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tiejunmedia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铁军》


《铁军·纪实》


《铁军·国防》


您的位置: 首页 > 《铁军》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作者: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   日期:2014-12-13   浏览次数:8055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感


作者:王浩钟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   日期:2014-12-13   浏览次数:8185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感


我最崇拜的军旅作曲家沈亚威


作者:韦明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12   浏览次数:8109


    1944年初冬,19岁的我,离开了日寇占领的扬州城,奔向那最羡慕、最神往的苏北抗日根据地,进入抗大九分校(后改名为苏中公学)学习。校长是新四军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将军。


一斤良种的故事


作者:吴孝桐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11   浏览次数:8060


    抗战期间,萧县抗日民主政府从数千里之遥,收到一斤“438”小麦良种,政府在领导人民英勇抗战的同时,不忘引导人民运用良种良法种田。在战火纷飞中,居然将一斤小麦良种逐步繁殖扩大到15万亩,并推广至周边苏鲁豫皖20多个县市,创造了一个奇迹。   


淮北根据地的一个优秀党支部 ——古陡抗日风云录


作者:邓泽民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11   浏览次数:8060


    20世纪40年代,淮北抗日根据地泗五灵凤古陡乡,涌现出一个优秀的中国共产党支部。这个支部与日寇和汉奸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 ——纪念黄道诞辰110周年


作者:刘勉钰   责任编辑:魏冉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11   浏览次数:8244


    黄道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奉调赴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途中,在江西铅山县河口镇被顽固派特务谋害,年仅39岁,是新四军抗日将士英名录上记载的第一位烈士,被陈毅称为“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


惊魂“海辽”号商船起义


作者:王春华   责任编辑:王月红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11   浏览次数:8090


  1953年版的人民币5分纸币正面右侧,印着一艘巨轮,它就是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驾船起义、并升起五星红旗的第一艘商船“海辽”号。1949年,我作为“海辽”号上的一名水手,对那段惊心动魄的航海历程略知一二,现在回忆往事,别有感触。


紫金山下戴笠墓——戴笠墓葬及被毁揭秘


作者:贺雨辰   责任编辑:束华静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11   浏览次数:8687


  戴笠的一生,包括坠机死亡,无不充满谜团与传奇。与充满谜团和传奇的生前相比,戴笠死后的归葬之地却是非常清楚的。然而时常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关于戴笠墓的文字,多数并不准确。本刊特登此文,以匡讹谬。


血证


作者:徐志耕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10   浏览次数:8130


    石头城中的退休工人吴旋,作为《屠城血证》中的生活原型——一个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16张日军南京大屠杀照片的中国人,又一次体味了雪耻和复仇的情感。记忆像那些照片一样难忘。


小交通智闯封锁线


作者:古月   责任编辑:姚云炤   来源:《铁军》   日期:2014-12-10   浏览次数:8073


    194410月下旬,周林深结束了城市秘密工作任务,去苏中公学学习。他怀着重返部队、回归根据地的惬意心情,在分区交通站住下,等待站里的同志带他越过封锁线——海安曲塘间的公路北上。


共有: 3688 条记录 272/369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271  272  273   274   275  下5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