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订阅《铁军》  订阅《铁军·国防》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四军小知识



No.39 东进黄桥



  郭村保卫战胜利后,陈毅、粟裕根据苏北军事、政治形势分析,认为新四军要想在苏北进一步打开抗战局面,唯有东进黄桥,一来政治上有理,二来军事上有利。黄桥地处泰县、泰兴、靖江、如皋之间,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红十四军的发源地,共产党的影响和群众基础好i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东可向南通、海门发展,北可与八路军南下部队对进打成一片,南可控制长江通道,威胁眉军,并与新四军江南部队遥相呼应。占据黄桥一带的是国民党保安第四旅何克谦部,一贯勾结日伪,积极反共,敲诈勒索,久失人心,而且战斗力较弱,便于歼灭。
  7月25日,新四军东进,“二李”部对天鸣枪,如约让路。韩德勤急命陈泰运部、何克谦部南北夹击新四军。新四军先向北击溃陈部,但将俘获的人、枪送回,以使陈泰运中立;然后将何克谦部包围在营溪。28日新四军取营溪,29日进黄桥,歼顽军2000余人,接着又攻取孤山、西来等日伪据点,击退日军的两次进犯。
  新四军苏北部队进驻黄桥地区后,立即着手建立根据地的工作。中共中央东南局派青年部长陈丕显率一批干部随粟裕过江,负责黄桥地区党的工作,指挥部派出战地服务团、民运工作队开展群众工作。成立了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管文蔚,副主任陈同生;如皋、泰兴、靖江、泰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成立。抗日政权建立后,颁布施政纲领,实行二五减租。9月,中共苏北区委成立,书记陈毅,副书记陈丕显,同时撤销中区苏北、江北特委,成立中共泰兴、如皋中心县委。


No.38 苏北指挥部成立



  郭村战斗胜利结束后,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机关、第二团、新六团突破日伪军的层层封锁线,于7月8日渡过长江,胜利到达吴家桥地区与挺进纵队、 苏皖支队会师。遵照中共中央命令,于7月中旬在塘头宣布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指挥兼政治委员陈毅,副指挥粟裕,政治部主任刘炎,副主任钟期光。 部队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由于统一编制,统一指挥,部队战斗力大大增强。新四军江南主力的顺利北渡,实现了兵力集中,这对以后的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四军苏南部队主力北渡后,新二支队在司令员罗忠毅、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涛领导下,留下坚持茅山地区斗争,对外仍以江南指挥部名义活动。


No.37 郭村战斗



  时,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积极反共成为国民党的主导政策。1940年3月,江南顽固派顾祝同调动18个团的兵力,对苏南、皖南新四军形成包围之势,并勒令新四军江北部队南调。新四军在日、伪、顽夹击下,无法在苏南、皖南同时立足。5月5日,中共中央要求新四军军部与皖南部认移至苏南,指出新四军的主要发展方向应是苏南、苏北广大敌后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

    1940年5月,新四军挺进纵认在反击日伪军1000余人的进攻后,转移到郭村休整。6月28日,“二李”部队突然从四面包围郭村,对新四军发动进攻,郭村保卫战打响。29日,新四军苏皖支队赶来增援。7月1日,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下,鲁苏皖边区游击军第三纵队第八支队陈玉生部和第二纵队第二支队第五大队王澄部举行战场起义。战斗历时8天,新四军以少胜多,共歼国民党军3个整团。战后,为争取李明扬、李长江都团结抗日,将俘虏全部释放,并归还部分枪支。后来的电影《东进序曲》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


No.36 “联李、孤韩、击敌”方针



  在“向北发展,向东作战”方针的鼓舞下,新四军派第一支队第二团一部配合挺进纵队进驻扬中,为新四军大部队向长江以北发展架起一块天然的跳板,1939年11月中旬,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请求新四军护送弹药过长江。陈毅借机派卢胜、陶勇率四团团部和一个营过长江,与梅嘉生部合编,命名为苏皖支队,同新四军第五支队取得联系。这就打通了新四军苏南部队与皖东部队两大战略区的联系,为新四军大部队向北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新四军已控制了长江渡口,造成了足跨长江、向北发展的有利态势。不久,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进入华中敌后,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认为苏北是当时华中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是战略突击方向,事关共产党抗日斗争的全局。
  苏北当时存有四种军事力量。占领苏北主要交通线和重要城镇的日伪军,在力量上占首位;盘踞兴化、东台、盐城、阜宁等地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是个反共顽固派,他掌握着第八十九军、独立第六旅和10个保安旅,共有5万余人,位居第二;驻泰州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俗称“二李”)有兵2万余人,驻曲塘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有4000余人,他们既属韩德勤统辖,又受韩德勤歧视和排挤,是地方实力派,中间势力,位居第三;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约有3000余人,位居第四。新四军要在日、伪、顽和地方实力派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策略方针。陈毅根据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结合苏北具体情况确定了“联李、孤韩、击敌”的策略方针。为此,陈毅三进泰州与“二李”会晤,经过艰苦的说服工作,与“二李”部建立了一定的统战关系,使新四军得以在江北有了立足之地,建立了向北发展的桥头阵地。


No.35 收复泾县



  1940年春,日军兵分三路对皖南进行大规模扫荡,新四军皖南部队英勇作战,挫败了日军夺取南陵、直下青阳,进窥皖南腹地的企图,毙伤日军近900人。同年10月,日军又从苏南调兵,再犯皖南。叶挺军长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于9日晨进攻并收复国民党军弃守的泾县县城,终于迫使日军回撤,从而取得了这次反扫荡作战的胜利。由于处在国民党控制区,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尽管出色地完成了军事任务,政治上也扩大了影响,但一直局限于东起繁昌、南陵,西至铜陵、青阳这样一个狭长地域内,面敌背顽,进退不能,还处处受到国民党第二战区的挟制,部队发展和作战都受到阻碍。直到1940年底,皖南各级政权也仍掌握在国民党手中。


No.34 五保繁昌



  当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向敌后挺进之际,奉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的命令,新四军第三支队驻防铜陵、繁昌等地,与国民党军协同守备铜繁前线阵地。繁昌是日军向皖南腹地进攻的门户,是当时新四军军部及其后方基地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12月26日,日伪军到中分村地区扫荡,新四军第三支队予敌以猛烈打击,一举光复繁昌县城,占领了这个战略要地,自此拉开了繁昌保卫战的序幕。1939年,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谭震林的领导下,采取运动防御、伏击、夜袭等多种战法,在繁昌地区进行了五次反复激烈的争夺,繁昌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最终胜利地保卫了繁昌,消灭敌人数以千计,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谱写了新四军皖南抗战史的光辉篇章。


No.33 豫鄂挺进纵队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同朱理治、郭述申、李先念、谭希林等,于1938年11月23日离延安赴河南。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决定,12月31日撤销中共河南、湖北两个省委,成立中共鄂豫边、鄂豫皖、鄂中、鄂西北4个区委员会。1939年1月初,中共豫鄂边区委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以朱理治为主任,李先念、王国华为副主任的军事委员会,汇集豫南人民武装进行统一整编,开辟四望山根据地。1939年1月17日,中共豫鄂边区委派军事部长李先念率竹沟留守处两个中队和从延安派来的60多名红军干部共160余人,组成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司令员李先念,参谋长周志坚,自竹沟南下抵四望山。以后,又将豫南、鄂中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开辟了豫皖边区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改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委,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辖5个团队和3个总队。豫鄂挺进纵队成立后,即着手进行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建立了中共的组织和政治工作机关,建立了统一的管理教育制度,加强了供给、卫生工作。1940年2月中旬,首战汉阳县侏儒山获胜,发起了大小悟山战斗。3月,抽调第一团队的两个中队与鄂东、信南地方武装各1个连,组成鄂东独立团,担任东进黄冈敌占区的任务。在进军鄂东的同时,为坚持鄂中根据地,成立了路西指挥部,陶铸任指挥长,杨学诚任政委,统一指挥京安等地的第四、第五、第六团队及地方武装。1940年五六月起,日军对鄂西北国民党军发动战役性进攻。6月1日占领襄樊,12日占领宜昌。为配合友军夹击日军,豫鄂挺进纵队回师路西,在枣、京、安一带广泛出击日军,袭击或攻克日军据点20多处,毙伤日伪军500余人,破坏公路百余公里。并于6月22日晨冒雨一举攻克鄂中交通枢纽京北平坝镇,歼伪军丁巨川、谢占奎部,清除了大山头与白兆山之间的障碍,切断了安陆县城日军与三阳店据点之间的联系,威胁着周围日军据点的安全。日军于7月、9月、10月三次出兵企图夺取平坝,重建据点,豫鄂挺进纵队机智奋勇,击退了日伪军的进攻,取得了“平坝三捷”的光辉战绩,巩固和扩大了以白兆山为中心的路西根据地。到1940年底,豫鄂挺进纵队发展到1.5万余人,并有民兵10万人。


No.32 开辟皖东北



  与此同时,游击支队还开辟了皖东北地区的抗战局面。1938年11月,中共安徽省工委派江上青、赵敏、石青等到皖东北泗县开展统战工作,成立了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1939年春,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同年7月,中共豫皖边省委书记张爱萍以八路军高级参谋身份,刘玉柱以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秘书身份,率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东越津浦路,通过江上青的关系,经协商取得国民党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兼第六专区抗敌指挥部司令盛子瑾同意,在泗县张塘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同月,皖东北工委成立,9月,改为中共豫皖边区委。1939年4月,中共领导的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这是游击支队东进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以后,萧县等抗日民主政府相继成立,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1940年2月游击支队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六支队。


No.31 新四军游击支队



  1938年9月,周恩来、毛泽东先后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和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应将工作重心移向豫东,尽快组织部队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30日,彭雪枫所率两个新兵连和一批干部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大队名义,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启程东征,后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 支队和萧望东领导的先遣大队会师,三支部队合编,新四军游击支队正式成立,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 任萧望东。1939年初,新四军游击支队继续向豫东、皖北敌后地区发展,粉碎了日军侵占亳县的计划,司令部进驻永城西南的书案店地区。1939年6 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划归江北指挥部指挥,其活动地区共产党的工作划归中原局管辖。在斗争中,游击支队的力量不断壮大,到1939年底,已发展成 拥有4个总队、15个团、1.78万余人的游击兵团。


No.30 半塔保卫战



  1940年3月,在蒋介石的亲自策划下,国民党军令部制订了围剿江北新四军的行动计划,密令苏皖两省的顽军东西合击新四军江北部队。3月21日,国民党1万余众向新四军第五支队留守部队所在地——半塔集及其附近地区发起围攻,半塔保卫战打响。顽军从东、北、西三面向半塔集发起进攻,驻半塔的支队教导大队、特务营和后方机关2000余人顽强抵抗,固守待援。26日,叶飞率挺进纵队驰援半塔,同一天,第五支队主力、第四支队第七团和苏皖支队在罗炳辉等率领下,进抵半塔,对进攻半塔集之顽军形成夹击之势。29日,新四军全线出击,历时8昼夜的半塔保卫战,以歼灭顽军1000余人而胜利结束。半塔保卫战是华中新四军大规模的反顽自卫战中的重要一战,它的胜利对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有决定意义。它的全胜,是新四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和坚守待援的范例。


共有: 110 条记录 8/1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页 上5页   6   7  8  9   10  下5页 最后一页