军西南团经多次战斗后,只剩300余人。1935年4月,霞鼎地区一些游击队合编为独立师第四团。叶飞率独立师一部与第四团会合。5月,叶飞率独立师特务队在鼎平地区组织独立师第五团。5月底,重建中共闽东临时特委,书记叶飞,组织部长阮英平,宣传部长范式人。叶飞任独立师师长兼政委,范式人任政治部主任。辖3个纵队。到1935年底,独立师发展到4个纵队,恢复建立了11个县的游击队。1936年冬,闽东游击区范围扩大到南抵福州附近,北至浙江的龙泉、泰顺、庆元边,西达闽北,东及东海之滨的广大地区。
No.5 闽北游击区
原是中央苏区一部分。国民党占领闽北后,留在那的红军有红58团、独立1团、独立2团、广浦独立营、西南独立团及各县独立营等地方武装约5000人。1935年2月闽北红军整编为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黄立贵、政委卢文卿、参谋长张燕珍、政治部主任王助。辖4个团,共2000余人。为打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1935年8月,闽北红军后分三路向敌后挺进,开辟闽东北、闽中、抚东等游击根据地。1936年,中共闽赣省委和省军区成立,书记兼政委黄道,司令员叶飞,政治部主任曾镜冰。省委、省军区辖4个分区委和军分区。省军区直辖独立师。1936年底,闽北游击区形成。这时,闽北独立师辖6个纵队,近3000人。蒋介石推行“北和南剿”政策后,闽北游击区遭受重大损失,部队减少至700余人。
No.4 闽西游击区
1934年10月,独立第十九、第二十团,连同机关及直属部队约4000余人,在长汀县城陷落后,退守四都山区。1935年2月,毛泽覃奉命率领一部分部队从中央苏区突围到达四都,与之会合。后在国民党围攻下,4000余人大部牺牲。后张鼎丞奉中央分局之命,联系刘永生、范乐春、陈茂辉,并挑选了十多名难民,组成一支武装小分队,越过国民党军多道封锁线抵达永定。红八团、红九团后相继与之会合。此外,上杭游击大队、代英游击大队、永定游击大队也先后与张鼎丞取得联系。谭震林率红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4个连。在长汀四都会合突围脱险的邓子恢,于4月上旬到达大阜,与张鼎丞会合。4月10日,闽西军政委员会改称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属红军游击队分为4个作战分区。从1935到1月到1937年3月,闽西游击队进行了5期大规模反清剿斗争,红军游击队发展到3000余人,活动于福建省西南部及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广大地区。
No.3 闽赣边游击区
1935年3月,国民党军3个师围攻中共瑞西特委和瑞西军分区,部队转移到安治前后,与独立第七团一部会合。瑞西、西江两县领导人各带领本县独立营突围与之会合,几支部队合在一起共约200余人。国民党军又以两个师兵力围攻安治前,红军游击队又作第二次大转移。1935年5月,瑞西、西江两县独立营建制消失。6月,武阳游击队只剩队长刘国兴等2人。福建省军区所属部队在长汀失败,幸存者仅张开荆、周桂生、张志辉等8人。兆征县游击队余部5人,桃古区游击队30多人,瑞金游击队30多人。到1937年秋,闽赣边游击区游击队发展到200余人。活动范围包括瑞金县大部、长汀县的古城和四都地区,以及江西省的会昌县、石城县一部。
No.2 赣粤边游击区
在中央红军突围转移西去不久,原中共信康雄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乐天,副书记杨尚奎率一批干部和1个营的兵力从中央苏区突围,于1935年1月下旬到达油山,同在这一地区坚持斗争的油山游击大队会合。国民党军侵入中央苏区,项英、陈毅率中共中央分局和红24师70团,1935年3月9日从于南上坪地区向闽西长汀地区突围,先头部队遭国民党军89师包围合击,损失惨重。中共中央分局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项英、陈毅决定分散突围,于3月底到达油山,与李乐天、杨尚奎等会合。同时独立第六团及赣南省委领导机关、中央工农剧社、《红色中华》报社工作人员1800余人,于1935年3月4日从于南突围,4月上旬到达油山。几路突围部队连同当地游击队及主力红军长征时留下的伤病员合在一起,共约1400余人。从1935年4月到1937年5月,赣粤边游击区先后挫败了国民党军5次大规模清剿。经过顽强斗争,巩固了原有的油山、北山、信康赣游击区,而且开辟了以青龙山为中心的三南游击根据地,游击队活动地区涉及11个县。
No.1 创建新四军
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通电,要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实现全民族抗战。同时向国民党提出统一整编南方各游击区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经过激烈的谈判,经国民党当局同意,新四军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陆续改编而成。以1937年10月12日为建军纪念日。第一任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在汉口建立军部。为便于同南方各红军游击队联系,尽快完成改编,1938年1月6日,军部移驻南昌。2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江南部队到安徽歙县岩寺地区集中接受点验。为此,军部4月4日离开南昌,5日进驻岩寺。8月2日进驻泾县云岭。
组成新四军主要是三大部分:一是原中央苏区留下的红军部队;二是1934年由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和1934年8月从湘赣苏区撤出的红六军团;三是红四方面军的留守部队。这三大部分,经过战斗、转移、挫折、胜利,最后逐渐形成了互相独立、各自为战的14个游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