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tiejunmedia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铁军》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 峥嵘岁月


毛泽东陈毅交往三事


作者:苏振兰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2016年第10期   日期:2017-06-16   浏览次数:8050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陈毅元帅与人民领袖毛泽东相交、相知数十年,始终在毛泽东旗帜下战斗,并多次得到毛泽东的赞扬。


抗战时期诞生在淮安的劲旅——纪念淮河大队归建新四军75周年


作者:陶洪仁   责任编辑:党亚惠   来源:《铁军》2016年第10期   日期:2017-05-25   浏览次数:8148


  淮河大队是由淮阴、涟水、淮安等县的民间抗日武装组合发展起来的一支劲旅,于19412月大部归建为新四军独立旅第三团,并随这支部队立下了不朽功绩,这既是淮安党史军史上的一件大事,又是淮河儿女的一座丰碑。今年是其归建新四军75周年。


张震将军留给孩子们的“遗产”


作者:史文敏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2016年第11期   日期:2017-05-23   浏览次数:8047


  从19391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张震,奉彭雪枫司令员之命,率先头部队挺进永城、萧县、宿县敌后,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此后整整10年的战斗中,张震将军同豫皖苏人民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情谊。老将军虽然驾鹤西去,但他靠前指挥,精忠报国的革命故事仍在豫皖苏边区群众中广为传颂,一颗子弹头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张震将军留给孩子们的“遗产”


作者:史文敏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2016年第11期   日期:2017-05-23   浏览次数:8048


  从19391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张震,奉彭雪枫司令员之命,率先头部队挺进永城、萧县、宿县敌后,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此后整整10年的战斗中,张震将军同豫皖苏人民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情谊。老将军虽然驾鹤西去,但他靠前指挥,精忠报国的革命故事仍在豫皖苏边区群众中广为传颂,一颗子弹头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徐孝旺:52载倾力构筑红色高地


作者:阿 友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2016年第11期   日期:2017-05-22   浏览次数:8040


  一名72岁的退休教师,52年来耗尽积蓄搜集整理新四军三支队抗日将士资料,以民间的力量恢复重建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和14位抗日将领故居与烈士墓。他是长年的导游,是宣讲铁军精神风雨无阻的义工,他的大善大爱感动了乡亲、触动了子女。


“定海女将”金维映


作者:周永章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2016年第10期   日期:2017-05-18   浏览次数:8106


    2004年,在金维映烈士诞辰百年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委托省委副书记乔传秀与会作书面发言:“金维映烈士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浙江人民的好儿女。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金维映烈士的革命业绩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粟裕使“诈”全歼敌人两个师


作者: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2016年第11期   日期:2017-05-16   浏览次数:8035


  “兵以诈立”乃是军事常理。可以说,谁真正掌握并运用了诡道,谁就能在战场上“制人而不制于人”。作为杰出的军事家,粟裕大将可谓“深谙”此道。他曾如此总结:“对敌应多施欺诈手段”“应该极尽欺诈之能事”。


"红色传人"胡遵远的笔墨春秋


作者:天逸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2016年第10期   日期:2017-04-28   浏览次数:8043


    保持着淡泊名利,沉浸在浩瀚的“红色书海”之中,胡遵远在竭尽全力地传播着金寨那源远流长的红色历史、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传承着金寨那积淀厚重的红色资源、灿烂辉煌的红色基因……如此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大鱼山上的铁血英雄 ——记抗战烈士严洪珠


作者:陈荣力   责任编辑:赵雨希   来源:《铁军》2016年第9期   日期:2017-04-06   浏览次数:8086


    如果说面对家忧和国难的双重选择,严洪珠舍家为国的无私和大义是男儿血性绽放的花;那么置身日军的枪弹和剌刀,严洪珠宁死不做俘虏、壮烈殉国的凛然和刚烈,更是民族骨气屹立的树!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严洪珠烈士22年的壮烈人生都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取的。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作者:王少春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2016年第9期   日期:2017-04-06   浏览次数:8055


  1943苏中大地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场大生产运动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为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战略反攻、取得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党和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成为鼓舞和激励我们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巨大力量。


共有: 428 条记录 15/43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11   12   13   14  15 下5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